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几乎拿到「大满贯」,Ta如何征服名校招生官?|申请案例
学员情况
英国心理学本科,GPA:3.9/4.0,TOEFL:118
6段实习+4段学术经历
录取结果
范德堡大学人类发展咨询硕士(带10%学费奖学金)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咨询硕士
波士顿学院心理咨询硕士
里海大学咨询与人类服务硕士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临床心理咨询方向)硕士(带21000美金奖学金)
雪城大学临床心理咨询硕士
圣地亚哥大学临床心理咨询硕士
导师匹配
Yu Pan 导师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博勒分校心理咨询与咨询师教育博士、西北心理咨询硕士
辅导本专&跨专业硕博申请斩获top录取,深受学员好评
曾在芝加哥任全职心理治疗师,有转专业经历并成功斩获来自多所大学的咨询项目offer
2025FallVIP招募已火热开启,Yu Pan导师名额仅余1位,先到先得👉:倒计时开启|iWanna「VIP全流程服务博士申请」正在招募中
学员分享
Q
最开始是怎么了解到iWanna的呢?
iWanna学员:我其实关注iWanna很久了。因为本科学心理,会经常浏览公众号分享的院校信息和实习资源。
我在去年7、8月份确定了想申请心理咨询的硕士,但因为这个专业的海外申请相关资讯比较碎片化,在不同平台打捞、整合信息的过程很困难。以及我对美国的申请体系比较陌生,因此希望能在流程和材料准备方面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我尝试接洽过一些机构,发现很多虽然态度非常认真,但对心理咨询这个非申请大势专业方面不够了解。相较之下,iWanna在此领域的垂直度和专业性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例如庞大的信息库、与业内导师深度沟通的机会、丰富的实习资源等都吸引了我。在跟Ying和Pan导师认真交流后,我觉得团队里的老师们都非常负责,10月份下定决心签了VIP。
►在被照亮过的路上先走着
Q
在本科后你选择继续学习心理,但是怎么在心理领域的众多分支中选择了临床咨询的?
iWanna学员:我对心理学的热忱始终源于对“人”的好奇。大三时,我在机缘巧合下被身边同学推荐选修了咨询相关的课程,在过程中获得了惊人的自我成长。每一节课结束后都觉得自己像是被扒了层皮,但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的审视却变得更清晰。这段课程也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很艰难的时光,课上同学们的彼此鼓励和支持让我意识到真诚的联结可以跨越文化、语言,年龄等鸿沟,照亮一个人不被看到的伤和痛。
当时还读了《诊疗椅上的谎言》这本书,深深折服于欧文亚隆的人格魅力,震撼原来心理咨询中人和人之间可以坦诚到这个程度,并共同成长。这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让我初步建立起了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并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特质和心理咨询很契合,例如善于倾听和开展深度对话、对于创伤和人际关系的探索欲等。
在这段充满泪水和迷茫的时间里,是靠我自己对心理咨询的探索挺过来的。所以无论这是不是所谓的“最终道路",起码在现阶段,这是照亮我的东西,我希望能在这条路上先走着,看到世界,看到自己。
Q
你这个说法真的很有力量。很好奇你是怎么确定自己会进入助人者的角色,而不是更想通过学习咨询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部分你在申请文书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iWanna学员:说实话我觉得一个无法觉察到自己问题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一个没有经历过创伤也没有自己处理过创伤的人可能也会缺少共情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自我探索和疗愈一定是学习咨询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成为一名更称职的咨询师的必经之路。
在初期选校时,我就知道自己是做好准备进入助人者角色的。大部分心理咨询的项目时长都在2-3年左右,毕业后还需要2000-3500小时的工作时长积累才能拿到执业执照。但如此大的成本投入并没有让我退缩,反而对于这些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能达成的效果充满期待。其次,我在准备申请材料时,文书和简历里面写的助人经历以及对其的思考、梳理和表达,其实体现的不仅是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对于如何将从中获得的经验和理解更好地运用到未来的实践中。我相信只有将助人当做一个持续发展进程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动力,这也是需要向申请院校展示的重要特质。
►心理人前辈让我更有动力准备申请
Q
提到积累经历,你积累的实习和科研经历确实不少,能谈谈体验和感受吗?
