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的行动,胜过无意义的努力
内容来源:本文整编自《七堂思维成长课》一书。 责编 | 天培 排版 | 五月 第 8284 篇深度好文:5372 字 | 12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假设这样一个情景:
一天上午,你被叫去参加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项目会议,而这个项目需要与一位和你工作风格完全迥异的同事一起完成。
这位同事全程讲得干劲十足,但由于你准备的不充分,并且对这个项目完全不感兴趣,尽管你想努力跟上节奏,同时给出一些建议,但你感觉大家在会议上的交流都带有负面情绪。
事实上,你的感受并不完全来自于你与同事的性格差异,你们看待项目的不同视角以及思考方式的差异,才是核心原因。
很多时候,看待问题视角的不同以及思考方式的差异化,在同样的工作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因此,为避免发生低效工作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化的思考、改变自己对目标的表达方式以及锚定目标,来有计划的工作。
一、日常几分钟的思考,
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的工作里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早上到了公司,先完成之前未完善的工作,刚刚结束准备进入下一工作环节时,领导又给你分配了别的工作。
于是,你原定的工作计划就被打乱了,导致原计划下的很多工作无法完成。
长此以往,你感觉自己像极了一辆开启自动驾驶模式的汽车,整天忙忙碌碌,疲于应对每一个任务。
如果你的日常工作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尝试用以下三个办法来解决:
1.学会选择性注意
大脑的深思熟虑系统(负责推理、自我控制和规划),只能对复杂的世界分配有限的注意力。
大脑的无意识系统会优先处理看起来重要的事,同时将其他事情排除在外。
有时候这套过滤机制发生作用时我们并不自知,但这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却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的无意识系统能够过滤掉“噪音”,但缺点在于一些有用的信息可能会被无意识系统标记为“不重要”,而这些被忽略的信息往往会导致我们工作出现问题。
我们无法关掉无意识系统的过滤功能,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每天主动地给大脑定义什么是“重要”的,选择性去注意生活与工作的重点。
作为一家大型公司市场部的员工,小李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市场数据与客户反馈等信息。
起初,小李总是被各种琐事分散注意力,导致重要的市场策略规划工作进展缓慢。后来,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会选择性注意。
每天早上,他开始列出当天的重点工作,比如完成一份关键的市场调研报告、完成与重要客户的沟通等,而对于那些非紧急且不重要的邮件和信息,他会集中在特定时间段处理。
通过这样的自我调节,小李开始关注重点工作,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他的市场调研报告质量越来越高,与重要客户的沟通也更加顺畅高效。
久而久之,他越发熟练地进行选择性注意,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我们需要有意识对大脑处理的信息施加影响,学会选择性注意和加工一些重要内容,这将引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高效前进。
2.运用“三A法则”,设定有效过滤机制
当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存在这个信息处理系统后,我们可以通过“三A法则”设定一套有效的过滤机制,抓住重点。
① 设定目标(Aim)
每天开始工作前,可以想想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项、要见的人,以及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而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② 端正态度(Attitude)
请大家花时间留意并正视你所关心的那些支配你思维或情绪的事,这些事能帮你完成目标吗?如果不能,是否需要把它们暂时放在一边?
