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考结束了,不管结果如何,终于可以在暑假开始痛快的自由阅读了。5月的“赛先生书讯”(Science Reads),有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力学家郑哲敏的传纪,哈佛天文台女性研究者的故事,华人学者王浩的数学哲学思想,关于量子物理的两部轻松科普,还有远古生命的符号——化石的传奇。以及,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给青少年准备的科普读物。希望大家喜欢。
衷心地祝愿,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能有时间自由阅读。
《奥本海默传:深入核心》
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导期间,负责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这项工程帮助盟国击败了纳粹。原子弹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奥本海默也被称作“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兴趣广泛、智识超群。他的才华与激情,让自己与玻尔、波恩、狄拉克、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跻身20世纪物理学名人之列,他也在各种实验室和课堂中发挥作用,以此不断改变着世界。但是,奥本海默的生平,并非一段简单、重复着科学成就和世界性声誉的故事。作为一个复杂而脆弱的人,洛斯阿拉莫斯的工程深刻改变了奥本海默。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二战后他致力于控制冷战的军备竞赛、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等因素,都让他深陷忠诚与背叛的漩涡。如同作者的《维特根斯坦传》和《罗素传》一样,这部奥本海默的传记同样无与伦比。《深入核心》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科学发现、隐藏秘密以及两难选择和空前毁灭的故事,这部传记也比以往的著作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哲学专业荣休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在分析哲学发展史、数学哲学,以及撰写与哲学相关的传记。著有《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罗素传:孤独的精神》《罗素传:疯狂的幽灵》等。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是一套中国科学家群星写给中国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这套丛书荟萃了中国科学院推出的“格致论道”讲坛上科学家的演讲内容,共52位作者的54篇文章,配以1000余幅图片,精心编撰而成。读者面向10岁+的广大青少年。
丛书第一辑包括5个分册,涵盖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5个主题:动物篇、植物篇、天文篇篇、航空航天、AI机器人篇。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非枯燥的概念堆砌或深奥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口语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丰富多彩的插图,把某一个科学主题讲解地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精彩纷呈、贴近生活。此外,在每一篇文章的文后,每位科学家都留给了小读者几个拓展思考题,旨在锻炼孩子的科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这套书以极具吸引力的方式,不仅能打开青少年的眼界、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创造爱上科学的契机,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树立学习志向,萌发从事科学事业的愿望。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愿这套书能够成为中国少年们的科学启蒙读物,成就更多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化石是远古时代留下的一种生命符号,它传递着远古时代生命的信息,蕴含了无数惊心动魄的进化故事。古生物学家正是通过发现和研究这些化石,才能不断地为人类带来远古时代地球生命的种种传奇故事。化石有着许多神奇的功能,它就像文字,书写着地球这本厚重的大书。尽管这本地球大书的文字残缺不全,但已经使如今的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地球生命所走过的不平坦之路,这些生命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同样让我们认识了地球演变与生命进化的关联,感悟到生命长河不同寻常的历史和规律。作者简介:
冯伟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主编出版科普图书25部,发表科学论文与科普文章345篇。现担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
为什么过去的伟大文明都对统一计量给予了极大关注?法国大革命与计量单位的统一有什么样的关系?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对计量单位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时间计量的发展与人们对时间的理解是同步的吗?以上问题都可以在《丈量世界的7种方式》中找到答案。有史以来,计量就与人类的经验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对自然、超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理解。本书作者、著名物理学家皮耶罗·马丁探索了7个国际基本计量单位的定义历史,它们分别是:长度单位米、时间单位秒、质量单位千克、温度单位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马丁不仅介绍了7个国际计量单位的定义历史,还解释了计量单位与科学难解难分的关系。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相对论到化学,从宇宙学到基本粒子物理学,从医学到现代技术,所有这些科学领域都与计量单位的发展紧密相关。马丁在晦涩的数字与有趣的轶事、严谨的科学与文学叙事之间取得了优雅的平衡。在这本书中,不仅有精准到小数点后若干位的数字,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如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自己儿子求情、贝多芬成为第一批节拍器用户等等。马丁融会贯通的能力使这本书成为一本色彩丰富的画卷。[意]皮耶罗·马丁(Piero Martin),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从事热核聚变研究多年,主管多个磁约束聚变领域的实验室,并在多个国际研究项目中担任高管职务,如欧洲聚变能源发展联合会(EURO fusion)、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DTT)项目等。长期从事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出版过3本科普著作,并积极参加科学节和与科普相关的公共活动。2011年,因其对物理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近代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在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超高天赋和开拓性成果,他一生痴迷于哲学研究,是对世界哲学作出过深刻贡献的华裔学者。本书是王浩的代表作,是其正面集中阐释自己哲学思想的作品。