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和螺狮粉可以,锅包肉办公室凭什么不行?
吉林的领导们肯定觉得非常委屈:
沙县早在30年前就设立了县长领导的小吃办,柳州也有财政全额拨款的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都是政府亲自下场打造区域品牌,怎么轮到吉林挂牌一个锅包肉办公室就被大家骂到狗血淋头呢?凭什么?
哎,你还别说,沙县小吃可以,螺蛳粉可以,锅包肉还真就不行。这不是歧视针对吉林,而是锅包肉真的不具备条件,地方政府操作这个话题的吃相也实在太过难看。
锅包肉办公室不行的第一个原因:
产业基础太薄弱
横向对比沙县的小吃办(现称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和柳州的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都是先有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发展基础,然后才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规范管理,推动发展的。
沙县小吃开遍全国本身也是无中生有,是被贫困逼出来的出路,但是一来,沙县当地确有诸多小吃品种的社会文化传统,二来,最早是有一批群众和干部率先走出去摆摊、开店,把生意做起来了,把路子趟出来了,然后当地政府才下定决心举全县之力来发展小吃产业,然后才破天荒设立的小吃办。
柳州螺蛳粉也是这样,原本作为本地一种民间小吃,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全国知名度,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话题发酵,柳州螺蛳粉名气越来越大,有企业家率先开发出了方便包装的螺蛳粉,打下了产业基础,政府这才重视起来,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既是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也是努力避免产业无序发展砸了招牌。
先有产业发展基础,再有政府介入设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遵循的是市场逻辑,政府做的是锦上添花和裁判护航的工作,是回应市场的需求,所以不算越位抢跑。
而吉林成立锅包肉办公室并没有对应的产业基础。一方面,虽然全国各地的东北菜馆几乎都做锅包又(不是错别字)这道菜,但在从业者、供应链等层面都完全不存在统一性,也就是并不构成一个产业;另一方面,锅包肉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现做现吃,只能是一家一个味道的餐饮业,而无法成为标准化工业生产的食品产业,没有规模化的可能性。
在市场本身多年都没有形成产业基础的前提下,由政府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强行打造,这是计划经济人定胜天的逻辑,几乎可以注定无功而返的结局。
锅包肉办公室不行的第二个原因:
地方政府初心太浮躁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吉林地方政府挂牌这个锅包肉办公室,名义上是为了推动锅包肉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文旅宣传的流量。
与之对应的,沙县小吃和柳州螺蛳粉的官方机构虽然也有发展本地旅游业的考虑,但核心目标还是推动相应产业本身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就业,为了拉升工业产值,为了增加税收。
当然,螺蛳粉产业和文旅产业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但作为盖公章的政府机构,作为吃财政拨款的政府机构,名实相符、权责清晰还是非常重要的。
打着发展锅包肉产业的旗号来做宣传造势活动,还正经八百成立一个锅包肉办公室,就是对政府机构权责严肃性的消解,是地方政府流量焦虑、初心浮躁的集中体现。
锅包肉办公室不行的第三个原因:
品牌归属存在很大争议
针对锅包肉办公室的批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大东北内部对“正宗锅包又”的归属争议。
作为一种民间的、家常的菜品,锅包肉的起源实际上难以考据,在现实分布中也因为太过广泛而几乎没有强弱的分别,并不适合强行鉴定一个起源地。
东北四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海南都有各自认可的锅包肉正宗做法(虽然各省内部也并不完全统一),非要分个高低优劣嫡庶长幼,是没有道理也伤害感情的。
作为参照,沙县小吃和柳州螺蛳粉就有着足够强的品牌识别度和地域认同,福州不会去和沙县抢肉燕的正宗,南宁也不会跟柳州争议螺蛳粉到底该用中华圆田螺还是福寿螺……
锅包肉属于东北菜代表,这一点毫无争议,但要说锅包肉是吉林特产,至少有几千万人表示强烈反对。
锅包肉,根本就没有形成足够细分的地域品牌认知。吉林抢先成立锅包肉办公室,试图垄断正宗锅包肉的标准定义,注定是得不到广泛认同的。
所以,沙县小吃可以,柳州螺蛳粉可以,但吉林成立锅包肉办公室就是不合适,没有任何欺负吉林老铁的意思。
一点建设性意见:
关于锅包肉的标准和产业发展,还得是东北四省商量着来,谁也别吃独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