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慢病管理平台方舟云康今日成功上市,互联网医疗再掀浪潮
7月9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6086.HK,以下简称:方舟云康)正式登陆港交所,每股定价8.18港元,公司市值110亿港元。方舟云康旗下拥有知名品牌“方舟健客”,以线上慢病管理作为核心业务,针对规模不断增长的慢病群体,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线上零售药店服务;基于丰富的资源及行业深刻的见解,公司也向药械企业提供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以2023年平均月活用户计,方舟云康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慢病管理平台。
在互联网医疗道路上坚持奔跑,方舟云康如今迈入下一段征途。同时,方舟云康也是下半年国内医疗健康第一家上市公司,可提振行业信心。
洞悉行业风口,
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如果将2014年作为互联网医疗元年,行业已前行十年整。早期,各类服务切入点层出不穷,预约挂号、在线问诊、O2O陪诊、糖尿病管理、互联网医美、医生社区等平台百花齐放。
如今,这些平台有的已经淡出大众视野,有的则审时度势、不断纠偏或迭代;当然,中途也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或退出。在试错的过程中,行业至少已经验证了这样的观点:单点或单一环节的服务模式并不可行,需要进行多点或体系化的服务模式布局。
一方面,线下就诊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碎片化等原因,产生了诸多痛点。互联网医疗诞生的目标之一,就是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体系化的服务模式才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使医疗服务更具连续性。
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体系原本就复杂,就诊看病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涉及了各个参与方,线下服务是如此,线上也不会变。
因此,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除了在线复诊等基础服务,还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满足患者或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诸如线上MDT(多学科诊疗)、智能药品说明书、疾病管理、患者招募、专家直播等与平台定位高度相关的服务。
成立于2015年的方舟云康,几乎完整地见证了互联网医疗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也搭建起H2H(即Hospital to Home,从医院到家庭)智慧慢病管理服务平台(下称:H2H服务平台)。
2019年,随着健客医生APP、小程序上线,方舟云康吸引了大批注册医生和用户入驻。2021年,方舟云康面向药械企业的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业务线迅速增长。2023年,方舟云康旗下广州科学城药店接通医保“双通道”在线支付结算,可更好地满足医保患者的用药需求。
整体来看,方舟云康构建了清晰稳定的业务板块,即:综合医疗服务、线上零售药店服务、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
方舟云康业务板块及主要服务内容,图片来源:招股书
随着业务结构稳定、运营深入,方舟云康营收持续增长: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实现了17.59亿元、22.04亿元、24.34亿元的收入。当然,支撑公司业绩增长的,还有三大业务线为各个参与方带来的形成体系化的价值。
面向患者,尤其是向慢病患者,方舟云康提供专业高效、便捷可及的医疗及慢病管理服务。
慢病患者有相对高频的就医需求,方舟云康H2H服务平台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排队轮候、开方取药等流程的等待时间,此外,平台还提供用药指导、复诊提醒、患者教育等增值服务,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长期治疗效果。
方舟云康为医生提供患者管理工具、学习及学术交流平台,帮助医生成长。
传统医疗服务中,医生对慢病患者的干预集中在院内,受人力和管理工具限制,医生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患者全流程管理。方舟云康借助数字技术提高医生的患者管理效率,将干预环节延伸至院外;此外,方舟云康在其APP上搭建的学术社区为医生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帮助医生掌握前沿信息,让医生加速成长的同时,还可为患者制定更优的管理方案。
对药械企业而言,方舟云康开辟了数字化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
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药械企业需寻找高效合规的营销渠道。方舟云康能为药械企业提供多种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将疾病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疾病疗法等最新信息精准触达用户,提高医患双方对治疗方案的认识。
依托全方位的服务,方舟云康可为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优质资源运行效能。
具体来说,线上慢病管理平台可与实体医疗机构形成互补:将常见病、慢病复诊患者分流至线上,减轻大型医院的接诊负担。同时,注册医生在线上与患者建立了长期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在需要线下服务时,可将患者转诊至自己所在的医疗机构,只要条件允许,患者也愿意选择长期看诊的医生。
找准线上慢病管理服务关键点
在复杂的服务体系、交织的价值主张网络中,关键点何在?
