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车事件的经济学分析
文丨古原
虽然调查结果还没有出,但是,混装事件不是孤案,而是早有发生。
早在2015年,就出现过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的情况。《真相大调查》记者走访发现,湖南衡阳、永州等地不少罐车装载强腐蚀性化学品运送到目的地后,为节约成本避免车辆放空回程,仅在简单清水冲洗后,就在当地装载食用油运回。
其实这类的问题,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也有体现,甚至导致了一个广泛流传的结论:中国是一个底层互害的社会。
油罐车司机与三聚氰胺的农户有相同的角色,那就是,都是个体经营者,都有动机为了省钱增收、逃避质量规则,忽视食品安全,。
更为广泛的一个指责是,中国的农民自己要卖的菜,自己都不吃,因为农残比较多,为了多出产,降成本 ,增加了农药的用量。
你看看,是不是很相似?
当然大量的人认为,这就是政府监管的责任,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法执行不到位,才导致了这一灾难。
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市场是否会失灵的一个争论。
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呢?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市场是否会失灵?
现在,大多数的舆论,其实是在指向经济利益这一动机。
舆论们要求,必须让政府搞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或是由政府派出公务人员去检查每一个人的行动,以防止有些人只看到经济利益。
类似的手段,已经在农产品农残超标问题上在实施了。
几年前一个农村老人卖了几斤的菜,就被监管部门检查,然后处以五万的高额罚款。
人是一种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动物,经济利益是人们绝大多数行动的主要动因,因此,为了经济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行动,完全符合人的行动逻辑。
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靠成立一个庞大的监管队伍,去检查一切有风险的产品吗?如果每一个产品都检查到符合大众的标准的话,那么,中国光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需要增加上百万人。
更多的思路是威慑思路,即用罚得”倾家荡产“这种高压法律,来让那些可能犯错的商家恐惧,这样,从事食品相关领域的人们就生活在刑事恐惧之中,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思路,其实无法解决问题。中国已经颁布了全球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了,中国也有着大量的市场监管人员,但这样的事一样会出现。
我们来看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可能是如下原因:
1、大豆油的生产厂家,往往在东部沿海,因为原料从海外运来,在港口附近建厂,就是最经济的,这些油要拉到西部去,回来时,可能没有适合的食品运回东部,但是有化工产品可以往回拉,因为西部有矿产及衍生化工产品;那为了增加收入,那就会往西部拉食用油,往东部拉化工液体;
2、清洗难度很高,费用很高,时间很长,不仅要出钱,还需要司机们停工一天,但运费不够高,在成本的压力下,如果有人可以不洗罐就能拉食品油,那么他就获得了价格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带动更多的人不洗罐;
3、售油方认为自己无责,既然是买油的雇佣的车,那么,是不是很干净,关我什么事,我只要将油卖给他就好了,你买油的人用一个不干净的东西装油,我不承担责任。因为大豆油,一样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一些企业不需要按食品级的方式来对待这种运输。而唯一能判断是不是干净的罐体的,只有卖油方,买油方要判断难度就高了,因为残留的液体数量和几十吨的豆油比,数量太少,要检测出来恐怕都不容易。
以上三个原因,是我认为有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
那么,这是合理的吗?有人说,你天天说市场怎么好,这不就是市场失灵了吗?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但结果却是食品不安全了。
市场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机制,他由消费者指挥企业生产,由消费者决定企业的生死,由消费者决定企业是否应该拥有生产资料。
但很显然,上述事件,消费者的利益是荡然无存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先来看事件中的主角,油罐车司机。
一吨几十吨的食用油,经济价值几十万,如果被污染,就会导致买方或是卖方(看谁雇佣了油罐车)几十万的损失,这些产品就会报废。
更严重的是,如果买方用了被污染的油而被发现,那有可能出现几十亿、上百亿的损失,因为一个食用油品牌企业,可能一年就有几亿的利润,比如金龙鱼,市值就是一千多亿。
如果发现长期使用被污染的油,那么毫无疑问,千亿市值一夜归零。
那么,这么大的风险,与随便在街头雇佣一个司机的行动,是完全不对价的。
这等于你拿着一吨黄金请一个街头上的货拉拉送到千里之外的家里,你会这么干么?
你会怎么选择运输方?
你会选择一个市值大于一吨黄金的运输公司,这家公司有能力赔付,并且事前签好协议,如果出现问题,你就要赔偿,你还会购买相关的保险,以确保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其实在食用油这个领域,不少公司就是这么干的,他们自己建立车队,自己雇佣员工,自己成为责任者,而不放心一个小司机来决定他们的生死。
但自己建立车队这个事就是奇怪的,为什么?
因为现代企业的大分工是一个常态,一个企业想做完一切,是不经济的,与外部的大公司合作才是合理的。
只有这样的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风险和责任。
比如金龙鱼请一个小小的油罐车司机为它拉货,结果出事了,导致我市值损失一百亿、利润损失一亿,你就是杀了司机,也是于事无补的,只有与一家有一百亿资产的大企业谈,如果出问题,你得赔我一亿,那这个业务就可以交给他做。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运输领域没有超级大公司?
