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大佬急刹车
狂奔不到3年,饱受争议的滴灌通走到了裁员换岗的境地。李小加承认这是一个“最艰难的决定”,然而外界仍然好奇,作为以“创新”而闻名的香港金融圈大佬李小加,这一次,能迈过这道坎吗?
“刚夸完滴灌通是消费投资的新趋势,这就裁员了?”
因此,每当有人提起滴灌通,都离不开“金融创新”“消费投资的未来”这些关键词。
当一家备受关注的明星初创企业,突然传出裁员换岗的消息,业内人士的吃惊也就不难理解。
“滴灌通的股东背景和人员配置都堪称豪华,这样的实力底气都要裁员调岗,我们这些底子不如他的,要更谨慎了。”一位RBF(Revenue-Based Financing 基于收入的融资模式)投资人表示,国内不少RBF机构,都是摸着滴灌通过河,“对比着滴灌通的得失,能不踩坑就不踩坑”。
与风生水起的滴灌通形成对比的是,过去两年多,中国股权投资十分不景气。大多数创投机构不仅“腰包”没赚够,规模还缩水。市场上,但凡是个投资人,都在喊要投新能源、半导体、先进制造,同业之间差异化小,竞争状态近乎“红海”。
再加上长久以来,一级市场的退出机制十分依赖IPO,而随着IPO收紧,不少投资机构唯一的出路被卡死了,导致其被出资人(LP)追责,进而更加难以募资。募投管退这四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前后两个环节失能,也导致了不少投资人被迫失业。
这种反差下,在不少职业投资人或主动或被动的离场时,滴灌通还曾是一个还不错的去处。一位曾考虑入职滴灌通的人士表示,他之前面试投资管理岗时,滴灌通给出总包在50万~100万之间,“当时很多公司都在裁员,相比之下,滴灌通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还好我没去,要不现在也可能被裁了。”
对于此次滴灌通的裁员换岗,滴灌通的两位创始人李小加和张高波,称其为“不得不做出的最艰难决定之一。”
从明星独角兽企业到换岗裁员,滴灌通如今的境遇不免令人唏嘘。
其实,滴灌通在曝出裁员换岗之前,其“领头羊计划”首先揭开了外界对滴灌通现金流情况的担忧。
所谓“领头羊计划”,是指滴灌通发内部信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员工自己出资100万元,公司配资900万,共同成立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 特殊目的实体,属于一种联营方式),员工做SPV的合伙人,组建团队帮助SPV持续挖掘优质资产到滴灌通澳交所挂牌,以此创造投资机会及回报。
但这个计划,在舆论场里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滴灌通要求员工带资100万上班”。
索性,滴灌通也顺势对外发布“领头羊计划”并解释道,“领头羊”是指一批具备前线经验的业务骨干,组成20人左右的团队。「市界」获得的一份名单显示,首批“领头羊”大多是滴灌通的高管。比如滴灌通的高级副总裁兼东区总经理杨天禹、高级副总裁兼南区总经理郭鹏、市场拓展与服务事业部助理副总裁杨春白雪、投资联营中心(东区)助理副总裁孙晨、餐饮投资联营部夏宇等。
在官方言辞中,这些“领头羊”是滴灌通从内部精选的骨干,将分成若干小队,由公司出资,团队跟投一部分,形成一批侧重点不同的专业投资机构,分头探索不同领域的投资策略。
但外界的担忧是:“滴灌通是不是没钱了?”“李小加的滴灌通,或是最快倒下的独角兽?”
讨论滴灌通会不会倒下或许为时尚早,但种种迹象表明,滴灌通融来的钱确实不多了。
有业内人告诉「市界」,在滴灌通前后获得的近6亿美金的融资中,大概有40%用作自营投资,剩余60%用于技术建设、澳交所运营,以及业务团队开支等。有报道称,目前,滴灌通为了打造样板的直接投资,占比已接近40%,达到原定配置比例的上限。也就是说,滴灌通能用来直接投资的钱,正在快速消耗。
一位滴灌通前员工也表示,他去年还在滴灌通工作,“当时滴灌通盘子铺得太大太猛了,算上合作伙伴的跟投,半年时间就花了30~40亿人民币。”
“小加总还是太急了。”一位与滴灌通有过业务往来的RBF投资人告诉「市界」,之前为了验证DRC模式的有效性,滴灌通一下子投了一万多家门店,过于追求数量;“后来外界质疑他高利贷,说他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他可能也很在意这些批评,所以忙着向澳交所转型做切割。”
“由于前期直接投资的需要,滴灌通招聘了大量人才,这也导致员工成本高,资金消耗快。”该RBF投资人分析,按照滴灌通的豪华队伍配置,一个投资经理一年不投出个5000万,自营投资的收益大概率养不活团队。
一位法律界人士也认为:“滴灌通太着急了,本来可以边走边完善的,可惜为了追求数量而伤了自身。”他认为,此前滴灌通在判断投资主体上存在一定问题,追求数量忽略质量。“要知道,要建设运营交易所、数字化系统和风控系统,也都是很烧钱的。”
在他看来,滴灌通眼下困境的根源是,没有吃透餐饮、零售、服务、文体这四大行业中,哪一个行业的现金流最好?“餐饮才是最好的赛道,盈利也不错;服务业这个业态显然不理想,但在滴灌通投资的项目中占比很大。”
「市界」还注意到,有消息称“滴灌通实际年化收益只有4%”。这一数字是否属实?「市界」曾就此致函滴灌通,截至发稿未获回复。不过,该收益率如果属实,那么滴灌通的投资水平,可能只相当于一个做得不怎么样的PE(私募股权投资)。
对此,有业内人告诉「市界」,早期没有设定太高的收益比,可能是滴灌通为了避免陷入高利贷的争议。
“我更愿意认为是滴灌通过于自信,低估了小微企业的运营难度。”前述RBF投资人告诉「市界」,他曾与同事讨论过这一收益率,“从大数规律来看,可能是部分项目亏损,部分项目超额盈利,形成对冲导致的。”
或许是因为年化收益不高,目前融资消耗又过快,面临资金压力的滴灌通,无奈开启了“领头羊计划”和裁员换岗行动。
综合来看,目前桎梏着滴灌通发展的,除了资金和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滴灌通投资的小微企业做成细分市场的独角兽。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市界(ID:ishijie20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