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历史书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到底有哪些?
能够在30来岁就确立人生目标的人,即便是在信息获取便捷的现代社会也是不多的。
回想我的31岁,刚刚辞职下海,即将再次接受社会的毒打。
冯云山在《燃烧的天国》第一次登场时,也是31岁。他那时刚刚与洪秀全分开不久,决心孤身留在广西传教,而且毫无疑问,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造反。
古人成熟得似乎都比较早,少年英雄、少年天才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个;虽然冯云山并不属于这种类型,但好在也不至于大器晚成。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反思后,他终于选择了走入紫荆山。
《燃烧1864》第一章正是从冯云山讲起,名为《冯云山:苦难的奋斗》。
那他此前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说是苦难的奋斗?
1815年,冯云山出生在广东花县禾落地村。
洪秀全也出生在这里,禾落地这个村名有些奇特,我原本以为是寓意着谷物丰收,查了资料才发现是“和乐地”的谐音。
就是这个名为“和乐”的小村子,诞生了两个惊世奇人,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火燃遍全国近二十个省。
冯云山小时候家境很好,“家道殷实”,父亲冯英联是个读书人,半耕半读,还娶了三个老婆,生了九个儿子,冯云山排行第八。
冯云山的母亲名叫洪莲,也是洪秀全的姑母,是冯英联的第三个妻子,常常受二房宋氏的排挤,不得不搬出去住,并在禾落地村生下了冯云山。
冯云山这孩子打小聪慧,进入私塾后诵读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兵法历算什么书都看。看的书杂了,见识增长也快,从小是个人才。
当时的广东,作为清廷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已经有非常多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这里生活。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间接起到了老师的作用。
据说冯云山当时就接触到了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女牧师,玛丽斯。玛丽斯到狮岭传道,引导人们信救世主,洪莲那时候正受宋氏虐待,希望得到拯救,因此常常听她讲经。后来玛丽斯因病回国,留下了大量书籍,冯云山又开始阅读这些书籍,进一步拓展了视野。
不过小冯云山长大后,冯英联早逝,冯家家道中落。冯云山拉扯一家老小,十分辛苦,既要读书,又要耕种,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去周边村子里教书。
这种家道中落的故事出现在许多人身上,比如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家道中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何况冯云山出生时,已经是冯家搬到花县的第四、五代了。
有的人童年时经历了吃穿不愁的日子,突遭变故,从此一蹶不振,难以重振家业,就直接垮下去了;而有的人,先富后穷,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磨练和考验,能够通过这种考验的人,更有成事的心性,因为他知道富贵无常,因此更能看清人心险恶,在面临风浪时也能保持镇定。
冯云山就是后者。
但日子还是得过,总是种地何时能出头?不如去参加科举试一把,万一高中走上仕途了,那也好过在村里一辈子种地教书。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冯云山确实去试了,结果没考上。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洪秀全也是同样的遭遇,不过洪秀全比冯云山还多挂了几次。
唐朝末年有个叫黄巢的读书人屡试不中,最后写出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清朝末年,又是两个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掀起了太平天国的巨浪。历史奇妙地重合了。
读书人,真是惹不起啊。
考不中当然不是冯云山和洪秀全的原因,或者说不完全是他们的原因。那年头,科举考试腐败横行,没有后台没有贿赂,考官凭什么让你过?
正所谓冯云山对洪秀全说的,“考试无钱,难考得到!”
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考砸,从《劝世良言》中得到启发,创立了“拜上帝教”。冯云山作为从小一起和洪秀全长大的玩伴,首先便受洗皈依。
不过这里仍然需要解释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小伙伴忽然跟你说他创了一个教,信了这个教就能实现人人平等,你会不会信?当然不会。
冯云山自己饱读诗书,学识不见得比洪秀全少,如果只是因为和洪秀全的亲密关系就信了,是很难说得通的。
还是因为冯云山自己有叛逆的思想种子。
冯云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心中本来就有不平;在农村长期接触贫苦农民,又让他深知百姓疾苦,再加上他读的书越多,见的世面越多,就越能看透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
因此当洪秀全向他介绍拜上帝教时,两人才能一拍即合。
冯云山也需要一个理论指导来一展抱负。怀才不遇的人,最需要是一个机会。
二人连同洪秀全的兄弟洪仁玕一起开始进行传道事业。首先入教的是洪秀全全家以及周边的百余人,虽然不多,但起码火苗燃起来了。
既然信了上帝,那私塾的孔子像就不能不砸。这一砸,全族的人和地主们都不干了,联合起来炒了几人的教师工作。
失业后,洪秀全等人更加活不下去,在家乡已经难以为继。
于是几人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广西探索新的出路。
一路西行,艰难困苦自然不必多说,传教事业也在边走边展开,但效果却很一般。除了在清远县、连山县收获了几个信徒之外,在广东其他地方可谓是一无所获。
在广西倒是小有收获,在赐谷、长排、万杨等地,有一百多人信了拜上帝教。
那为什么洪秀全不继续在广西发展壮大了呢?是因为一个很现实的吃饭问题。在赐谷村期间,两人是寄居在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家的,黄盛均家也不富裕,一下子来了两张嘴,而且还是能说会道的那种,根本接济不过来。
洪秀全于是决定先回广东,冯云山虽然一开始不赞成,但还是选择了听从,冯云山先走一步,到桂平等候。结果两人没碰上,洪秀全自行回了广东,冯云山则孤身一人,踏入了茫茫的紫荆山。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不由得浮现了这样一幅情形:乱世之中,两个读书人结伴游历天下,一边体察民间,一边宣扬思想,从东到西,风餐露宿。时而被山匪截道,时而被黑店宰刀,为了理想与信念无畏前行,最终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事业。
听起来十分励志。或许事实也真是这样。
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形容说,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都是王侯将相的历史。
细想也有道理,普通人在史书上是很难有一席之地的。冯云山和洪秀全起初也是两个普通人,之所以能够留名,还是因为他们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不然,你把史书翻烂也不可能找到这两个名字。
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被历史书的记载所迷惑,觉得一将功成,赐金拜爵,好不丈夫。
但回到现实,梦醒一看,考公能不能考上都是一个问题。
那既然如此,看历史的意义在哪里呢?写历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就是四个字,以史为鉴。
冯云山的经历对理解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十分重要,站在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回望,也可以从创业的角度去思索,它为什么诞生,为什么发展,为什么衰亡。
最初并没有打算写《燃烧的天国》,但无意中注意到冯云山,才一发不可收拾。太平天国从头到尾一十四年,有许多的重要人物,冯云山只是其中一个,但没有他,就没有太平天国。
而更多人物的故事,如杨秀清、如曾国藩、如石达开,都还在书中等你揭开。
新书9折优惠;
购买商城内任意两本书籍,8.8折优惠;
优惠活动截止本月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