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无障碍,光凭责任心就够了吗
作为一个健全人,你可能从未仔细研究过“信息无障碍”是什么。但是,你一定发现许多APP里增加了“朗读功能”,许多产品推出了“老年友好模式”,也听过语音助手的一句“你好,我在”。
甚至在某些时刻——你正在做饭,双手满是油污,却收到一条紧急信息,或者,你是高度近视,但在洗澡时忽然需要操作手机……
这些“临时性障碍”,让你多多少少理解了少数群体的艰难:以开放、透明著称的互联网,成了荆棘丛生的“丛林”。
信息无障碍发展15年来,互联网上的“荆棘”正在被一点点砍去。但这不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是由无数上下游企业,共同编织起无障碍的“生态系统”,为有需要的群体最终投下荫庇。
信息无障碍,
已经这么强了吗
在2024 华为开发者大会的“无障碍展区”,你可以体验到作为一个听障或视障群体,会获得怎样丝滑的“用户体验”:
戴上眼罩,走进模拟的超市,你会发现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商品,究竟在哪一个货架的哪一层——对你我来说是日常的超市购物,对视障群体来说正是如此。
但好在,现在你可以打开手机,用摄像头对准货架进行实时识别。不久,手机便会用语音播报出商品的外观以及包装上的文字。来到收银台,不需要任何操作,当收银员拿起扫描枪,手机屏幕便会自动跳转到支付码界面,实现“无感支付”。
现场体验的人们,在为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残障群体的日常而感叹的同时,也在感慨:现在的信息无障碍,原来已经这么强了。
参会者正在体验“黑暗中的超市”
这样的发展,并非是在一朝一夕间实现的。
2008年,《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发布,这是有关“信息无障碍”的第一条行业标准;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开始实行,“无障碍信息交流”从此成为受法律保障的权利。
从简单的语音播报,到如今的“丝滑”体验,这15年的发展历程,是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写照。
然而,这种“丝滑”凭借的不仅仅只有“责任心”。
很多经济学研究已经表明,消除不平等,不仅需要政策帮扶,更需要商业力量在其中穿针引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逃离不平等》一书中提到,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贫困地区“直接给钱”的援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带去起色。
他解释,这是因为负责派发援助金的工作人员,往往只关心如何把钱花出去,而不会操心“花得值不值”。于是,这些援助金就像一潭死水,即使再深,也无法养活池鱼。
市场运作,就是让水流通的关键:资源分配的效率提高,这些援助资金,才能实实在在地改变弱势群体的生活。
例如,当下“银发经济”的兴盛,就是市场参与信息无障碍的功劳。去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为7万亿,而十年后,这个数字预计会跃升至30万亿。这个趋势的背后,正是购物、打车等软件这些年来的“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群,同样也是信息无障碍的受惠群体
通过信息无障碍,8500多万残障群体的信息获取能力、生产和消费能力也实现了增长。根据Merics报道,到2018年,半数以上的残障群体处于“有偿工作”状态,相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
视障人士吴李权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双眼只有微弱光感,而通过手机的“屏幕阅读”功能,他从2009年起开始从事无障碍相关工作,参与了多项手机系统的无障碍体验提升测试,也参与了人人耳熟能详的软件的无障碍开发。
随着信息无障碍的发展,和吴李权一样的视障人士,不再只有“盲人按摩”一种职业道路可选。而他对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深度参与,最终也惠及更多障碍群体。
就像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2年信息无障碍白皮书》中提到的,信息无障碍,已经是拉动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商业合力,
为信息无障碍“造桥”
在吴李权看来,在2016年之前,国内的信息无障碍几乎纯靠用户驱动;2018年起,“信息无障碍”话题开始引发自上而下的关注,无障碍事业才取得了较快发展。
各行各业对无障碍功能的开发,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盲道”,将残障人士带入信息世界。
科技厂商在过去几年,也纷纷开始拼起了功能,而华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从EMUI 5.1版本上线Talkback无障碍功能开始,到如今的鸿蒙NEXT借力AI大模型,研发出“声音修复”与交互性更强的视觉辅助功能——这一轮,让信息无障碍的竞争已经卷到了AI。
(点击上方,即可观看视频)
在迅猛的发展势头下,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厂商,目前更盼望的是将盲道相连,让更多人自由通行。