循着从柏拉图到哥德尔的“数学-哲学家”传统,王浩在书中首次对实质事实主义一般立场进行了长篇阐发;广泛、深入地讨论了数学哲学的诸议题;探索了心灵与机器、数学与计算机、知识与生活等话题;还重点考察了逻辑和数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此次中译本首次出版,由专业译者精心翻译,以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王浩的数学哲学思想。王浩(1921—1995),近代著名数理逻辑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著有《逻辑之旅》《哥德尔》《超越分析哲学》。本书是一部德国技术史著作,研究时段为19世纪初至当代,核心观点为“技术塑造现代德国”。本书探讨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介绍了在200年的现代德国史中,技术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全书正文共8章,分为“追溯历史”和“新的方向”两部分。译稿共20万字、22幅插图。作者是德籍学者卡斯滕·乌尔(Karsten Uhl),他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现代史和技术史,并且是米特堡-多拉(Mittelbau-Dora)集中营纪念馆负责人。译者为朱任东,曾出版多部历史译作,其中包括我社出版的《1918年11月:德国革命》。作为一部概述性著作,本书涵盖了技术史的多个方面,例如城市技术、农村技术、高科技、日用技术、技术使用者等,相对完整地描绘了现代德国技术发展的面貌。此外,本书对曾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给予了关注,例如,在工业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农村地区,对技术史及其社会和文化应用至关重要的技术使用者。作者简介:
[德]卡斯滕·乌尔(Karsten Uhl),德籍学者,他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现代史和技术史,并且是米特堡-多拉(Mittelbau-Dora)集中营纪念馆负责人。
《进阶的量子世界》
墨子沙龙 著
牛猫小分队 绘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年5月 出版
本书是关于量子前沿科技的科普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量子信息科研团队在近几年取得的领先世界的科研进展,将十余篇刊发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的科研成果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展现给读者,内容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模拟、量子精密测量和基础检验等,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祖冲之号”“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发展和演变。本书严谨与趣味并存、前沿与通俗兼备,非常适合对物理感兴趣、对量子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天文台是最早雇用女性担任计算员的机构。起初,这些女计算员来自天文台常驻天文学家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她们计算和解译男同事夜晚观测的结果。随后,越来越多的女子学院毕业生加入其中。她们见证了摄影术与光谱学兴起的时代,工作内容从计算转向研究“玻璃底片上的宇宙”——通过天体照相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星星;利用这些底片分析恒星光谱、进行恒星分类、编纂星表、发现新星和变星,并找到一种通过星光测量太空中距离的方法。这是一个有关哈佛天文台历史上赞助人和天文学家的故事,也是一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天文学史。作者通过日记、信件和回忆录等大量材料为我们精确还原了哈佛天文台与近现代天文学发现史上的一些重要现场,以及背后许多不曾为人知晓的点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回到了爱德华·皮克林与哈洛·沙普利任职哈佛天文台台长的时代,亲历了天文台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到秘鲁再到南非的观测活动与玻璃底片库的扩充,见证了安娜·德雷伯和凯瑟琳·布鲁斯两位女性赞助人对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慷慨解囊,更沉浸于威廉明娜·弗莱明、安妮·坎农、亨丽埃塔·莱维特、安东尼娅·莫里和塞西莉亚·佩恩等女天文学家的职业生涯中——她们创造了历史并影响至今。[美]达娃·索贝尔,著有《经度》《伽利略的女儿》和《一星一世界》等书,曾任《纽约时报》科学记者,长期为《纽约客》《奥杜邦》《发现》和《哈佛杂志》撰稿。她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个人公共服务奖”,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布拉德福德·沃什波恩奖”以及多项写作奖。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双缝实验包含了量子世界的全部奥秘。” 我们在中学物理课都会学到,一道光穿过两道狭缝后将会发生干涉形成明暗条纹,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双缝实验。如果只让单个光子进入设备,光子竟然也会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在多次实验后同样形成明暗条纹。更神奇的是,一旦研究者试图探测光子到底通过了哪道狭缝,干涉条纹即刻就消失了,仿佛能感知到我们的意识一般。托马斯·杨在19世纪早期设计了这个模型,以证明光像波一样运动,这与艾萨克·牛顿的粒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一个世纪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证明了光以量子或粒子的形式存在,这个实验成为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之间关于现实本质的激烈辩论的关键。可以说,双缝实验串起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规律,乃至现实本质的探索。十年又十年,一个又一个假设,科学家们以这个实验为蓝本,回答了关于宇宙结构的越来越深的问题,它也催生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本书中,作者周游世界,穿越历史,深入探索了我们尚未了解的物质现实的最小尺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兼具科学与美感的画卷。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新科学家》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科学写作项目客座编辑。他为《国家地理新闻》《探索》等杂志撰稿,并且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新星纪录片频道开设的博客“现实的本性”的专栏作者。他曾获得英国物理学会物理新闻奖和英国科学作家协会最佳调查新闻奖。他的首部著作《湿婆之舞》被评为《物理世界》“2010年年度图书奖”。郑哲敏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他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呕心沥血、严谨创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郑哲敏传》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早期教育、学术成长和科研事业开展的历程,内容包括:童年和求学、留学美国、报效祖国、历尽艰辛、春回大地、大展宏图、成就斐然、大师风范,以及郑哲敏先生亲自撰写的“留给后人的话”。
本书通过郑哲敏先生的学术成长、科研历程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爱国奉献、不畏艰辛、勇于创新、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科学精神。
合作请添加微信SxsLiv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