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银是如何扭曲财富行业常识的
分业监管与财产独立性的漏洞在“海银们”面前被无限放大,违规金融产品成为连接投资者钱袋与老板们腰包的管道工具
01
纳斯达克上市企业,陆家嘴自持物业,一份体面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吸引了众多怀揣金融梦想的年轻人进入三方财富机构。
在销售KPI和高额佣金的激励下,海银们旗下代销的“金融产品”布满全国。
一个产品可以赚2%-5%的销售费用,公司上下在“公司产品一直刚兑的幻象下”,深信老板的暗兜实力,疯狂卖“自产自销“的定融产品,结果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最后留下一堆700亿烂账,愤怒的投资者和错愕的背锅理财师。
上市公司海银是怎么赚钱的?
打开海银的年报,主营业务主要依靠卖产品、卖保险、卖海外地产来收取佣金。
这一切似乎都围绕着高净值客户的理财需求,大健康产业旗下的体检与医美等项目,看似在多元发展,但实质上,老板赚的钱可不止理财服务本身。
91个城市开设185个财富中心,发展1749名理财师,开发了全国4.66万名活跃客户,交易了700亿规模的金融产品。
02
1、赴美上市: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固定收益产品提供商
海银赴美上市时提交给SEC的F1表格,显示它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固定收益产品提供商”。
特别提到恒大和融创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可能当时外界熟悉,最拿得出手的,AAA评级的合作伙伴也只有这俩了,打着大牌的幌子,部分募集的资金也可能流向实控人韩氏父子自己开发的地产项目。
从2018年到2020年,踩着地产公司疯狂拍地,民企拼命上杠杆试图弯道超车的风口,海银作为客源丰富的三方财富公司,通过私募产品募集了大量资金,给地产公司(或自己)输送了大量高利率的拍地资金,赚着地产的红利。
相应地,海银的私募交易额一路上升至527亿,其中地产类产品占公司私募产品规模的74.3%,达392亿。
21年3月,海银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募集2亿美元,韩氏父子以75亿元荣登《胡润全球富豪榜》的2843位。
成功的父子俩,左手海银财富,右手五牛基金,一个负责募钱,一个负责投资地产项目,一同攫取地产丰厚的利润。
故事到这里,看似一切都是正常的,地产的巨量融通需求,带动了海银地产产品的销售,给广大高净值客户带去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只要房价能稳定小步向前,生意链条都能持续,链条上的每个人都能快乐地数钱。
注意下,21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这边海银美国上市套现美元,韩老板家族登录胡润排行榜。那边海银的金字招牌更亮了,上市公司+老板家底雄厚,是不是销售在卖产品时的底气更足了,可以布一个更大的局了。
2、行业暴雷,挤满人却寂静无声
海银那头刚上完市,21年中期,恒大开始负面缠身,年底正式暴雷,22年3月曾经的“白衣骑士”融创也相继违约,地产行业基本处于“无人生还”的绝境。
可想而知,公司交易额中占比74.3%的都是地产项目。公司最优质的合作伙伴都暴雷了,剩下来的烂账有多大?产品兑付的资金从何而来?
正常逻辑下,简化的业务与资金链条是这样的:
1、地产公司造房子缺拍地保证金,缺了10亿,找资管公司融资,资管公司发行了一款产品A,找了三方财富公司海银推销产品A;
2、海银发动自己的销售们去找投资人,推销产品A,投资人买了销售推销的产品A;
3、A产品募集了很多投资人的钱,并把这10亿借给了地产公司;
4、地产公司拿着这10亿去买地、造房子、卖房子、收房款,最后还钱给产品,产品兑付给了投资人。
如果地产兴旺,房子迅速卖掉回款,一切资金都能还上。如果行业变差,公司造的房子卖不掉,就没钱还债,那买了产品的投资人就没法拿到产品的本息。
在整个行业冲击下,地产公司造的房子去化困难卖不掉,监管“三条红线”的高压下,地产公司又借不到钱,整个行业下公司的资金链都处于崩溃中,同样海银70%多的底层产品处于“岌岌可危”中。
更严峻的是,海银的产品基本属于地产融资中,风险最高的那层纯信用的股权资金,资金是用来拍地的,风控措施中并没有任何资产抓手在手上,也控制不了地产公司的实质运作。
而地产公司借来这笔钱,作为项目公司的资本金去拍地,拿到地后再抵押给银行借钱造房子。
主打一个空手套白狼,融最多的钱,买最好的地,造最快的房子,卖“五星级的家”给你,俗称高杠杆高周转。
全程用借来的资金给自己打工,同时造房子的上下游中,从设计、施工、绿化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老板的关联方,一起分享着资金与利润。
扒开细看,地产行业真不愧是那个时代最丰厚的利润!人人趋之若鹜!公司倒了没关系,老板早已全程吃饱。
地产一下子全面倒了,海银底下这几百亿的产品该如何兑付给投资人?