因为从用户的体验角度来说,现在各家厂商在建设信息无障碍的道路上,往往会面临一道细微的“障碍”。
2023年的调研显示,二成上下的视障人士和听障人士,遭遇过辅助软件与手机系统或是软件不兼容的问题。
“信息无障碍”是个比想象中更大的市场,包括基础设施层、终端层、云/平台层和应用层等上下游行业,也就自然有多股方向不同的力。而当下,各方亟需一个有效的合作平台,来形成一股“合力”。
为了建设更好的开发端生态,鸿蒙生态推出了全新的无障碍适配套件,简单来说,就是“一经接入,直接拉齐”:应用在接入鸿蒙系统后,操作界面上简单的按钮、文本,不需要再花费额外的工夫,就可以自动适配无障碍功能;对于复杂的、动态页面等设计,华为也呼吁三方生态一起在开发过程中一步到位地适配。
同时,华为还设立了专门的无障碍开发接口人,为无障碍服务“托底”。只要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相关的困难,提单就会有回应。
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手机的无障碍化,在信息无障碍的建设中发挥了基石的作用
当信息无障碍有了更好的开发“生态”,就能进一步消除技术上的“障碍”,产品的供给也能相应地获得持续提升。
华为鸿蒙始终积极呼唤合作伙伴开发无障碍功能,缩小互联网上的“数字盲区”;而鸿蒙生态中的三方应用,也开始积极地响应华为的牵引。
从去年5月开始,小红书就开始系统性地推进设计与功能的无障碍建设,目前已经在鸿蒙版本中更新了对直播和创作发布的适配,让视障用户不仅可以刷笔记,还能顺利发出自己创作的内容。
线上的“信息无障碍”,也连通着线下的“环境无障碍”。交通银行、中国南方航空也和华为展开了深入合作。
在鸿蒙的引领下,各行各业合力造起了一座座桥。通过它,障碍人士可以走得更远——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现实世界。
社会共建,
“无障碍的广阔可能”
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信息无障碍也同样需要包容的生态,这也号召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无障碍发展研究机构。在2022年,清华大学的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递出了一份立法政策建言报告,而其中的建议,后来都被细化写入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除了为政府献言献策,高校作为研究信息无障碍的跨学科平台,还能与企业实现产学合作,并且为信息无障碍可持续地输送人才。
众多社会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无障碍领域更基准的“生态”,共同推动着残障人士走入公共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今年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延续了多年来的传统,组织了一场“湖畔对谈”,邀请无障碍用户与工程师、产品经理面对面交流。
在这些无障碍用户中,很多人都有另一重身份:信息无障碍的建设者。
吴李权也受邀参与了“湖畔会谈”,回顾信息无障碍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他的感受很复杂
其中一位患有先天神经性耳聋的女孩刘琳,在当年从会计专业毕业后,因为无法接打电话而没有找到对口工作。毕业后,她“漂”了一年,开始自学Java,最终成为一名开发工程师。
随着无障碍功能发展,现在,她可以使用“小艺通话”接打电话,也可以通过华为的“AI字幕”接入视频会议。上班时,她已经习惯将华为平板放在视线范围内。这样,每当有同事来到工位旁和她说话时,她都不必再回头观察对方的口型,而是可以第一时间阅读“AI字幕”。
在生活中,听障者往往会因为“口齿不清”的言语障碍问题感到不够自信。而华为最新推出的“声音修复”功能,让他们的声音真正意义上“能够更清晰地被这个世界听到”。
(点击上方,即可观看视频)
这项功能让听障嘉宾崔伽瑜感到很激动。身为童书编辑的她,曾因为不够自信自己的发音,对于领导下达的直播工作,只敢短暂地尝试了2分钟。但有了AI“声音修复”,她忽然觉得,“自己又有希望了”。
信息无障碍不只是“去碍”,更是“助力”。除了满足基本生存外,障碍人士同样也有文娱社交、追求职业发展、参与公共生活的需要。信息无障碍更是引领他们进入公共生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把钥匙。
有了这种意识,信息无障碍将会跃升为“数字包容”,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数字化信息的机会。
而“湖畔对谈”中,这样的未来已然变得更加可感。
听障嘉宾朱轶琳表示,自己在去年的“湖畔对谈”中向华为提出了“声音修复”的设想,没有想到短短一年后,它就实现了。
她的讲述,让欣慰和憧憬在现场的每个人之间流淌。这场会谈,就仿佛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不论社会身份是企业高管还是媒体记者,是信息无障碍的开发者还是普通用户,每个人都在认真倾听他人的处境,并想方设法地从自己的位置出发,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也更多元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而在社会的“合力”之下,信息无障碍将会有更广阔温暖的数字的未来。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王茗好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