③ 集中注意力(Attention)
从实际的工作出发,优先考虑需要将精力集中在哪些事项?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后,请将注意力放在这些优先事项上,确保任务能够按计划进行。
如果大家能够在工作日早上,或前一天夜里完成这一简单任务,接下来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3.提前思考最艰巨的任务
通常,我们都需要对工作任务进行拆解,而不同的任务总能分出优先级。
如果没有提前思考和准备,我们往往会开始盲目地工作,让自己不断陷入抓紧完成“紧急的工作”这一陷阱,从而忽略了任务重要性与复杂性所需要的时间分配,这将进一步导致工作结果的恶化。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小张每天有很多开发任务。
一次,他同时接到了对现有系统进行重大升级,以及完成系统内日常修复和优化这两项工作。
他一开始并没有仔细思考,就先投入到那些相对容易的修复工作中。
结果,等到开始升级系统,他才发现这一任务困难重重,剩下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导致整个工作进度滞后,工作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再之后,小张在工作前都会先分析当天的所有任务,找出其中最艰巨的那个,比如涉及复杂算法的模块开发。他会提前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初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张对不同的任务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分配,很好地避免了之前工作出现慌乱的情况。他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项目也能按计划顺利推进。
所以在每天工作前,我们需要预见多项任务中的“老大难”问题,提前准备好最艰巨任务的解决方案。
二、换种计划描述方式,
提高工作达成率
作为打工人,我们都知道需要对一项复杂的工作进行拆解,变成一个个可完成的目标,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要点:
1.具象化目标,有助于高效做事
将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拆解,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大多数人在设定目标时,通常会使用“完成与人联络”、“准备会议”以及“思考那件事”这样模糊的表达,但这并不利于我们完成工作。
心理学家通过40余年的研究发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能够显著提升一个人的表现,并且在可被量化任务上的表现,能够提升15%。
未来,当你再次制定工作目标,不妨将前文的目标改为“今天需要与谁联络”、“今天需要准备什么会议?需要准备哪些内容?”以及“今天准备的这件事需要怎么做?需要采取什么行动?需要怎样的支持?”
设立具体的目标,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任务完成度。
2.如何设定一个好目标?
具象化目标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那应该如何设定一个好目标呢?
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 设立接近型目标
一般来说,设定目标的方式有两种: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当前有研究表明,即便两种追求目标方式最终获得的结果大致一样,但在结果的呈现中,第一种方式(“接近型”目标)要优于第二种(“回避型”目标)。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提出积极的想法来推进工作,比如:
“当前的工作需要哪些结果?为获得这个理想结果,我需要马上着手做什么?”
“我应该如何表述自己的工作成果,让客户接受我们的方案?”
“我们能否找到更好的路径,优化工作成果?”
通过设立正向的“接近型”目标,我们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向目标前进,而不产生排斥。
② 找到目标与自身关系的契合点
科学家发现:当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做成某事时,我们更能够排除困难,达成目标。
这一点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内在动机。相比于满足别人预期的外在动机,如果我们做事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有意义或满足,这样的内在动机往往能带来更好的表现。
作为大数据公司的员工,小刘经常会接到领导指派整理大量数据的任务,他一开始总觉得这项工作很无趣,动力不足。
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如果可以高效完成这个任务,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数据分析的能力,而这对他一直想从事的市场分析工作有很大帮助,也和他未来想成为行业专家的理想相关。
他还意识到,经过整理的数据能为团队的决策提供重要支持,这也很好地契合了他在团队快速成长的想法。
通过这些契合点,他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开始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不仅速度快,质量也很高。他渐渐发现,即使是原本不感兴趣的任务,只要找到与自身的联系,也能更好地去完成。
尽管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一项新任务,可能无法马上成为我们的爱好,但科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花时间思考自己与这件事的联系,我们就更可能成事。
③ 学会化整为零
在制定一天的计划时,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一系列待办事项。
但当实际目标更明确、可达性更强时,我们能够完成的更多。
举个例子,当你决定开始学英语之后,如果制定了“读英语原著”“学好英语”这样宏伟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因为这些目标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完成。