3、锅盖坏了,造大锅盖小锅
原本玩的就是10个锅(产品),9个盖(还款资金)的游戏,动作快就能接上。现在9个盖子里面坏了6个(产品对应的项目坏了,没有还款资金了),剩下3个盖子,去应对10个锅,神仙也盖不住。
盖子不够用,就用锅来盖,再新打7个大锅来盖住盖子坏了的7个小锅,也就是发更多的产品,募集更多的钱,来盖住原来出风险的产品兑付。
只要能发新产品还旧产品,风险就能被掩盖住,用时间或许能化解风险,庞氏链条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对于海银来说,募集端就是生命线。一旦有一个产品没兑付,整个资金链条就戛然而止。
海银别无选择,只能加大销售对客户的黏性,让客户拼命买新发产品,同时输出信仰,老板实力强,产品坏了都能暗兜硬刚兑,外面世道这么差,但海银产品至今全部兑付。
老板自有的房产、上市公司股权、白酒产业资产估值是海银募集规模的1.2倍,安全系数有保障。
不知道销售们是不是相信了老板的光环,但客户肯定是信了。
可谁又知这是不是最后的话术,最后的疯狂募资。
但背地里父子完成财产切割,资金和资产可能早已独立出去,准备留下一个烂摊子。
这个应对坏账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有点熟悉,用更多的钱去填窟窿,用时间去延长风险,直到出现更多的风险,华融国际也是这么被赖小民给整残了。
最终受贿超10亿的赖小民和下属白天辉被判了死刑。
03
盖子不够用的海银,只能靠造新锅来盖旧锅,买锅的客户有很多,但造锅的材料从哪里来?
客户看到的产品,起码是要有用款项目和还款来源的,基础材料还是要有的。
但现实最大的地产融资需求被打压掉了,市场上的融资需求,项目来源越来越少了,海银老板也着急上哪里找这么多融资项目来包装金融产品。
或许受到河南老乡的启发,海银在造锅技术上也稳步精进。
从项目超募,索性到后期在“伪金交所”(与受统一监管的正规金交所不同,通过地方上监管漏洞设立的各类野生资产登记备案中心,专门配合三方财富等公司发行违规金融产品)批量制造违规金融产品,将虚构的底层项目装在违规金融产品中,通过销售们卖给了全国各地的客户,募集了大量资金,部分去兑付了旧的产品,部分资金流向不明。
凤凰网在海银延兑内幕的报道中,通过采访多位海银员工、前员工与行业人士,其指出海银在和恒大的合作中,通过河南神秘老乡的运作,将合同上28亿的项目,重复融资。
合计从投资者手中募集了130亿,28亿通过产品去了实际融资方,剩余的100亿则部分流向了恒大,部分被海银财富留下自用了。
而在近期证券时报的报道调查中揭露了海银不仅通过包装项目超募资金,更多的是通过控制影子公司,频繁进行贸易业务,形成虚构的底层应收账款,将应收账款包装成供应链金融产品募集资金,各类产品最终形成700亿的资金池。
如果不是定融产品被监管逐步叫停,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还能继续,风险还能被继续给掩盖。
04
金融产品作为连接投资人与融资人的资金管道,原本是将金融资源分配到合理的地方去。
但对海银来说,金融产品则是被用来连接投资人钱袋子与实控人腰包之间的资金通道。只要产品载体在,销售的募集能力在,资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投资者那头募集来,通过产品输送到实控人指定的地方去。
通常来说,合规的金融产品是指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或者私募基金协会登记的产品,这些是正规合法且受监管的。
而资管新规后,监管对非标的压降冲击下,原本海银控制的私募基金发行产品的路径被堵住,急需新的产品载体来输送资金。
受统一监管的地方金交所便成为它们主要的备案通道,通过金交所挂牌的定融产品来向客户募集资金。
但2020年开始监管对各地金交所进行整顿,要求金交所不得向个人销售产品,不得跨区域展业等,逐渐掐断了金交所作为“不合规金融产品”的登记通道。
海银急需更新的通道来疏通资金流向,而打着地方“金交所”的旗号,各地野生的“伪金交所”(地方性资产备案登记中心)开始出现,它实际上是搭建了一条为地产、三方财富等行业违规发行“金融产品”的地下新融资通道。
