蒙牛如何走出低谷
20年前,蒙牛的整体实力要略胜伊利。但2011年之后,伊利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蒙牛正在经历的第四次低谷,是补齐短板的契机
编辑 | 刘建中
伊利股份(600887.SH)和蒙牛乳业(02319.HK)是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双子星。伊利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常年保持平稳向上,而蒙牛却是在波动中成长。蒙牛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次低谷。
20年前,蒙牛的整体实力要略胜伊利。从图1可以看出,2003年到2010年,蒙牛的净利润显著高于伊利,但2011年之后,伊利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
图1:蒙牛和伊利的净利润(2003年-2023年)
蒙牛第一次低谷的起因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那时不仅是蒙牛的低谷,也是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低谷。
蒙牛的第二次低谷发生在2010年到2012年。这期间,蒙牛股价走势乏力。2012年,蒙牛换帅,第三任总裁孙伊萍走马上任。从2012年12月起,资本市场对蒙牛乐观了起来。
蒙牛的第三次低谷发生在2015年到2016年。2015年蒙牛净利润同比增速为-6.3%,而伊利为11.7%。2016年,蒙牛净利润为-8.13亿元,而伊利净利润为56.7亿元。2016年9月15日,孙伊萍辞职,卢敏放接任成为蒙牛历史上的第四任总裁。
图2: 蒙牛的四次低谷与股价(2007年-2023年)
卢敏放上任后,努力缩小与伊利的差距,2017年他喊出“两个千亿”目标,即2020年营业收入和市值均达到千亿元。2020年蒙牛的市值成功突破千亿,但是当年营业收入为760亿元。
从2021年底开始,蒙牛和伊利的股价都开始回调。以2021年12月的最高价算,到2024年5月17日收盘,蒙牛从45.66港元/股(前复权价格)下跌到16.8港元/股,下跌了63.2%;伊利从41.92元/股(前复权价格)下跌到28.11元/股,下跌了32.9%。伊利股价下跌幅度远小于蒙牛。
2023年伊利净利润比2021年增长了17.8%,而蒙牛下降了1.6%,蒙牛正经历着第四次低谷。2024年3月26日,高飞被委以重任,成为蒙牛新一任的领航员。
最近几年,快销品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社会上甚至出现一种观点:经销商越来越可有可无,最终将会消亡。这种观点认为,经销商只不过提供了物流、仓储等服务,而这些服务在价值链上的贡献很小,而且容易被替代。
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除了仓储和物流,经销商还能发挥四项基本功能:第一,资金垫付,减轻生产商(也可称品牌商)的资金压力;第二,主动性宣传和营销;第三,现场与售后服务;第四,处理当地各种纠纷与关系。
更重要的是,经销商制度可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如果没有经销商,厂商就需要安排员工去对接超市、便利店、餐厅等终端消费场所,这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即被委托人不能全心全意地为委托人办事。
大部分员工,因为是给生产商打工,不可能像给自己工作一样尽心尽力。而合格的经销商则不同,多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省下的每一分钱也都是自己的,他们会全力以赴、勤俭节约地把任务做好。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公司员工在销售当地租仓库,因为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就不会节约,也不追求效果最优。而且有些员工还可能和仓库主人勾结,造成租金虚高。生产商却不能再派一个员工盯住这些员工,即使派了一个员工,谁又能保证这个去监督别人的员工尽心尽责呢?所以,生产商很难以低成本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尽管线上销售占比不断提高,但线下仍是乳品销售的主战场。根据鲸参谋数据,2023年京东平台乳品销售额为131亿元,天猫为122亿元。两大电商平台合计销售253亿元,不到当年乳品总销售额的10%。
生产商应该重视线下经销商,并把经销商看作自己能力的外延,经销商队伍素质低、不稳定或责任心不强,带来的成本是巨大的。
维持高水平经销商队伍的前提是合理的回报。必须让努力的经销商可以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回报。如果生产商提供的生存环境太差,或者不守信用随意改动规则伤害经销商,那么有些地区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经销商,更别说优秀的经销商。这时,这个地区的销售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的调研显示,蒙牛在一些地区的经销商能力在弱化。还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以上结论。
