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的穷途,电商已不知为何而战
电商平台上的618活动已经结束,今年的气氛要凝重得多:平台上虽然还是有各种战报和超越的成绩,只是不少电商人眼里,平台的吸血,活动的乏力,已经不知道最初的意义是为何。
———— / BEGIN / ————
01
“今年的618真的是我见过最惨烈的618。我甚至怀疑明年还是否会有618。”
几天前,一名从业15年的电商从业者在我面前长叹一口气。
去年618前夕,他和另一名同行曾在我组织的一场圆桌直播“掐起架来”,掐架的焦点在于,双11、618这类大促,是否已经沦为一场平台剥削商家的残酷游戏。
当时他还为平台说话。强调购物节“仍是将用户的需求集中化、使平台和商家有机会摸高的一种机制”——尽管这种机制的反响越来越弱;但“平台的发心仍是好的”,购物节有机会让品牌、平台、消费者三方实现共赢。
这毕竟和他的经历有关:在阿里做过七年运营,他亲历过互联网电商最繁荣的时代。
但在2024年,这位前阿里员工、电商老兵、行业守护者,也低下了头颅。
他说,今年的确很明显地感受到,“平台的刀口,对准了商家。”
02
就在我们见面前一周,电商行业爆出一条热议新闻。
知名出版集团磨铁出版的创始人沈浩波,在朋友圈发表了一则长文,公开指责京东强迫磨铁参与618大促:
“在磨铁已经全面对京东停止发货,并一再对京东低价乱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表达反对的情况下,京东依然无视我们的诉求,要继续强行让我们的产品参加他们的低价促销。这是在反复用脚踩着我们的脸在地上摩擦。”
怎么个摩擦法呢?
根据京东官方宣传,在5月19日至6月20日期间,京东的图书类目将以全品种图书价保2~3折进行促销——这是京东为图书商们“算好的价格”。
这事的大背景,是京东立志杀回“价格力”,重夺低价心智。
更大的背景,则是去年以来,全行业进入了“卷低价”的时代。
而沈浩波所说的“京东强行让商家参与低价促销”,指的是由于京东的自营机制,商家的货往往存放于京东的仓库中——几位从业者向我透露,几乎每年的大促购物节,都会爆发商家撤店的事件。
原因在于,“即便你(商家)不同意降价,京东可以直接锁你的后台,然后擅自给你改价,并直接把货从京东的仓库里发出去。最后以实际成交跟你结算。”
听起来十分魔幻。
但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甚至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另一位电商从业者朋友轻描淡写地说,“这事太常见了。”
在过去,大部分商家和品牌会选择息事宁人、或者忍气吞声——“许多人算算总账,还能挣些,也就忍了。”
毕竟,向大公司维权的成本可能远高于这些受损的利润。
但今年不同。
在磨铁沈浩波告诫同行“不要跟价!”的呼吁下,几天后,多达56家出版机构联合发函抵制京东618低折促销。
与沈浩波所在出版业的激烈态度相比,6月14号当天,一张在电商圈疯传的群聊记录截图,或许更能代表大部分品牌的消极态度。
截图里,一名京东的酒水小二,在其所在的行业群里怒晒出所有人的数据——平均每一个品牌的数据下跌约百分之七十。
小二质问所有商家:为什么不参与618的活动?大家都躺平了吗?都放弃了吗?
很明显,商家们参与大促的意愿,在今年,降到了冰点。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发生在今年?