iWanna学员:我在iWanna的介绍下去了上海的一个咨询机构,毫不夸张地说在那儿实习的两个月是我最快乐的一段工作时光。带我的老师非常负责,给予了我很多专业上的指导,也提供了很多接触外界资源的机会。另外很感动的一点是老师并没有因为我资历尚浅缺乏相关经验就忽视我,而是及时认可我工作中的做得好的部分,悉心指导有待改善的地方。所有同事都很友善,平等尊重地对待彼此,我在TA们身上看到了一些我期待成为的咨询师的专业品质。在TA们的影响下,我也更有动力准备申请。
科研上,在英国就读本科时进实验室的机会很多,差不多一年就会有三四实验室。但在这些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其实对科研的兴趣并不大,所以也没有申请PhD或者偏科研的硕士项目。
►明确需求,理性选校
Q
你本科的学校排名很不错,而不少美国综排靠前、名气大的高校并不开设咨询硕士。在择校过程中会觉得困扰吗?是怎样取舍的?有什么经验分享?
iWanna学员:我首先作为中国人,名校情结大家都有。但因为本科项目人数庞大,对我来说缺乏学术和社交上的紧密性,我在硕士申请时很明确的需求就是找一个小而精、师生关系和谐的项目。因此,在选校过程中,我会把自己对于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放在比排名优先级更高的位置。
但其实我是超级选择困难户,确定最初的选校名单和最终择校都经历了很多挣扎。选校名单是用了一个月时间,结合iWanna提供的学校清单、官网信息和Pan导师提供的业内咨询,尽可能全面地评估每个项目跟自己的适配度。最终录取结果真的狠狠超出了我的想象。
结合个人体验,我会建议大家把选校看成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变化是必经之路。在申请的每个阶段你都会搜寻到大量信息,影响你当下的决定。虽然导师和iWanna都会提供很多资料,但我还是鼓励大家自己多上网主动找信息,尽可能全面了解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需求。
最后是坚信,你最终去向的项目一定是最适合你的,不要因为其他错过的选择感到过于痛苦。以及这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决定所有的全部。
►导师指导下文书茅塞顿开、下笔如有神
Q
在准备文书的过程中,大家普遍觉得呈现自己特别挑战,例如材料的选取和展示,不知道你和Yu Pan导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iWanna学员:写文书涉及到自我探索和表达,也是我觉得申请中最艰难的事情。比如写文书前,我担心自己对这个领域空有一腔热忱,与其他申请者比起来毫无竞争力,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能吸引招生官。庆幸的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有Pan导师陪着我一起挖掘和梳理,一盘散沙最终成型。我也在不断打磨文书和面试的「地狱经历」中,变得坚强自信,用清晰的思维说服学校「我就是最适合的候选人」。
回到文书写作的迷茫初期,Pan导师对我进行了初步引导,询问我「你认为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我们讨论了心理咨询师的特质,行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再探索如何在我的经历里挖掘相匹配的部分。在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其实我的经历是足够丰富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一堆食材做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
我们先是写出一篇基础文书,再根据每个学校的要求进行单独修改。在写基础文书的过程中,我自主意识很强,写完一稿就给导师看,导师提出意见后我还会自己改,我俩就这样来回一直改到双方都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Pan导师很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很精准地抓到我想要表达的点,这种精准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是我非常佩服的。比如范德堡的文书要求比较特别,Pan导师就陪着我在基础稿上改了很多遍,虽然过程很煎熬但非常值得。那是我写的最好的一稿文书,也成功吸引了招生官,收到了面试邀约。
2025FallVIP招募已火热开启,导师名额有限,先到先选哦👉:倒计时开启|iWanna「VIP全流程服务博士申请」招募
另外,我的一个特点是写作风格偏抽象和情感化,无法在有限的字数内展现自己的硬能力和多面性。我最初的文书版本保留了很多个人情感色彩,导师从专业的角度改出来之后我觉得文章变得有点无情,最开始我是不太接受的。但后来我逐渐发现,「无情中透露出有情」才是最强的。
Q
可以解释下前面提到的「无情中透露出有情」吗?
iWanna学员:刚开始,我在文书中更偏重于描述故事背景和内心感受,而Pan导师建议考虑文书的篇幅,将故事背景和一些细节尽可能简洁,而将重点放在自身的行动和反思的叙述上(凸显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特质)。最开始我觉得这有点不够人文关怀,后来发现因为文书本来就字数很有限,招生官阅读的时间也有限,如果可以用高效简洁的文字讲清楚故事,再将个人特质和情感表达巧妙结合其中,塑造一个能力强大、敏捷多思又有性格的申请者形象,就再好不过了。
磨合完成后,我更能理解导师给我的专业意见,并觉察到她给的建议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表达,更重要是一种逻辑思维和框架,并融会贯通到了后续的面试中。
Q
因为你本科就有比较多科研经历,虽然可能跟咨询关系不那么紧密,但可能对个人成长依旧是重要的,所以想问问你是否有在文书中涉及?如有,是怎么呈现的呢?