伊利和蒙牛,都采用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质量不会出问题。但由于经销商不能妥善运输和保管,消费者拿到的产品仍然可能出现破损、变质、异物等问题。
我们统计了“黑猫投诉”平台上,2024年1月-5月伊利和蒙牛的投诉数量(5月仅统计到20日)。伊利的销量大于蒙牛,但是2024年前5个月,涉及蒙牛产品的质量投诉数量是伊利的2.2倍。而且,在每个月份,蒙牛的投诉都比伊利高40%以上。某些月份差距非常大,比如2024年1月,伊利的质量投诉为9起,而蒙牛为25起。
蒙牛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数智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笔者在这里仅强调一项重要能力:各区域的实时销量数据汇总与分析。
蒙牛的主要产品是各类乳制品,而乳制品的保质期一般低于六个月。以特仑苏为例,每个月份的产品在批发市场上的价格都不一样。老货(此处指保质期不足三个月的产品)和新货(此处生产日期在两个月内的产品),价格差异显著。
生产商掌握各地区线上线下的真实实时销量,有诸多好处,甚至是未来竞争和生存的关键。
第一,根据销量数据,调整经销商任务,避免产品积压。产品积压时,老货的消化会影响新货销售,最终新货变成老货,恶性循环。
第二,控制某些经销商的窜货行为(指把商品低价销售到其他经销商的区域)。有些经销商以邻为壑,把自己的老货低价销往其他经销商的区域,造成其他经销商销售困难。
第三,蒙牛2023年宣传与营销费用超过75亿元,由此可见广告投放是蒙牛非常重要的工作。掌握实时销售数据之后,可以观察广告投放之后的销量变化,从而准确评估投放效果。
第四,根据销售数据,快速调整产品结构、销售策略、线上线下比例。时至今日,线上销售不得不做,但要掌握好方式方法,不能伤及线下销售的根本。
第五,通过分析海量的实时销售数据,形成企业知识,构建正确决策的核心能力。未来快销品销售不仅比拼产品质量,更比拼销售策略。
企业需要增长,收购资产是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但是收购却要十分谨慎,收购的资产与原有业务应该能够1+1>2,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加和。如果购入低效资产甚至有毒资产,必然会阻碍企业发展。
蒙牛收购现代牧业(01117.HK)、中国圣牧(01432.HK),虽然目前浮亏,但却是必要的。优质奶源是蒙牛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蒙牛也有几笔大金额收购的成绩不太理性。
第一,蒙牛前后耗资约100亿元,收购了雅士利,但目前仅商誉减值和商标减值就造成了50亿元以上的损失。
第二,2019年,蒙牛耗资超70亿元,溢价500%收购了贝拉米。但由于贝拉米业绩不理想,目前商誉减值了14.3亿元。
雅士利和贝拉米同属于蒙牛的奶粉板块,如果不考虑减值的影响,该板块的资产超过200亿元,但2023年该板块业绩为负。
第三,从2020年开始,蒙牛陆续耗资约40亿元,持有了妙可蓝多36.5%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但妙可蓝多的业绩却从2021年逐年下滑。2023年,蒙牛应占净利润仅为0.23亿元。
经过前期减值64亿元之后,雅士利、贝拉米、妙可蓝多的商誉和商标价值合计仍高达180亿元,未来减值的风险仍然较大。
收购重大资产不能简单地依据现状做出决定,而要多方论证,谨慎行事。比如,收购妙可蓝多的原因,应该是看重奶酪消费的增长潜力。
的确,和日本相比,我国的人均奶酪消费仅约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用过高的价格收购仍然值得商榷。虽然奶酪消费空间巨大,但稍加分析可知其增长速度可能并不快。
图3显示1966年日本人均奶酪消费为0.27公斤,与中国现阶段接近。但是直到1984年,日本人均奶酪消费也仅增长到0.82公斤,18年的时间大约增长了2倍。1966年到1984年,平均年化增长率为6.5%,而6.5%并不算高增速。(如果从1966年到2000年,平均年化增长率为5.8%。)
图3: 1966年以来日本人均奶酪消费量
饮食文化和可支配收入,都是影响奶酪消费的重要因素。1966年以来,在西风东进的影响下,日本正处于全面学习西方的时期。而且1966年-1984年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大提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与日本当年有所不同,所以中国人均奶酪消费的增速可能会低于日本那时6.5%的增速。如果再考虑人口下降趋势,则中国的奶酪消费总量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在荷兰合作银行公布的2023年《全球乳业二十强》中,蒙牛排名第八,其品牌实力可见一斑。
2023 年乳制品行业需求增长放缓,但蒙牛特仑苏在高端常温奶市场的优势继续扩大,而特仑苏有机系列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同时,蒙牛低温酸奶系列连续十九年居市场份额第一。
蒙牛在成长过程中,开创了很多模式,创造了中国乳企的多项纪录。蒙牛目前虽然处于低谷,但韧性十足。我们相信,在新总裁的带领下,蒙牛定会走出低谷。
责编|要琢
图|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