有三个关键节点:
1. 拼多多市值超过了淘宝。
2. 新华社发文支持“仅退款”。
3. 疫情结束后,2024上半年的消费力不及预期。
前两件事让整个行业意识到,消费者才是后电商时代这场游戏的最核心,赢得消费者便赢得了光明的未来。
第三件事则揭示了:当下消费力如此之孱弱,消费者是要不惜一切保护的对象;而平台间面临激烈竞争,不可能伤害自身,甚至个别平台还想着赚流量的过路费。
那么,大促让利的故事,要想继续讲下去,刀口,便只能对准商家了。
实际上,今年,连平台们也开始对618冷淡下来:拼多多将低价常态化,对618本就不算积极;抖音今年很低调,一心专心卖流量;淘宝、京东自己开设了游戏的局,年复一年只能这么玩下去……从前是花钱造热闹,至少有增长;现在是花钱拼刺刀,游戏由攻转守——618、双11,逐渐变成竞争对手们借力进攻的节点。
一场没有增长的战争,已没有了战争本来的意义。
03
严格来说,双11、618这类的购物节大促,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产能、经济、信心和消费力鼎盛时期,上一代电商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力而设计的产物。
可时代已经变了。
一个来自上一个时代的机制,在宏观经济骤变、消费力萎缩,甚至连电商赛道的主要玩家、竞争逻辑都已经改变的当下,实际已濒临崩溃。
过去的购物节逻辑中,一次大促所牵起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成本——内容、主播、媒体、数据、撮合……所有配套设施和基建,其利益空间大部分都由品牌来承担。而品牌最终能通过产品升级,以溢价的方式将这些成本从消费者身上赚回来,以此形成正循环。
但是今天,当去品牌化的低价时代来临,消费者不再能接受品牌溢价,品牌商家,就成了这条大促产业链上的终点。
成为终点意味着,商家要以一己之力扛起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并以自身利润为养分,向这套十年前的陈旧机制输血。
会有多惨,也就可以想象。
有几个故事能提供更直观的感受:
今年是女装最苦的一年。商家不敢多备货,只能延长发货周期——于是许多消费者都在吐槽:为什么今年的女装变贵了、发货变慢了。
上有政策——平台要求参与大促,那就参与吧。
下有对策——商家选择延长发货的时间:一来,给消费者反悔的时间(据说女装行业退货率高达80%);二来,第一批退回来的货可以继续发给第二批客户。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笑话,反正朋友是这样告诉我的——“所以,第二批客户收到第一批客户退的货,衣服里面有学生证、银行卡、甚至内裤。”
据说,如果去广州、女装产业链的上游看看,便会发现一番末日景象:商人们已经开始清盘了。
是的,不在年底清盘,而是在6月,春节后的第一个大促,人们不再进货,而是着手清库存,今年就休息了。
一个电商自媒体朋友跑去开抖音本地生活的会,一进门,懵了,一张张全是熟悉面孔,“全场有八成是电商从业者”。他们说,电商太苦了,不做了,大家都跑来追本地生活的流量了。
他向我转述了一句黑色幽默的话:“一流的行业,只需要三流从业者。三流行业,却需要一流的从业者才能活下去。”
04
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过剩的产能,曾经托举起一整个电商黄金时代。
那个时代长出的双足鼎立——阿里和京东,还是生态型玩法:商家在平台上赚到钱,平台也就赚到了钱,平台与商家一起长大。
而正因中国的供应链足够庞大和丰富,二者成长得如此之快,市场也迅速走向成熟——这使得,后来者要想找寻到新的突破口,就只有靠打破规则、并重新建立规则。
拼多多作为闯入者,建立的规则是以消费者为绝对核心,手段是无限挤压商家的利润——但这仍是个明买明卖的规则:商家明白,要想在拼多多上赚到钱,价格就要足够低。
说到底,这是个愿者上钩的买卖。
但仅凭拼多多一己之力,还不足以掀起一整个无下限卷低价的时代。
一个标志性节点是,基于竞争,抖音参考拼多多上线了比价功能。这彻底冲击了直播电商的模式——要知道,直播电商的成本远高于货架电商的成本——一旦利润无限下压,账就算不过来了。
抖音女装的带货一姐“罗拉密码”就是很好的例子——6月初,在抖音拥有500万粉丝的“罗拉密码”宣布退出直播带货。压垮她的稻草包括:高昂的投流费用(据说投流付费比例高达35%)、高退货率、以及由“比价功能”带来的无止境的低价竞争。
理论上,今天任何一个商家一旦通过内容将款式做爆,便可以有竞争对手用更劣质的材料、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价格,采用精准投流,截胡带走你的用户——面对这样的竞争,罗拉密码要想活下去,只有加入这样的玩法,但以她的体量,放弃品质意味着大概率的身败名裂。
某种程度上,结业是她唯一的选择。
而比价的本身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你成功以这种方式偷袭别人并沾沾自喜时,下一个收割你的人正在来的路上……
电商的逻辑变了。
过去的平台是与商家共生——商家越大,我也越大。而在当下,平台创造了“管你死活,我先变大”的模型。
卷低价的模式里没有赢家,赢家是出售流量的平台——问商家让利、向主播收钱(流量费),然后转头对消费者说,“我们只是想为你提供最便宜的商品。”
05
5月底,新闻里说,抖音电商GMV增速首次放缓。
温和的标题背后,是骸骨累累。
以多少商家的倒下为注脚。
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商业行为和现象背后,传递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商业社会陷入了一种互害模式?
当行业中的每个玩家、社会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只能思考自己如何活过当下时,约定俗成的消费协议便被打破了。
无限挤压的利润空间,会转化为商家的变形动作,最终转嫁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上。
我们看似获得了越来越“实惠”的低价,实则可能会承受一个越来越畸形的消费社会。
———— / E N D / ————
作者:卫诗婕
来源微信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ID:Jane_shijie)
原文标题:6·18 的穷途:吸血、乏力、索然,电商已不知为何而战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品牌推广| 内容撰写|广告投放|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