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统一AA制的00后,爽翻了
又是一年毕业季。
在成为打工人之前,和好友们一起出门旅行,是很多毕业生告别青春、迎接人生下一阶段的不二之选。
数据显示,6月以来“毕业旅行”的搜索热度环比提升超三倍,00后在6-8月的旅行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
但,结伴旅游总是伴随着很多崩溃时刻。
尤其是对于“眼里容不得沙子”的J人来说——
辛苦做好了细致攻略,进行也还算顺利,但却倒在了最后一步“A钱”上。
在搜索框里键入“跟朋友AA”,会跳出无数个你想得到又想不到的人际关系困境。
“转钱怎么说合适?”
“AA要精确吗?”
“转钱是发红包还是转账?”
“朋友不及时给钱怎么要回?”
诸如此类的A钱困境,让不少人计算开销时都陷入情绪内耗。不要钱吧,心里总疙疙瘩瘩难以平衡;要钱吧,又担心对方觉得自己小家子气斤斤计较。
而碰上不那么乐意开销的公共账单,有人付了钱心里也别扭:
“不喝酒的人为啥要跟着A酒钱?”
“怎么买了套餐让我按原价A钱?”
如果说饭钱还是相对透明好算的账,那么到了出门旅游时,各种花销就更难划分了,比如各种门票和打车费用、随手买的零食冰淇淋、路上买的必需品、应急买的雨伞等等琐碎小钱。
好不容易出门玩一趟回来还得列个excel表拉明细算钱,想想都觉得心累。
即便有些比较爱规划的人,自愿拉表当起了“旅行财政管家”,但又可能会在准备AA时,等来一句“下次我请”的答复。
然后就是一整个大崩溃。
只想高喊一句:“不当场A钱的人都在想什么?‘下次我请’这四个字能不能滚出我的世界!”
总之,面对“钱品”不一的同行朋友,A来A去的结果——要么是人累,要么是心累,要么是钱累。
但意外的是,00后的毕业旅行规划中,AA两个字似乎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小荷包”三个字。
各种吐槽旅行算账的帖子下,总能看到有人现身说法:支付宝有个小荷包,出去玩每个人放钱进去,旅行时共同开销,无敌方便。
给不了解的读者朋友简单科普一下:小荷包是支付宝推出的资金管理工具,支持共同攒钱、共同消费、自动记账、共享账单以及分类管理等功能。
只能说,“善用互联网工具”这件事,00后太能拿捏了。
小荷包在他们手里,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神器。
第一步,是和舍友或好友,提前进行旅行规划,然后开通集体小荷包一起攒钱,一起快乐地期待毕业旅行。
有人是提前一年进行规划,每人每周固定在旅行小荷包里存钱,慢慢积少成多,准备毕业时一群人一起去天安门看升旗;
还有人是提前3年就开始攒钱,心情不好时,就看一下小荷包里稳定上涨的旅行基金,整个人都会变得愉悦。
一起攒钱去毕业旅行,已然成为了年轻人在琐碎生活里为自己构建的乌托邦。
更重要的是,小荷包的分账功能,为他们的旅行计划扫清太多麻烦。
原本的旅行中,为了AA各种大小开支,几个人不停相互转账,脑细胞都要被榨干,要是再碰上“下次我请”、“下次你请”、“下次她请”、“啊我忘了”种种情况,总有人心里会有些不痛快,这场旅行也可能就此开始渐渐变质,甚至是大家的友谊。
而在00后那里,“下次X请”已经要被扫进历史的旧纸箱——
旅行中的大小开支,直接用小荷包进行支付,所有的钱都会自动分摊。
即使是像打车或某些游玩项目,那些几个人分开行动的情况也没关系,付款后的每笔订单,都可以灵活勾选小荷包中的对应成员,快速进行分摊,不会扣除没参与的成员存入的钱。并且小荷包是分成员记账的,每个人存入多少消费多少都独立记录,能实时看到每个成员的余额。
主打一个清晰明了。
同时,因为大家出发前,已经在小荷包中存好了固定金额,所以也有效避免了旅行时消费观念的冲突。
共同开销走公帐,如果还有其他私人兴致,个人开销可以直接走私账,结束之后再把结余的钱转回。
00后的“钱品”就是这样——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不想占小便宜,也不愿意被迫吃亏,所以对于【钱】,他们绝不“和稀泥”。
早些年还说年轻人是月光族、热衷于提前消费。
这两年才发现,在数字货币时代长大的00后,其实早就有了自己的理财方式,甚至更能把手机里的钱当钱。
薅余额宝收益和花呗免息的羊毛,已经算是经典玩法。
在他们眼里,小荷包则是又一个待开发的“沃土”。
用小荷包来应对共同开销的做法,也早就在大学生之间流传开来了。
宿舍的集体生活中,总免不了各种小摩擦——比如洗发膏怎么总是用得飞快,比如谁又“偷了”我的卫生纸,以及前文提到的聚餐和旅行时的A钱。
善用小荷包,让他们把很多矛盾掐灭在了摇篮里。
不仅毕业旅行,很多年轻人都会在每月拿到生活费后,每人放一部分钱到宿舍的集体小荷包里,来应对各种共同开销。
比如购买各种生活用品、交水电费、团建聚餐、拼单购物等等,直接用集体小荷包付款,然后再分摊给参与人,整个流程清爽无比。
并且,这样的“亲姐妹明算账”,也完全不会影响大家的感情。
反而让整个宿舍更加和谐有爱,让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密,小荷包公账之外,他们也会常常分享自己买的东西。
属于00后大学生的早C晚A,就是早早一起存钱,再一起AA。
这样清爽的分账方式,也几乎融入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毕业工作后,小荷包依旧支撑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正要踏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很难承担整租房子的费用,数据统计,过去一个月,大学生新建的“合租分摊房租”小荷包增长了16%。