iWanna学员:写不写科研更多是看这些经历跟我想要表达的是否有强相关性,不能为了写而写。比如有几个申请项目的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关和我之前做的lab相关,我也很感兴趣,就写上了。
►多元文化经历触动面试官,拿到顶尖录取
Q
之前你提到了申请中的困难和挑战,但从结果而言还是拿到了7个录取,差不多要接近大满贯的成绩。咱们的交流中也能让我感受到你一些显著的特质很适合咨询,但依然想问问你觉得自己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iWanna学员:我的跨文化生活的经历可能算一个独特之处。我从小到大在好几个国家生活过,在深度体验了不同文化后,面对不同人群有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这也是美国咨询项目很看重的一点。同时,我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挺不错,也很有情绪感染力,给自己创造了很多展现个人气质和上述经历的机会,这也可能是我在面试后拿到很多竞争很强的项目录取的原因。
Q
关于多元文化、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词确实是咨询申请中的热词了,也发现很多同学即便有类似的经历但很难觉察到经历与这些话题的相关度,那么想了解你是如何呈现的呢?
iWanna学员:一开始我在文书里也将这几个概念写得比较抽象,后来Pan导师就问我「过往这些跨文化经历是不是有什么启发了你,让你特别想走心理咨询这条路呢?」,打开记忆闸门后,我发现在生长过程中,我遇到了太多和文化、身份认知相关的困难和经历,这些切身刻骨的体会让上述概念不再抽象,也滋养了我作为咨询师所需的特质,比如灵活性、跨文化觉知力和倾听能力。因为都是真情实感,写起来也比较流畅。面试时,我也重点提到了这些跨文化经历,能明显感觉到面试官也最被这部分的讲述触动。
►面试的「地狱经历」,导师助我调整心态
Q
前面有提到面试的「地狱经历」,你也确实面了很多学校,想问问印象最深的面试是哪次?
iWanna学员: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场范德堡的面试,是一场凌晨开始、持续四个小时的群面。因为准备时间特别短,而且同场面试的其他人几乎都是本土学生,在面试中不断抢话筒,我很难有机会发言。这场面试让我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幸好Pan老师在我崩溃后给我打了电话,她告诉我如果在面试中感到不舒服,可能不是我的问题。她从国际学生的视角帮助我梳理和反思面试的过程,让我觉察到可能面试中我的一些感受和观察可能是与我国际学生的身份相关的,并不是我做的不够好,而是在这场面试的团体互动部分涉及到文化差异,而面试官也不一定都很好地考量到了这一点。这次谈话让我放下了自我批评,更积极地准备接下来的面试。所以,我真的很喜欢Pan导师,能遇见她是我申请季最大的幸运!
在准备范德堡面试时,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尽量把iWanna提供的面试问题和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面经整理出来,再从文书中抽取部分内容准备回答。这场面试后,我和Pan导师做了一次模拟面试,了解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并开了一个文档用于更新每次面试的新问题,完善我的回答。
Q
但即便如此,范德堡也还是拿到了录取,而且后续还拿到了更多录取,现在回头再看,是不是有总结出一套面试方法呢?
iWanna学员:首先得说,我只有一场是一对一面试,其他都是群面,所以我接下来分享的更针对群面。
因为群面有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同辈压力。比如组内其他人都巧舌如簧,或者有人抢麦还说了你想说的,这时候很容易直接崩溃,只有对原先的内容足够熟悉才能支撑自己在这种情况还是能随机应变,说出想说的。还有场面试,面试官上来就面我三个小时,甚至不做自我介绍,也不介绍项目,感觉我人生中所有东西都快被挖完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准备了一两个问题,或只死记硬背一部分题目答案,可能很快就没话说了,或者重复内容。所以技巧上来说,一是把自己准备的内容铭记于心,倒背如流。不是说死记硬背一字不错,而是熟悉脉络结构,灵巧运用。这就要用到第二个技巧:整合所有有可能问到的问题和其答案,将其做成一个内容库。将内容库看成一个池塘,每个问题是一个容器,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水,可以是流动的,变化的。不断练习抽取和组合答案注入到每个问题中,这样无论问题怎么千变万化,你总有对付的招数。
还有一点要提醒,就是不和母语者硬碰硬,而是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果能展现出更强的感染力,面试官也会对你另眼相看。比如,我在面试时会带着笑容,情绪饱满地讲述我的经历,让老师感受到我的热情和真诚。尽量在回答问题时融入个人色彩和情感变化,让回答更加生动、有感染力。比如说在回答自我关怀相关的问题时,我会讲自己在英国上学时的一些趣事,这些具体的、带有个人色彩的细节能够让回答更独特,也能够让面试官对我有更深的印象。
►高效选导师,相信团队的力量
Q
感觉你的申请分享里真的很多次提到Yu Pan导师,从你的表达里我就觉得你跟她的适配度真的很高,VIP导师匹配环节交流是15分钟,所以想问问你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的?