药品是互联网医疗服务中能够最快获得规模收入或盈利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导致业界对互联网医疗“卖药”产生争议的原因。应该看到,药品的确是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线上服务远不只是“卖药”,线上慢病管理更不止于此。
正如方舟云康,满足慢病患者需求是其业务模式的基础,所有服务均围绕患者需求这个关键点进行。
围绕患者需求,方舟云康建立了专业的医疗网络。该网络由内部医疗专业人员和线上注册医生组成,内外部团队之间、不同类型的角色之间、不同级别的医生之间相互协作,以更全面地满足患者需求。
注册医生方面,截至2023年12月底,方舟云康H2H服务平台已有21.2万名医生注册,来自1.56万家医疗机构,其中58.8%来自三级医院。
经过多年积累,方舟云康已建立起强大的药品供应链,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与760多家药企合作,包括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医药公司,例如辉瑞公司、吉利德科学公司、Novartis AG及白云山医药等;向超过1400家供应商采购产品,销售超过21.2万个药物SKU。
方舟云康还搭建了医疗科普矩阵,让患者获得高度相关的健康及疾病内容。
通过“方舟医聊”产品,方舟云康以短视频、图文、漫画、音频和问答等形式呈现海量的专业健康资讯,提升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方案的认知,促使其从被动性依从治疗向主动参与个人健康服务转变。
始终围绕用户需求匹配服务、布局业务,最终这一做法直接体现在了运营数据上——方舟云康付费用户大幅增长,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付费用户分别为254万、388万和444万,用户留率存分别为77.3%、78.7%、79%。
加大投入,促进慢病管理个性化
随着行业演进的加深,互联网医疗早已不只是当年的“互联网+”医疗,多点式、体系化的服务,也不只是1+1=2,而是在服务疾病群体的基础上,围绕患者个体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针对患者在年龄段、生活状况、健康状态等的不同情况进行,能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还能更精准地使用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对用户而言,则能促进与维护健康状态,降低疾病风险和医疗成本。
在过去近10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未来,方舟云康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促使线上慢病管理趋向个性化。
招股书披露,方舟云康将以募集资金的约25%用于促进用户增长,维持高度活跃用户;尤其是吸引更多优秀医生,将H2H服务拓展至更多专科,例如心血管、脑血管、传染病、皮肤科、精神科及妇科,并满足这些专科领域慢病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专业医疗人才以及具有医疗背景的科技复合型人才,是线上慢病管理的重要力量。上市后,方舟云康预计投入约23.1%的募集资金到人才招募上,大力拓展在媒体及科技驱动医疗服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以及在慢病管理领域具有专长的人才;还包括组建高级创新业务开发团队,探索公司与医疗健康行业内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创新业务合作机会。
过去,方舟云康已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上市募集的资金中,方舟云康预计投入约16%到未来5年的研发活动中。
按照研发规划,方舟云康将增加慢病管理平台新模块和新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医患参与度。规划的新功能包括对医生的标准化慢病管理指导、对患者的智能用药指导、对用药数据和患者反馈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对特定疾病的深入研究等。
同时,方舟云康还将提升AI、大数据分析能力在慢病管理方面的应用,优化基础设施,以更准确地捕捉用户习惯、改善用户体验。
诸多规划表明,方舟云康的科技属性将进一步强化,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以个性化管理为目标,放大线上慢病管理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在万亿市场中站稳脚跟
在人口老龄化、慢病年轻化、重大疾病慢病化等趋势下,毫无疑问,慢病群体仍将持续增长。
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在《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中的数据显示,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将达3.87亿,占总人口的27.64%;2035年这组数据将分别增长至4.37亿、31.48%。
上述数据呈现出老年慢病群体增长的必然趋势,因为老年人通常是慢病高发群体。与此同时,慢病还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国家卫健委曾在2023健康中国发展大会上透露,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5%,血脂异常达40%。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近年来一些重大疾病的5年生存率提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肿瘤治疗已进入以患者为核心的慢病化管理时代。
慢病患者增长的同时,数字技术也将不断迭代,并应用到线上慢病管理中。未来,更多数字化应用嵌入医生工作流程;医疗AI、数字疗法等获批产品增长,可覆盖的疾病领域扩大;大模型更加自如地提升患者服务的主动性与交互性,改善服务的连续性和治疗结果。
在多种因素驱动下,线上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增长成为必然。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线上慢病管理市场规模(以商品交易总额计)将从2023年的178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53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0.6%。
在这个万亿市场中,切实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并从患者需求出发,以数字技术无限潜力赋能相关参与方的企业,会更具优势。方舟云康的上市,意味着公司依托这些优势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上市后在新一阶段的表现,值得期待。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