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造假了吗?
从感性角度看,我希望是她是真实的。
1、不是希望出了一个数学天才,而是希望:
人人都有热爱数学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才会涌现出数学天才。
尤其是在当下,网红规划大师给“普通人家”的孩子当引路人,一切混不着饭吃的专业都被认为是“耍流氓”。
此时,这样一个纯粹地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女孩的出现,仿若一缕清风。
2、钱颖一曾经说,中国人才培养的“均值”高,“方差”却小。
“均值”和“方差”是统计学的概念:
“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数;
“方差”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累加起来的程度。
简单地说,“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有高原,没高峰。
3、这个话题背后们,就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颖一认为,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他说: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
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
这个话题很大,以下说几点和姜萍现象有关的。
4、也许应该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来孕育“天才”。
天才是无法被设计的。
马拉多纳小时候,没人知道他是超级天才。他是从阿根廷无数个热爱足球的少年中涌现出来的。
有多少人还记得咱们定向选拔“天才足球少年”,然后送去欧洲南美突击训练的往事?
马斯克也不是天才。
最早他想造火箭的时候,那帮火箭发烧友们还不带他玩儿。
马斯克的成功,是因为有一大堆小时候就在后院儿自己造火箭的爱好者们。
马斯克的天才,在于他能够组织和激励这些默默无闻的技术天才们,这些人愿意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献出一切。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更多的“姜萍们”,而不是需要更多马斯克。
有一颗马斯克的心的人已经够多了。
我们总在说乔布斯的人文天赋,他小时候也是一个普通的无线电爱好者,还能打电话给惠普的创始人寻求帮助。
某邻国本世纪以来,大规模“制造”诺奖得主,也是得益于系统化的自下而上的长期努力。
试图自上而下选拔“天才”,定向培养“天才”,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在教育上,过早分层,过早优化,只会批量生产“伤仲永”的故事。
5、我们总说自己的基础教育好,拿各种金牌,最后只是为了上个名校。然后当公务员,或是进金融机构进大厂当个螺丝钉。
当然,螺丝钉也没啥,爱因斯坦和卡夫卡都是在螺丝钉的岗位上创造了奇迹。并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创造奇迹。
诺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资助一千名中国学生去海外深造基础学科,但据说绝大多数都转行了。
网红大师永远鼓励大家只选择“有前途”的职业,新闻呀地产呀这种行业万万不可选。
可他几年前也推荐过当时看起来还行的“土木工程”,谁又能保证他现在推荐的专业将来就不被AI“消灭”呢?
被实用主义驱赶 ,永远是焦虑、短视、平庸的,也很可怜。
稀缺会抑制创造力和想象力。
物质上的稀缺如此,而精神上的稀缺危害更大。
6、深度学习之父辛顿,毕业后曾经做过两年木匠,后来发现自己这方面没啥天赋,才又回来搞AI。
海外有几个技术大拿,年轻时看起来都是瞎混,学一些历史呀哲学呀等“无用”的专业,某一天突然觉醒,掉头成为某个技术领域的高手。
例如,弦论的创始人之一莱昂纳特·萨斯坎德,年轻时做水管工,后来对物理感兴趣,一路读书,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这里说的,其实是一种再次选择的机会。
要给普通人再次追逐梦想的“二次逆转”的通路。
咱们的体系里,一日学渣,终生学渣。
也极少听说过,某个文科专业的学生,后来成为理工科领域的大师。
(关于文科理科,这又是一个需要另外展开的巨大话题。)
再说回姜萍。
7、从理性角度看,我也不太相信横空出世的奇迹。
凡是真刀真枪的领域,都离不开系统扎实的基本功。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的极度发达,不再有知识上的孤岛。
其实,即使在牛顿时代,他也不是天外飞仙的。
8、当然,这个类比不精确。姜萍参加的是一个数学竞赛,验证的是一流人才,而不是验证天才。
概括而言,这是一个极小概率为真的传奇。但我希望极小概率事件成真。
哪怕姜萍没有拿到“大奖”,作为一名中专生,还愿意自学充满挑战的大学数学,已经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情了。
9、即使美好成真,估计这个故事也会成为一个“中举+逆袭”的传统叙事。
人们从来都不是因为姜萍身为中专生却热爱数学而感动,而是陶醉于功名之后的草根幻想。
在大多数人的心底,姜萍不过是另一个郭有才。(他当然也很好。)
10、读书人在我们的传统中貌似一直被颂扬,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一直赞美的,是那些获得了“功名”的读书人。
不管怎样,我相信姜萍对数学的热爱是纯粹的。
祝福她,将来能继续享受数学的快乐,哪怕没有大奖,没有排名。
(本文原发于知识星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