反之,当你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设定“每天朗读10分钟英语”“每周背100个单词”这样的小目标,如果你能够持之以恒,那最终的收获离你最初宏伟的目标可能并不远。
3.制定可行性强的工作清单
在确定积极的工作意图以及明确的目标后,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任务清单的方式确保我们的工作方向。
制定任务清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应用软件、记录在笔记本上或者直接写在手上,具体记录的方式并不重要,只要你觉得有效就可以。
但大家在制定任务清单时,往往会忽略对大脑友好的表达与记录方式。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① 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
将我们的聪明才智聚焦于任务的完成,而非记住我们的待办事项,一旦出现什么想法或想到待办事项,可以马上记录下来。
② 保持今天的任务可见
日常工作中往往会有未来几周,或几个月需要完成的任务大清单,但重要的是制定今天真正需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我们待办事项的清单过长,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从而消耗大脑处理任务的能力。
③ 感受任务完成的满足感
无论使用电子清单还是纸质清单,都要让自己能够感受到任务完成的满足感。
如果使用电子清单,最好让自己有个能听到提示音的勾选框;如果使用纸质清单,最好让自己享受在完成的事项上从头到尾画一条大粗线的满足感。
当追踪事项进展时体会到的奖励越多,大脑就越会刺激你朝着完成任务的方向进发。
④ 合理制定任务量
当一项工作任务被完成,就能够给予大脑积极的反馈,积极反馈的次数越多,完成后续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越强。
如果当前有五项事宜要解决,但发现自己只能完成三件,那就给自己设立三项任务清单。
完成这三项任务后,如果还有时间盈余,你就会充满斗志地再去完成剩下的任务。
⑤ 将“精神—身体保养”列入任务清单
工作之余,身体与心灵的放松也同样重要。
如果把锻炼、休息和其他身体健康方面的目标列在清单上,和其他任务并列,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把这些任务完成,而不会因为其他事项把它挤出去。
三、三种思维工具锚定目标
锚定目标与前两者一样重要。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锚定目标,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锚定目标可以从这三点出发:
1.心理对照
不可思议的是,稍微思考一下消极面反而是加强积极意图的一个好办法。
当你诚实地思考哪些因素可能阻碍你实现目标,那么你就能直面这些障碍,而这种方法被称为“心理对照”,顾名思义,就是将理想结果与糟糕的现状进行对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现实的理想主义只能确保我们将意图转变成行动的入场券,当我们每天面对诸如“不成熟的技术手段”“下班前一分钟同时提出的要求”等各种障碍时,如果能够在细心考虑想要的结果之余,也仔细思索面临的障碍,同时做两手准备,那么达成目标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为了每天在制订计划时通过心理对照获益,大家可以试着问这样几个问题:
“在你达成今天目标的路上,什么最有可能成为障碍?”
“为防止出现障碍,你是否有临时计划?”
当你完成心理对照,有了临时计划后,往往会提升取得成功的有效性。
2.暗示效应
日常有没有一些微小的提示,会对你产生明显的影响?
比如:一个靠窗的座位是否会提高你思考的效率?有没有一首让你热血沸腾的歌曲?
我们的思考、感觉、行动的每一项活动,都对应着大脑神经元网络发射的一个个电化学信号,而日常中每一个微小的信号,都有可能推动我们的想法或行动向某一个方向作用。
有一项研究将志愿者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游戏,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选择协同合作的策略或单打独斗的策略来完成游戏。
当被告知要玩的是“社区游戏”时,2/3的志愿者选择了协同合作策略,而当被告知要玩的是“华尔街游戏”时,2/3的志愿者选择了单打独斗策略。
显然,“社区”与“华尔街”这两个特定的词语触发了参与者的联想,而这些联想最终影响了人们的策略选择。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可以通过“在工作场合下的正式着装”“给自己写一张带有鼓舞字句的便条”等方式,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锚定目标,更好地完成工作。
3.心理演练
如果你会打高尔夫球或网球,有没有试过在挥动手臂前想象自己做出了完美一击?
当前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想法的有效性:
事实上,我们在想象某事和实际经历某事时,大脑的激活方式相差无几,研究人员发现两者的重合度在60%-90%之间;
此外,如果你经常在大脑里演练某个特定行为,大脑中相关神经元的联系就越强,在最需要这个行为时能够很容易地把它调动出来。
因此,当我们花时间在脑子里想象自己淡定沉着地处理某个情况时,其实已经给了大脑一个演练机会,让我们在关键时刻能够轻易地找到合适的神经元联系。
心理演练如果做得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感官信息,同时可以激发我们大脑中更多的神经元联系,从而在锚定目标、完成任务时获得更多增益。
四、总结
作为打工人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指标,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日常思考目标、选择更好的目标表达方式并且锚定目标,那么我们在完成工作时将会更高效。
日常的思考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选择更好的目标表达方式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锚定目标能够让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如果你感觉自己工作处于低效的状态,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方式,毕竟:有计划的行动,胜过无意义的努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