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白眼狼?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 | 无才姐
公众号 | 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
最近我重温一个育儿综艺《老师请回答》,节目里面有这样一家人。
上了初一后,小籍突然不爱写作业了。为了让他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小籍妈妈专门聘请家教老师辅导他,哪曾想老师换了好几个,钱也花了十几万,结果并不如人意。他的作业依然完不成,成绩也不见起色。
节目上,主持人马丁问小籍:“你觉得这钱花得值吗?”
小籍:“不太值,老师还不如我妈。”
现场一片哗然。小籍继续解释:“我认为每个人的妈妈都比任何人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专业老师还没有妈妈的作用大?嘉宾中有位心理专家敏感地发现了小籍的细微变化,她的一句话直接让小籍破防。
她说:“你是不是很享受原来每天妈妈坐在你身边陪你写作业的那个时光?”
小籍:“对。”
原来,小籍是家里的大儿子,之前每天晚上都是妈妈亲自辅导他写作业。但现在妈妈认为他已经上了初一,应当有学习的自觉,就不再将大量精力放在他身上了,转而去辅导一年级的弟弟。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渐渐地,小籍发现爸爸妈妈总是会忘记自己。比如在他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带着弟弟去上兴趣班,回来路上给弟弟买了面包,却忘了给他买……这种事出现得越多,小籍内心越是不确定,他产生了一种“被遗忘”的恐慌。
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忽视自己,于是用了最笨拙的办法,故意不完成作业,来引起妈妈的关注。
在小籍的父母看来,什么“忽视”,什么“偏心”,自然都是无稽之谈,毕竟为了大儿子的学习,夫妻俩能眼都不眨地扔出十几万,要不是想给他最好的,谁能这么舍得?
但小籍只是个孩子,他的关注点从来不在那十几万,而是生活的蛛丝马迹。
发现爸爸妈妈在一件小事上忘了自己,他内心的安全感就会迅速崩塌。他需要父母的关注,父母给予的却是专业的老师、专业的学习指导。
倘若小籍这次没有敞开心扉,或许他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疼爱的大儿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懂事”了。
在节目的最后,小籍和爸爸妈妈互相表明心意,小籍得到了目前来说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后弟弟妹妹的作业由小籍来负责,爸爸妈妈也多多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喜欢苹果,你却给我一箱梨,你问我感动吗?我没办法回答。于是你向大家说,你为我付出多少,我却多冷漠。”
父母和孩子之间何尝不是呢?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孩子像成熟的大人那般,一眼就看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父母一厢情愿的爱,往往既不能解决当前问题,又会让孩子内心的矛盾越来越深。
孩子想要苹果,哪怕给不了也不要紧,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告诉ta为什么咱家没有苹果给你,这个过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多父母却并不明白。
他们太过于自信地将自己的需求错当成孩子的需求,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无条件地提供给孩子,孩子如果不接受就是不懂事,白瞎自己一片苦心。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超百万的提问:“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明明付出了全部,却很难养出感恩的孩子?”
问题下大部分人都从孩子的角度分析父母对自己的精神“PUA”:我爸我妈只感动于自己的一厢付出,从没有关注过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那么对于父母来说,到底怎样才能不让自己的“爱”付诸东流,避免自己呕心沥血却养出个白眼狼呢?
很多时候,孩子受限于浅薄的生活阅历和不成熟的表达能力,对于他们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很难准确、冷静地传达给家长。
我家也有两个孩子,姐姐弟弟组合。有一次朋友来家做客,因是第一次见我这个二胎宝宝,所以关注点自然集中在老二身上。老大当晚表现得有点“人来疯”,拿着玩具不给弟弟,把弟弟逗得哭着大喊大叫。
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队友直接找到老大,让她把玩具让给弟弟。老大赌气不让,队友一气之下把玩具抢了过来,结果老大哇地一声哭了。
队友忙安抚道:“不就是个玩具吗?别小气,这个先给弟弟玩儿,下次带你再去买个新的!”没想到老大哭得更伤心了。
队友在一旁头痛欲裂:“买新的还不行?你到底想要啥?”
或许从表面上看,这个姐姐人来疯,争抢玩具,不知谦让,爸爸安抚了也无济于事,实在是被娇惯坏了。
但实际上在小孩子的眼里,那个玩具代表的是在场大人们的关注,是胜利品。
因此当队友粗暴地将玩具抢走给了弟弟的时候,在姐姐看来,这就意味着爸爸将爱的天平倾斜到了弟弟那儿。这时候她除了大哭来反抗,还能做什么呢?
谁捅的篓子谁自己善后,后来我建议队友和老大做一次“大人间的交流”。
果然,在我们的耐心解释和引导下,老大终于说出了内心真实想法,而队友也在事后做了反思,觉得以后处理问题不能太过简单粗暴,不管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多么不成熟,在平等的视角下进行双向沟通非常重要。
我们有时候会陷入一个认知误区,即自大地认为“我爱孩子胜过爱自己”。
事实上,做到这个程度的父母几乎没有,而且承认这一点也没什么丢人的。
“爱孩子”和“爱自己”有本质区别。
比如当你一早睁眼发现已经迟到了,你会不会对自己破口大骂,或者立刻反思昨晚不该熬夜?
怕是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因为相比输出负面情绪、自我鞭策,考虑当下该怎么解决问题才是首要的,甚至,很多人想的会是早上怎样快速填饱肚子。
但如果睡过头的是孩子呢?
我们必然会有抱怨有批评,唠叨的家长怕是会一直念到孩子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很少考虑孩子在负面情绪的感染下是不是会一整天都不开心。
爱自己,会更注重“自我”的需求,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且这种爱是无条件的;
爱孩子,会注重孩子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时候对孩子的爱是附带一些条件的。
就比如我们喜欢别人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对待我们,可很少有人会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孩子是“我的”,不是“我”。
所以,把孩子当成自己去爱,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对父母却是最高标准的要求。
当我们对孩子的需求不甚了然的时候,不妨站到孩子的角度,把自己当成孩子,设身处地去感受。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属物,那一厢情愿的爱就会变得更加客观理智,当我们的爱和孩子的需求真正契合时,才会发挥爱的滋养作用,让孩子充满爱的力量。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成长不是一朝一夕。
父母一厢情愿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力量,而是负担。如何应对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为人父母面临的最难的课题。
身为父母,我们都曾畅想过一件事:孩子将来会过怎样的人生?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过上让TA自己满意的人生。
可究竟该怎么做呢?
很欣赏宫崎骏的一句话:“我想做的是告诉孩子怎么好好地生活在这现实中。”
是啊,我们的愿望再美好,孩子的一生也是由TA自己做决定,在跌跌撞撞的试错和冲撞中,塑造自我,在现实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我们能做的是支持、理解、成为TA坚实的后盾。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宫崎骏的一些经典书籍,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在其中找到做自己的力量。
推荐阅读
本文转载自“女子无才便留德”,作者“无才姐”。公众号以中德文化差异为背景,以家庭教育为基本主题,探讨生活多层面、深层次的问题。无才姐,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透过公共议题,发出冷静、逻辑、高效的声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