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谈戛纳观影:当历史感消散时,所有角色都变成了带有漂泊感的个人
当地时间2024年5月25日,
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闭幕,
金棕榈大奖悬念最终揭晓,
由肖恩·贝克导演的《阿诺拉》斩获,
这也是Neon影业的五连冠。
第一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的
印度导演帕拉尔·卡帕迪亚,
凭《想象之光》获得评委会大奖,
评审团奖则颁给了雅克·欧迪亚的
《艾米丽亚·佩雷斯》,
该片同时创造了本届戛纳的戏剧时刻,
影后开出了四黄蛋,
相较之下凭《善良的种类》夺得影帝的
杰西·普莱蒙显然少了不少关注度。
此外,金棕榈呼声很高的
《壮游》《某种物质》则分别斩获
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的奖项。
闭幕式前夜,陈可辛携《酱园弄》剧组亮相戛纳,影片于戛纳非竞赛单元压轴放映,成为本届最后揭晓的华语影片。同日,由管虎执导的《狗阵》获颁戛纳一种关注大奖,距离王超导演的《江城夏日》获奖已经过去18年,剧中的狗演员“小辛”也荣获戛纳狗狗金棕榈评委会大奖。
作为资深影人的戴锦华教授,对国际电影节的聚焦不仅在于获奖名单,她一直认为,入围作品的名单比获奖名单更具有参考性。在影迷心中殿堂级的戛纳电影节,自选片、公布入围名单至奖项的颁布,不仅是在挑选行业创作前沿的优秀作品,更是在呈现前瞻的、全球的,亦是反应当下的业内视角。在戛纳电影节开奖前夕,ELLE邀请已经观影12日的戴锦华教授,分享她的“特种兵观影”感受,以及本届电影节她个人的喜好片单。
《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
导演:科拉莉·法尔雅
主演: 黛米·摩尔/玛格丽特·库里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法国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在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阿诺拉/Anora》
导演: 肖恩·贝克
主演: 米奇·麦迪森/尤拉·鲍里索夫/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鸟/Bird》
导演: 安德里亚·阿诺德
主演: 巴里·基奥恩/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詹姆斯·尼尔森-乔伊斯/贾思敏·乔布森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除了主题上的相似性,
本届戛纳电影节影片的另一个共通点
或许是语言的实验与探索上,
如两位华语导演不约而同采用了时空对话的方式,
将新旧素材共融,
通过并线叙事形成现实与虚构、
真实与幻像的相互映照。
上文中戴老师提及的深受触动的作品《鸟》,
和本届金棕榈大热的《想象之光》《壮游》
也涉及到类似的语言探索,
这也让她再次回忆起与
去年金棕榈得主茹斯汀·特里耶对谈时提出的
疑问“现实主义是否是可能的?”
在此,她也重申了电影携带的社会性,
以及她所期待的电影表达。
《管乐队/En fanfare》
导演: 埃马纽埃尔·库科尔
主演: 本杰明·拉维赫尼 / Pierre Lottin / 莎拉·苏克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第二幕/Le Deuxième Acte》
导演: 昆汀·杜皮约
主演: 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
拉斐尔·奎纳德/曼努埃尔·圭洛特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想象之光/All We Imagine as Light》
导演: 帕亚尔·卡帕迪亚
主演: Kani Kusruti/Divya Prabha /查亚·卡达姆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印度/荷兰/卢森堡/意大利
ELLE:相比国内的电影节,在戛纳您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吗?
戴锦华:一定要说的话就两方面,一方面你会觉得戛纳毕竟是戛纳,它就是电影人最高的荣誉,因此它对电影人的吸引也是绝对的;但另一方面,我正努力地排除这种感受,是我觉得在戛纳看到电影的衰落。一个是戛纳佩戴官方证件的人当中年轻人的比例多低,普遍超龄,这其中也包括我,更矛盾的是电影确实在向年轻人的文化倾斜的。
另外一方面的失望则来自观影,你会看到曾经代表着激进政治批判前沿,也代表着激进实验艺术前沿的戛纳,曾经关于选片和评审的原则如今可能不大适用了,但同时它又努力地想把原来的这种前沿性激进性和PC逻辑结合在一起。很多主竞赛影片,是在这两种批判性逻辑不能够彼此成功地转换和叠加在一起所造成的。
ELLE:您是否有察觉到今年戛纳对商业片或是商业制作的引进发生了些变化?以及选择格蕾塔·葛韦格作为评委会主席,是否也有某种倾向的显现?
戴锦华:我感觉,选择格蕾塔是因为她是女性,首先因为她代表着女性在主流电影工业当中的崛起,你可以把它当做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成功导演,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以说《芭比》的全球成功是后女性主义的全球传播,所以我个人认为戛纳选择格蕾塔主要是瞩目于性别。它同时也选了《何以为家》的女导演娜丁·拉巴基作为评委。
戛纳今年对性别主题的把握和突出我还是蛮认同的,一边我知道这是某种意义上PC使然,但是另一边你还是会非常激动和兴奋,尤其是(开幕式)朱丽叶·比诺什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之间在现场真诚的互动,身体的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包含女歌手(Zaho de Sagazan)和格蕾塔的互动,对我来说也特别迷人。所以我觉得它选择格蕾塔并非为了让她代表美国商业电影,而是为了让她代表女性。
另一方面是,戛纳和好莱坞及商业电影的和解其实已经发生很久了,而且好莱坞电影在戛纳获奖已经大概持续了10多年了。我个人的理解是,原本好莱坞和戛纳或者欧洲艺术电影的对抗是冷战使然的,当然因为总体来说艺术电影是相当程度地重叠着欧洲新左派。所以当冷战结构解体之后,其实这种对抗本身已经没有本质价值了,因为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是商业和艺术的对峙,而它当时最主要的是有一个世界结构和政治的对峙,现在这种对峙本身不存在了。我觉得另外一个原因是电影整体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所以我理解这些是电影人的再度携手,电影人如何能够给电影赢得未来,这样说或许更浪漫些。
开幕式上的格蕾塔·葛韦格
撰文/编辑:舒朕萌 Anson Jo
摄影:EVEN
海报设计:NOTOMORROW
微信设计:Chao
◎ 相关推荐 ◎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台:bilibili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课程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台:bilibili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播放平台:三联中读 豆瓣时间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
中信出版社 出版
著名电影研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给孩子的电影公开课,世界极简电影史,50部经典影片赏析,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让电影打开孩子的人生视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