同时,在房租之外,他们也顺理成章在与好友合租时,继续小荷包AA着各种日常开销。
当然,不只是集体生活分账——
他们还会用小荷包来攒钱,小荷包的收益和余额宝相当,还有个命名功能,堪称年轻人的电子存钱罐。你可以给自己的小荷包起个名字,让里面的钱能够专款专用,“攒够就出发”。
点进小荷包列表,即可查看自己创建的小荷包,显示小荷包的总金额,也可快速进行扫码支付。
为了不忘记存钱,还可设置固定时间自动攒钱。既可以每月生活费或工资到账后攒一笔大的,也可以设定每天攒钱,积少成多变成大钱。
另外,如果平时会用小荷包付款的话,也可以自己设置限额,超过限额就不能支付,更好进行每月生活费预算管理
总之,小荷包囊括了年轻人对于金钱的种种追求。既激励了他们控制支出努力攒钱,也能让他们在花钱时没有负担,不至于尴尬和不愉快。
而在这个毕业季,“窝囊费”主题的小荷包是一大热门。
据统计,6月新建“窝囊费”主题小荷包增长了16%,超过1万位大学生在为毕业后可能遇到的“窝囊气”攒下说不的底气。
女演员刘玉玲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过,自己工作后一直在攒一笔叫做“fuck you money”的资金。
“当有什么意外发生,或有人强迫你或辞退你时,你可以这样说:Fuck You。”
攒下的“窝囊费”小荷包,就是年轻人面对生活时的底气与安全感,也是拥抱生活的万千种可能。
对于年轻人们来说,攒钱的意义从来不仅在于存款数的多少。而在于将钱投入电子钱包时,内心的满足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通过小荷包,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钱品”的进阶。
去年,小荷包上线了“荷包圈”功能。你可以设置是否将自己的小荷包公开,如果公开,其他人都能看到你的小荷包存储和消费记录,并且可以对你的每一笔存储消费进行评价互动。
在荷包圈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各种各样的存钱花钱状态,仿佛一个攒钱版小红书。
硕士小情侣团子和串串,在小荷包把攒钱打成了通关小游戏。
猜手机电量,错的人攒25元;猜对面是不是外国人,赌输的人攒25元;想改变爱叹气的坏习惯,每次叹口气攒25元;吵架了,过错方要攒1000元;得了奖学金更要攒份大钱......从刚开始只是想着“一年攒个5000元”,没想到不到一年,两人就攒了5万多。
在这样快乐攒钱的日常中,小荷包于两人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现在翻看转入跟记录,感觉小荷包就像我们的爱情生活日记本一样,记录着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日子已经跟小荷包攒钱结合在一起了。”
在MBTI测试中,团子和串串都是P人。但在他们经营的小荷包中,两人的行为处事更像J人。
因为这样互相督促地规划攒钱,本身就是一种无限带来希望的良性循环:
“现在不到一年就存了5万多,等毕业了工资多了,我们肯定会攒得更多,所以未来就感觉特别有希望特别有力量。”
不仅团子和串串,在很多年轻人那里,小荷包都有着“P人的神”的花名。
一对坚持异地恋的情侣,约定下攒够10万就结束异地恋——
“每次想你的念头,都在这一笔笔的攒钱中。”
不止情侣,还有人把小荷包当成自己的小存钱罐,一笔一笔地投进小钱,也积少成多地攒到了七千多。
她说:“想要的快乐,靠自己攒出来。”
甚至有人把小荷包当成自驱的“鞭子”,每次熬夜或者犯懒不去健身房,就存10块钱进去。
年轻人关于攒钱的种种奇思妙想,藏在荷包圈里一个个的“大小项目”里。
当然,点进“荷包圈”,还有更多人的攒钱计划,藏着闪闪发光的幸福梦想。
攒够钱买下爱的小窝、攒钱买一台一万块的电脑、攒钱和好友去旅游、攒钱带爸妈去看世界、新手爸妈给小宝贝攒养娃基金......
他们说:“我喜欢的东西都很贵,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远。”
所以,要靠着一点一滴的努力,抵达遥不可及的幸福彼岸。
年轻人攒下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一边用分账付款和小荷包分类,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每项日常开销情况;另一边在荷包圈中,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狠狠攒钱。
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以及学会理性消费的“钱品”,也就这样随着小荷包金额一起提高。
会花也会攒——
在存钱与消费之间,年轻人们正在小荷包里,构建着属于他们“该攒攒该花花”的平衡。
他们不想成为把人生过成“糊涂账”的老好人,也不想延续那些关于攒钱的苦大仇深。
在年轻人眼里,钱不是那个关于异化与欲望的洪水猛兽,与什么高尚道德无关;钱也并不是空洞洞的数字,它关乎自己点点滴滴的生活。
无论花出去的瞬间,还是攒下来的片刻,他们认真对待着每一分钱,在社会上各种关于“钱”的声音迷雾里,努力划出了自己的空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