iWanna学员:当初看到Pan导师资料的时候,因为她自身是跨专业申请背景,觉得和我的情况不特别匹配。但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导师非常优秀,做事特别高效,说话简洁有力,能迅速抓住重点并给出有效建议。那时候已经到10月份,时间很紧,所以正需要一个行动力强,双方协调沟通特别高效的导师。
后面在协作的过程中我就更加喜欢她了。尤其是我第一次面试崩溃后,她真诚地和我分享了自己同为国际生所面对的困境,而她的解决方式就是学会了「用知识武装自己」。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力量了。我看到导师从国内本科到国外读硕士和博士,经历了重重困难,她依然坚强地走了下来。这让我对她有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印象,更加佩服和喜欢她,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信心。
Q
匹配导师在早期是很多同学在纠结和挣扎的一个问题,你有哪些建议可以分享吗?
iWanna学员:首先,要根据你的需求判断导师的背景是否符合。硬性条件可能很容易从资料中得知,但软性特质也很重要,比如可以看导师在交流时是否认真听你说话,是否能给到你想要的回应。你们的工作风格、节奏,对申请的期待是否吻合。
再者,还是要把导师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到每位导师的闪光点和挑战,而不要把导师工具化。在申请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自我探索方面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和导师进行更加个人化的沟通,这样TA能更理解你,进而可以更好地帮助你。不太以目的为导向,心平气和地和导师沟通,相互尊重。如果你在初期觉得不合适,换个导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Q
VIP服务除了给到专业的辅导外,也希望关注到人性化支持,想问问你这方面有什么样的体验?
iWanna学员:VIP服务团队里的老师们都很好。Pan导师就不用说了,Ying和流程老师有一直很细心地跟进所有申请进度,给我提供很多材料。非常感激大家,给了我很多很多关怀和温暖。
►尽早探索体验,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种可能性
Q
收获了那么多录取,可以透露下最后选择读哪个项目以及原因吗?
iWanna学员:在艰难的纠结后最终还是选了范德堡。当时申请时,就是被项目网页上那句「Counseling begins and ends with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狠狠击中,才更有动力投入了大量心血准备文书材料和面试(前面提到面试过程之痛苦也是终身难忘),而且项目的质量以及小班教学,都超级符合我对研究生学习的期待。虽然项目国际生很少,学校地理位置也不是最理想的,但我决定跟随直觉。
Q
能感觉到你一直都很明确自己的需求,在过程中也有很高的主动性。整个申请季走下来,你还有什么想分享给未来的申请者们吗?
iWanna学员:我想说,很早知道自己想走什么道路是很幸运的事情,尽早开始探索和体验。每一段经历都能打开一个可能性,或规避不想要的。但像我这样后知后觉一点也没关系,在任何阶段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弥足珍贵的。生活从来不是和他人的竞争,而是看见自己。
电影《热辣滚烫》截图
导师感言
回顾和学员一路走过来的申请季到最后收获这么多offers,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觉得意外。学员对咨询行业抱有很大热情,并且有很多细腻的体悟,在过程中也积极运用反馈去改进申请材料和准备。
在文书写作的初期,学员遇到的挑战很有代表性,有很多申请者会担心自己的实习/志愿者经历不够“高大上”,不知道以哪些原则筛选自己的文书素材。我在帮助学员开始文书或者面试准备的时候会多次和学员交流,帮助学员深化对咨询行业的理解,鼓励学员将申请准备的过程看作是“咨询硕士预备”的成长过程,不是把这个过程当成机械化的“包装”,而是借着申请去反思自己的一些助人经历,更加了解自己作为一位未来咨询师的优势和潜质,以及需要成长和改进的方向。
在多次互动以及帮助学员提炼经历里的核心关注点后,学员往往能建立起一个思考框架,能够从总体把握和理解美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培养侧重点,对面试以及硕士阶段的学习都打下基础。从“成长型视角”而非“功利性视角“准备申请过程,能帮助大家在专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文书不拖后腿!更高性价比的升级版「iWanna文书包」
想体验一次更有把握的申请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咨询顾问老师,了解更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