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丧偶式育儿”,我是“赎罪式育儿”
一年多前,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了生活近四十年的家乡。身处异地,工作、生活中自然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最不适应的还是对孩子教育和抚养的缺失。网上有“丧偶式”育儿的说法,到我这里,就成了每周一度的“赎罪式”育儿。
《我爱男保姆》剧照
所谓异地,不单单是距离的遥远,空间的隔阂,时间上也有了错层。早上,孩子忙着洗漱,吃饭,没有时间联系。中午,孩子忙着吃饭,午休,没有时间联系。好不容易捱到了晚上,她们除了吃饭就是急急忙忙写作业,只能和你匆匆说上两句,而不能像以前一样,见到家长,先把学校的趣事讲个痛快。孩子没时间联系你,并不意味不需要你。有几次,晚上十点多甚至更晚,孩子哭着打来电话求救,要求我对作业进行检查、改正。当时,我都睡着了。我也明白,这是孩子妈妈没有耐心了。于是,睡眼惺忪地指点作业,甚至在几分钟内速成一篇小作文。
每周五下午,孩子的学校都会有课外辅导,放学会晚一些。只要单位没有太要紧的事情,我都要赶回来接她们。这也成了我的执念,总想营造一种“我依然陪伴身旁”的氛围。说来奇怪,虽然每周一次接娃已经成为规律,但小女儿见到我,总是要重新熟悉一下。尽管只有那么一两秒钟的时间,我还是能看出她咋一见到我时的惊慌和生疏。拽过来聊上几句,才能让她稳过神来。大女儿毕竟大一些,完全可以无缝衔接,随口问一句“我妈呢?”然后也不听答案,就继续往前走。
《小日子》剧照
寒假之后的第一个周五,我站在接孩子的父母群里,和大女儿的同学家长边等边谈笑风生。正说着,孩子班级的队伍出来了,我寻找了半天也没看见大女儿。被班主任留下罚写作业,还是有画黑板报的任务?正在胡思乱想间,我猛然想起,从这个学期开始,孩子已经由北队改为南队出校门了。我赶紧狂奔过去,找到了同样伸着脖子四处寻觅的女儿。
回家的路上,孩子总要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她们也有她们的小算盘,路线是精挑细选的,专门穿过各种小吃摊位和甜点店门口。遇到琳琅满目的零食店橱窗,我难免会问上一句:“想吃点儿什么啊?”她们就赶紧笑嘻嘻地报出零食名字,然后嘱咐一句:“别让我妈知道啊!”买罢零食,俩人在街边站定捧着吃完。俩人又拿出纸巾擦嘴,然后再仔细地互相检查一番。买过几次,也就成了惯例,她们会在家里反复强调:“周五下午,必须由爸爸来接。”我心里苦笑:这些小恩小惠仿佛成了维持父女关系的重要纽带。
《我的爸爸被绑架了》剧照
她们适应,我也在适应。回到家中,我发现喝水的杯子、拖鞋都不见了,翻了半天才找到,恼火地问原因,答曰:放在外面占地方。还有两次,她们都说我炒的菜太淡了。我这才想起家里吃的是低钠盐,而在异地宿舍做饭用的是普通盐,使用剂量自然不同……
比起生活中细节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学习的态度的调整。异地之前,我即使没做出太多贡献,好歹肉身还在,马马虎虎能干一些家务活儿。现在回家无论做什么,好像都不对头了。妻子不时就会怒吼,嫌女儿错的题太多,我说算了算了,别生气了,孩子也不是故意写错的。她马上说:“你倒是乐意当好人!”行吧。轮到我出马辅导作业,检查至一半,强压几次怒火,最终还是忍不住也嚷了起来。她马上又跳将过来:“你一星期才回来几天就嚷孩子?你没这个资格!”
《虎妈猫爸》剧照
“周末育儿”的结果更多是一种“无力感”,远在他乡,你只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看到孩子的片刻悲欢。在班级群里,通过老师发的消息和图片,我也可以得知她们或被表扬或被批评。但无论哪种情形,都只是远远地望去,无能为力。回到家中,我总是想调整一下,愿意多尽一份当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但这责任和义务也会变形,因为我打心眼里就想对孩子更好一些更温柔一些,以弥补异地在外的缺憾,但很容易就滑到另一端,变得讨好无边界。
每次与孩子重逢,我都会问:想不想爸爸?答案绝大多数是“是”,即使说“不”,也是假装生气的口吻。这个问题的无聊程度堪比“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但我也依然乐此不疲,仿佛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就能让我更安心一样。她们也从来没有问过我所在的城市怎么样,漂亮不?有没有动物园游乐场?因为她们的妈妈曾经威胁说,谁不听话就搬过去和爸爸一起生活。
《拆案2》剧照
作为父亲,我很骄傲未曾错过她们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掉落牙齿,第一次上马路骑自行车……但我知道,今后孩子的很多成长瞬间我都会错过,有的是不经意间,但更多的就是由于不在现场。在孩子抚育教养过程中,父母的“现场感”是无法替代的,很显然,我已经开始错过了。我现在担心的是我这些讨好手段终究会有失效的那一天,我更担心的是她们也会突然说出“你没有资格教育我……”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