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牛「高考钉子户」,30年攻读了14个学位
作者:Ava
转载:Letsight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就有金榜题名时。
高考期间,“高考钉子户”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有人盼着他们结束高考持久赛圆梦名校,也有人等着看他们落榜的笑话。
唐尚珺今年继续挑战人生第16次高考,年过5旬的梁实征战自己的第28次高考,他回应这是最后一次了。
在美国,也有这样一个“考试钉子户”,非名校不上。48岁的他拥有14个学位,但是他考学的目的和动机却和唐尚珺、梁实大不相同。
01
30年修了14个硕博学位
前几天《纽约时报》介绍了一个神奇的美国人,叫本杰明·博尔格,他不断尝试申名校,而且也都申上,顺利读完拿到名校毕业证。
他读过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还读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布兰代斯大学和布朗大学...
在过去30多年他一共拿到了14个硕博学位,还有一个副学士学位和一个学士学位。
1994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社会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7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社会学理学硕士学位;
200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房地产开发理学硕士学位;
200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城市规划与房地产设计博士学位
...
当人们问及博尔格为什么要一直上大学时,他给出的理由真诚又浪漫,还有点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
他说:只是因为喜欢学习。
在他看来,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想象他回到梭罗时代,和其他博学的绅士们一起,在灯光下,抚摸着他们古老的胡须,思考各种话题的命题,提出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论。
博尔格上大学的的理由和唐尚珺、梁实这些“高考钉子户”上大学的动机截然不同。
唐尚珺出生于广西一个贫困山村的家庭,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372分,三本线都没有上。
父亲告诉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此他踏上了高考复读征程。
在他的复读生涯中,唐尚珺曾经考出过不错的成绩,曾被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但是都没有去读,一门心思只想进入清华北大。
唐尚珺的经历有点像现代版的“范进中举”,出生微寒,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范进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一直考到年过半百,在54岁那年终于考中了举人。
而梁实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但他连续参加28次高考,不是为了就业,只是为了圆自己的少年梦。
虽然将范进中举的例子用在梁实身上并不太妥当,但是他们对于“功成名就”的追求却是一致的。
大部分中国人都有很强的状元情结,“十年寒窗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始终是读书人的梦想。
高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不用多说,恢复高考以来,无数普通人通过高考跃升了新的阶层。
虽然在今天通过高考改命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但这始终是人一生中少有的相对平等的机会,可以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唐尚珺和梁实的做法属于个人行为,我们无可指摘,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值得大家效仿。
改变命运的是知识,而不是一次考试,并非只有进入名校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条路。
与其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高考这一件事上,倒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自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02
国外大学盛产跨界高手
在博尔格30多年的考学经历中,可以发现他几乎是一个“全能型”的人。
他修读的专业各不相同,而且都拿到了高级学位,除了社会学、创意写作、法学这些文科学位,还有房地产开发理学学位,甚至还有艺术学位。
其实在我们熟悉的很多国外名人中,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多才多艺。除了在某一个领域有突出成就之外,在艺术、体育等方面也深有造诣,是妥妥的跨界高手。
今年年初大火的Sora,其团队中的核心人物Tim Brooks是AI领域的明日之星,主要研究方向是图片与视频生成,发表了多篇论文,引用超过4000。
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已经获得了《国家地理》杂志和《自然》杂志的最佳摄影奖,也曾参加百老汇演出,荣获国际大奖。
在Sora团队中,Joe Taylor拿的是新媒体和计算机艺术本科,但却同样担得起艺术家的称号。
他既可以搞软件工程,在用户界面设计、网页设计、艺术指导等多方面拥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自己还创立了设计工作室。
前些天音乐类AI Suno官宣了新功能,在他们发布的文案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表演者:Anessa(钢琴家和Suno软件工程师)。
一般来说,钢琴家这种纯艺术的人设和软件工程师真的很难联想到一起,但是在这位年轻的工程师身上却非常和谐。
她的主页上是这样介绍的: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专注于机器学习、全栈开发和设计。我是一名钢琴家。我喜欢摄影、网球和浓缩咖啡。
在她的youtube上分享了非常多钢琴演奏的视频,据古典音乐爱好者评价,虽然Anessa不是最厉害那档钢琴家,但她的水平也绝不是普通玩家。
Suno软件的其他工程师同样在音乐领域有较高的造诣。
其中一位Guangyao(Gim) Miao毕业于北大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然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还拿到了中提琴音乐硕士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双硕士学位。
跨界人才不仅是在AI圈科技界,诺贝尔奖早就已经进入了跨界时代。
2016年,75岁的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艺术上几乎是全能的,音乐、诗歌、绘画无一不通。
20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卡洛琳·贝尔托齐,她一边搞学术一边搞摇滚的跨界人生火遍全网。
别人拿到了诺奖,前来祝贺的都是学界大牛,而她获奖是摇滚届大佬送上祝福。
他们能文能舞,文理兼具,用自己的经历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直线,成就也不一定局限在一个领域。
03
通识教育塑造“T型人才”
谷爱凌申上了斯坦福大学,有记者问她想要选择什么专业时,她说:
“斯坦福的新生是不选专业的。我有两年时间考虑选什么专业。我目前对物理很感兴趣,但也很喜欢写作。”
当时就有很多人不解,物理和写作显然是一文一理,毫无相通之处,选了之后还能改吗?改了之后还能学好吗?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了。
通识教育的本意在于避免学术分科过于专业、知识过于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减弱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全能型人才,让学生对不同的科目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大部分美国大学在大一的时候都没有固定的专业,学生需要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中修到足够的学分。
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通识课程就包括了艺术人文基础、社会文化基础和科学基础,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完成。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四类,包括美学与文化;道德与公民;历史、社会、个人;社会科学技术。学生毕业前必须每大类完成一门课程。
根据学校的介绍,这些课程将学生学习的科目和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包括未来面对的世界进行连接,超越了专业的分界线。
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最大限度地摸索和寻找到自己热爱的学科,然后再选择真正想要从事的专业。
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跨界高手,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未来事业和个人生活中。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绝不仅仅是多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培养不同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理念是学生不必急于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高手,比深耕某一领域更重要的是学会融会贯通和培养可迁移能力。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和著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提出的“T型人才”概念是不谋而合的。
“T”中“一”代表的是广度,“I“代表的是深度。T型人才就是指拥有多学科知识,同时有深耕专业技能的人才。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活跃在时代浪尖上的都是T型人才。
很多人都说AI将会取代艺术家、音乐家,但同时掌握了AI和音乐,AI和艺术的人永远不会被替代。
榜单使用攻略:
相关阅读:
史上最难高考|人数破纪录的这届考生,如何做到越难心越平?
写给高考前的女儿
2024全国高考作文题,都在这了!
作者:Ava ,转载:Letsight。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