更有备案中心,在海银财富发产品前匆匆设立,又在其发产品后“失联”,更在海银暴雷后注销,整个生命历程均围绕海银财富运转。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个由虚假底层项目构成的定融产品被包装出来后,放去野生备案中心登记下,就能堂而皇之地摆到投资者面前充当合规金融产品进行销售,最后募集了天量的资金。
直到定融产品被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个资金池的链条再无法运作下去,风险全面暴露。
“伪金交所“的备案并不像正式的备案机构那样对产品需要进行层层审核,而只是形式上的敲个章、挂个牌、收笔钱。比如在交易所上登记挂牌的证券,整个流程复杂而艰难,中间是需要承销商,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进行详细地尽调审查,做成备案文件提交交易所。交易所会对所有中介文件进行二次审核,对每个登记挂牌的证券质量是有硬性要求的。
而此类作为“伪金交所”的备案服务机构的设立和运营则不受多方监管,更没有公示披露的管理办法和业务规则,只是在其营业执照中标注特定经营范围。
在“伪金交所”上面挂牌的产品,则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审核,完全沦为类似海银此类三方机构包装金融产品的资金管道。
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有多少投资者被怂恿购买了此类违规金融产品,大量的募集资金通过管道被输送到实控人控制的各种实体中。
05
“财产独立性”简单说,是指客户拿钱去投资产品A,产品A里面的财产是独立于发行这个产品的公司B,产品A的钱拿去投资的项目也是独立于公司B,公司B经营的好不好都和产品A没有任何关系。产品A里面的钱是专款专用,完全服务于客户当初和公司B约定好的用途。
“财产独立”基本上是任何一个资管产品成立的条件之一,遵照“财产独立性”开展业务的受托人,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就算是某个产品出险了,那也不会把风险传染到其他产品上,整个公司是稳健的。
但如果受托人无视财产独立性,搞“自融”,搞资金池,虚构底层项目,那基本就变成实控人利益输送的管道了。
卖给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上到官窑的信托非标,下到野生的定融产品,如果“财产独立性”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产品上任何的结构设计与风控措施都是做给投资者看的安慰剂。
发行这类“不独立产品”的公司,它公司的内控管理就和纸糊的房子一样脆弱,随时有塌房风险。
数一下那些塌房的“偶像们”,ZR信托、SC信托、MS信托、AX信托、XH信托等。
还有已经出险的保险和银行,或多或少都把这个“独立性”当成儿戏,将公司业务当成实控人的提款机。
标榜为第三方独立财富管理公司的海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代销机构,严格来说就不该和产品创设产生任何关系。
但实际上,独立是个幌子,海银通过控制影子公司“自产自销”自家产品,打着卖别家的产品,将“自融“做成产品,卖给客户,将融来的钱输送到实控人的多元业务中。
缺乏独立性,产品就成了链接公众钱包的管道工具,并且这个产品还是“表外之物“,不受任何规模限制。
06
市场上坏人这么多,我该怎么办?
1、底层穿透、资金监管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投资者在投资任何一个产品时,一定要把产品底层搞明白,明明白白地看到产品下面究竟投资的是什么东西。
2、资金监管封闭住,项目资金算的清楚的产品才能投资。
3、经过监管发行审查过的证券才能有安全感,因为暴雷了,你能找承销中介告他不尽职。
4、不要相信所谓销售给出的“保本”安全感,除了国债和50万以内的存款是国家刚兑的,其他的所谓的保本都是要看兑付对象有没有保本能力的,保本方的资产负债表和明确偿付义务的协议要拿出来仔细评估下。
转自有趣的资本主意 作者 老撕基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