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西南屏障”“滇黔锁钥”之称的黔西南,时刻散发着迷人魅力。峰林、瀑布、峡谷、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馈赠,但与此同时,重重大山成为这片土地教育发展的天然屏障,无数教育从业者们走进大山,只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村小如何留住学生和教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的公认难题。塘房小学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优秀案例,从“破败不堪”到“全国乡村温馨校园”,跟随校长吴雄的讲述,让我们踏上塘房小学走过的路,见证山旮旯里的教育奇迹。
塘房小学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完小,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牛场坪村,距离镇政府、市政府驻地分别有13公里、30公里之多,地处偏远,甚至没有公路可以抵达。“一个杂乱无章、凸凹不平的校园,到处是落差2至3米的深坑、大石头,没有一块超过20平方米的平整地面。不通电、没有水、没厕所、没操场、没旗杆、没黑板,就连上课用的桌子凳子都没有。校园里面到处是棺材板和土坑,因为坟场刚从这里迁走……”20年前,校长吴雄和主任刘录品步行来到此处时,这就是他们看到的场景。如此艰苦的环境差点“劝退”了他们,最终,对农村学子的共情与对乡村的责任感使他们留了下来。“很多孩子,包括家长来围观我们。他们说不出什么话,只是眼神呆呆地看着我们。这也是我小时候上学的样子。我也生长在农村。这个地方是苦,但像我(这样)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留不下,还指望谁能留下?”获得标准的、基本的硬件设施不过是城市教育的起点,但对于塘房小学来说,却是段走了20年的艰辛路。没厕所就挖坑临时解决,没参考书就老师自己去买,塘房小学从需要挑水、生火、借桌椅板凳、用杉木代替旗杆,仅有“一穷二白”的6间教室,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走到了如今足球场、图书馆、小花园、文化走廊一应俱全的3万平米温馨校园。2024年的塘房小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拍摄)拥有固定生源是绝大部分学校的办学基础,但对于塘房小学来说,他们却需要提前解决学生“躲学”的问题。导致孩子们“躲学”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因为学习基础太差,上课听不懂。2004年的暑假,学校从银行贷了几千元,修了一个简易房子办学前班。同年秋天,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上学,学校选择了开设英语课。作为当时整个兴仁第一个开设英语课的乡村学校,老师们得自己去书店买书作为教材。还有什么方式能吸引孩子们到学校来呢?“农村孩子在家里面干农活,力气大、体力好是优势,适合体育。”于是从2006年开始,在“没有任何一块硬化地面、没有什么像样的标准体育设施”的前提条件下,塘房小学举办了第一届校级运动会。从此每年举办至今,体育比赛已经成为塘房小学的一项特色。“目的就是想从他们擅长的方面入手。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再把这种信心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去。”吴雄说道。塘房小学第一、三届校运会(学校供图)
学生上学路程远是许多乡村学校都会面临的问题,但对于塘房小学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学校考虑建成寄宿制,这样孩子们读起书来安心,家长们也放心。”吴雄说。2009年9月,塘房小学成为黔西南州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并安排教师家属担任生活教师,既保障了寄宿管理的水平,也使得教师工作更安心。随着学校各方面建设的发展,塘房小学的学生数量逆势增长,服务半径不断拓宽。从2004年的75名学生起步,塘房小学如今已发展到学生509人、教师39人,服务2.5个村,服务半径约5公里,服务人口约6000人。学校建设欣欣向荣的背后
从最初为吸引学生所做的各种探索性的实践,到逐渐积累成为系统性的人性化的制度,塘房小学确立了“学生是来学校‘玩’的”办学理念。培养所有塘房的孩子“喜欢学校”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坚持“师生们现在喜欢,未来也喜欢”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棋吧可同时供160人下棋(学校供图)
越优秀越自由,让孩子做喜欢的事
“寄宿制学校的活动一定要丰富且尽可能全员参与,如果不丰富或只办少数学生参加的活动,把孩子长期放在学校封闭起来,又加重学习负担的话,其实有点像在监狱。”因此,吴雄带领老师们,在学校原有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为孩子们建了一个公园式的学校,不仅有亭台真山,还有课间就可以“杀”上一局的“棋吧”。呼啦圈、跳绳、足球、篮球、乒乓球、跑步……师生们可以菜单式选择参与。
“越优秀越自由”是塘房小学学生培养的原则。“不能是学生把这件事情干完了,你又找一大堆事情让他去做。他只要完成了当下的任务,那这个时间点他就可以自由支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吴雄解释道。例如,学校每天傍晚固定30分钟的写字训练——暮写,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写字达标标准,学校会暮写过关测试。达标的学生此后就可以在暮写时间段内,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越来越丰富的学生活动,是塘房小学“越优秀越自由”的培养原则的缩影。与大城市“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截然相反,这所乡村学校毫不压抑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在自律的基础上释放活力,开拓自己的一方天地。塘房小学鼓励让学生参与学校常规活动与日常事务的管理,从而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加对于学校的责任感。在一些有难度的工作上,教师会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全权代办。以塘房小学的“开放式校园”为例,“开放”意味着孩子们能够自己取用各类体育用品、文娱用品、生活用品等,同时也要做到自主归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管理公共物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自主管理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则是教师给予学生的充分信任。在塘房小学,学生可以通过班会课、意见箱、“学代会”等方式参与学校建设。此外,学生也可以直接向学校管理层提意见,甚至有不少学生直接写纸条塞到校长办公室门口。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责任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成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有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由此“一个班主任的育人模式”与“全面发展的要求”之间必然会出现巨大的张力。因此,从2011年开始,塘房小学取消了一个班一个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制度,推行“年级主任负责制下的团队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就是,每名老师都是班主任,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实行团队制管理,形成教育合力,这也成了塘房小学的特色管理模式。吴雄表示,这种模式可以“让有不同优势的老师扬长避短,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多且优的锻炼和感化,接受不同老师的教诲,吸收不同老师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效果”。提及教师的管理与发展,吴雄强调,塘房小学弱化追求第一的竞争氛围,实行标准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达标都是好样的。“乡村学校的发展要十分体谅教师的处境,无后顾之忧,才可以更好地解工作之困。”此外,学校还通过以下举措促进教师发展——多维度评价的激励机制,涵盖教学方法、学生成绩、学生喜爱程度、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老师全方位认可;安排课程从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出发,从而使得教师团队是由一群有“共同爱好”的教师组成,更有利于打破年级划分,进行跨年级教学;支持教师夫妻档,建立“代理家长陪护机制”,为教师平衡工作和家庭提供解决方法;“教代会”既抓教师管理规范化,又重视教师反馈民主化,还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以强带弱、抱团取暖。塘房小学在校长吴雄的带领下,整个学校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凝心聚力,不断改善环境、改进教学、丰富活动、优化管理,“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创造了山旮旯里的奇迹。奇迹的背后凝结着他们多年实践中得来的教育智慧:以人为本。看见孩子的需求,体谅教师的处境,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角度办学是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创新的根本所在。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将于7月18日- 20日,与您相约四川成都。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加入这场充满智慧与灵感的教育创新之旅,和一群人成为同行者,携手并肩在微光中前行,为教育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进而推动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期待在大会上与您相见!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LIFE君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