因为税制。
只要你建立运输企业,并且是大型运输企业,那么,你就要严格纳税,中国的税制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几乎可以将企业的总利润拿走一半以上。
比如,每一笔收入要交增值税,利润要交25%的所得税,分钱还要交20%的股息税。
其中不少税收,就会转嫁到司机手里,让司机的实际可得降低。
如果你现在成立一家外卖骑手公司,将美团的外卖骑手全部签为劳动合同下的员工,你一算帐,美团发给我的佣金只有一百,但我要支出五险一金,要支出各种税收,最终我就只能给六十给骑手,才有可能勉强保本。
而骑手抛开公司,那骑手可以拿到八九千,他要不要交五险一金,他自己决定,也没有增值税,也没有企业固定的25%的所得税和股息税。
货车运输同理。
如果我们将每一个司机也当作一个小微企业的话,他们是基本不怎么交税的,他们即使要开票,也是最低的税率1%的增值税率,而企业要交9%的运费增值税。
其次是劳动法的管制。
如果是员工开车出了事故,公司是要承担巨额的赔偿风险的,交通事故有些是员工的错,有些是天灾,在劳动法里并不允许这些风险让员工自己购买保险解决,而是必须由企业承担,工伤保险如果覆盖不足的话,企业就要掏钱。
这种巨大的风险,怎么可能出现大型运输公司?
以上这两种风险决定了,在中国市场上,不少企业只能将价值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货品,交给一个没有赔付能力的一个小司机运输。
这不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这恰恰是管制导致的。是管制导致了,在运输这一个领域,没有大公司,企业要想安全,要么自己建车队,要么就得接受这种不确定的风险。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中,任何常规消费品,都会最终呈现高度集中的现象,也即行业内的一至三家巨头,就能吃下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市场竞争的必然,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必然,特别在于注重食品安全的环境下。
人们是愿意从小作坊去买油,还是去大企业去买油?当然是大企业,因为他有赔偿能力。
但中国的食用油行业,集中度还不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金龙鱼、中粮集团、山东鲁花、上海良友、长寿花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39.0%、15.3%、6.7%、3.1%、2.6%,位居前五。
这个集中度比起过往有很大的提升,但还不够,原因是,中国餐饮企业的集中度太低,分散度很高。
大量的各种个体小型餐饮企业,没有被连锁化、直营化。
为什么小餐饮企业多,也是因为税制。开一个小餐馆,交的税极少,但一旦变成一个公司,那就是极高的税率,还要交员工的五险一金,还要面临严苛的食品安全法,一不小心就是天价罚款。
小餐饮企业就会更接受采购小企业的油品,更不太关心油品的安全性。因为难以被直接识别,小企业更不可能每采购一次就去检测一下,没有这个成本预算。
只有大企业才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商誉对于大企业来说,比小企业重要得多。
如果一个小企业遍地的环境下,我们从常理可以得出分析,那就是企业主对于商誉的关注度,低于对当下利润的关注度,因为先存活下来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的食品餐饮,全部是由大企业在经营,每一个人吃的外卖,用的油,都是大型企业在提供的话,这才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结果。
在市场刚刚发展的时候,没有大企业,这些事件是必然的。在更为贫困的年代,没有大企业,都是小商人,人们的对赚钱的需求更为迫切,更想短期赚到钱,时间偏好很高,因此,更敢于冒道德和法律的风险去坑害消费者让自己获利。
中国刚刚改开十几年来,治安案件都一直在高发状态,哪怕过几年就严打也不行,因为城市就业机会少。
但中国市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治安问题就奇迹般地减少了,是摄像头的威慑力吗?
当然不是,是就业机会多了,人人通过工作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何必去冒险偷抢呢?
市场的力量要发展起来,需要时间,需要人们等待。
干预很少的地方,服务和产品质量每天都在提升,比如手机,比如快递,因为,这些行业的集中度,都在快速提升,就是几个大企业在生产。
只有在干预比较多的地方,行业集中度才越来越差。
不存在市场失灵。
食品安全的问题,由于过度关注,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越是舆论关注,干预监管越来越多。
税率、劳动法和食品安全法本身,其实是影响了行业集中度的,这就导致这一行业遍地小企业,小司机。因为更小的企业,更容易逃避监管,做大企业反而风险更高。
经济利益当然是人们行动的动机,但只有开放市场,减少管制,那市场中的小企业将会消失,留下的象美国那样,几个快递品牌就主导了餐饮市场,两个可乐就主导了日常饮料的正常市场机制。
大企业为了长期的经济利益,会将商誉、品牌当作企业第一重视的事,他们的竞争对手也会随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无数的消费者有一个较真,也能发现问题,他们随时处于百亿企业一夜消失的危险中。
这时,他们的最大的经济利益,就是维护品牌。
如果没有小奶农,而是大农场,毒奶粉事件容易出吗?
全是大农场生产菜,那么,农残问题会这么严重么?
当然市场发展有过程,即使是大企业也会出问题,市场并非完美,但相对于政府管控,增加管制,消耗税款,带来腐败外,市场的商誉机制是最好的机制,消费者是可以掌握结果的,只要大企业犯错,马上就用不购买的方式处罚他。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世界,你试图用用各种监管建立一个完美食品安全乌托邦,结果是既没有得到食品安全,还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管了,就能解决问题吗?我们从具体的监管人员的利益动机去分析,监管人员会主动曝光治下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吗?利益动机是不够的,因为会导致他们工作评价变低。上级会责问,你怎么监管的?
反而会导致很多问题被掩盖。
很多事一碰到,就要求政府管一管的思路,其实反而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
因此,市场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