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让人悲痛不已。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晟医生,遭一男子持刀伤害。
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当晚离世。
消息一出,全网为之心痛。
同为暴力伤医事件受害者的陶勇医生,也发文哀悼。
「我痛恨再次看到这样的消息登上热搜。」
白い巨塔
「如果要选十大日剧很困难,排名也很困难。但是《白色巨塔》排第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此事,男主财前医生(唐泽寿明 饰)的职业生涯、个人生命都日暮穷途。面对再怎么复杂、高风险的手术,总能表现出精湛的技艺、极强的自信心和决断力。在国际医学界都享有极高声望,比自己的老师名气都大。更残酷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财前医生又被查出患了癌症,已是晚期,估计捱不过3个月。多年付出归零,大好前程尽毁,医界同人都替他惋惜不已。患者是因为术后出现并发症身亡的,这本身就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初审法庭上,也有其他权威医生作证,认为他绝非误诊。因为,患者的病因有很大的隐蔽性,是死后解剖才诊断出来的,按结果追究医生的责任太苛刻了。那么即使提前预知,选择其他手术方案,一年后也还是会去世。所以,在一审中,法院判定病患家属败诉,财前医生并无过失。是他们无理取闹,将自己的痛苦错误地转嫁到医生身上吗?而且整个过程中,财前医生只在手术时出现,后面再没露过面。带走家人遗体那天,医院系主任都特意出门相送,变相劝他们不要解剖。有经验的司机告诉他们:「一般出现医疗事故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过于信赖医生接受了手术,换来的是家人不明不白丧命,到最后也没有得到一个说法,自然会怀疑是医生玩忽职守。却没有发现癌症已经扩散到了肺部,只将肺部阴影当作普通炎症处理,还驳斥了年轻医生提出的建议。如果他能听从晚辈的建议做更多检查,就不需要做手术,而是通过保守治疗,让患者尽可能地延长一些时日。但,作为外科权威的财前并非真的不懂,或是一时大意。他因为和前教授交恶,急着将手术时间定在他退休当日,只为了不参与他的告别会。面对绝症,他更倾向于放手一搏,在手术中与死神正面交战,而非保守苟活。这样看,财前绝不是玩忽职守的庸医,但也确实大有问题。一审中,原告律师试图指出财前的医疗过失,自然就败诉了。再次上诉后,律师改变了策略,转而质疑财前医生的责任心问题。指出财前医生术前未能充分说明病情,擅自替病人做出选择,强迫病人接受他的治疗方案。在关乎性命的手术中,没有好好沟通,未尽到医生的责任。其他年轻医生即使发现财前判断失误,却因为没有话语权,不敢纠正。最终,法院同意原告的说法,认定财前医生在治疗中存在过失,患者家属胜诉。这部剧很好地拍出了医患矛盾的复杂性,让我们意识到,很多问题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也该考虑到时间、精力分配的问题,专业壁垒的客观限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医学院的培育方式、医院的奖惩机制都更注重高超的技术和手术成功率,疏忽人文关怀,轻视对同理心、沟通能力的训练。财前将全部精力投入在提升手术技能上,一有空就闭眼模拟手术动作。他坚信皓首穷经钻研医学,不是为了安抚病人,而是为了挽救生命。而剧中,与其完全相反的里见医生,却因为对患者投入太多情感,愿意耐心向患者讲解病情,反而经常被教授、同事嘲讽。
一次,他指出对无法治愈的病人也应该给予关怀,不能治不好就粗暴地赶出院。而患者家属的剑走偏锋,也可能因为现实中缺乏合理的沟通、申诉渠道。最早就发现问题却选择将错就错的年轻医生,事后还被要求撒谎,直到最终被迫背上黑锅,才忍不住喊出真相。财前医生的彻底陨落,还是因为他将权力的野心凌驾于病患的安危之上。剧中花费大量篇幅呈现财前医生如何攀得教授这一职业高峰,他所付出的精力和财力,也让我们看到——医生执着于名利,未必完全是个人的堕落,也离不开医疗系统中权力集中的沉疴。成为教授前,财前医生虽然被誉为天才名医,却不敢纠正系主任的误诊信息,还要偷偷摸摸安排手术。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财前成为教授后也走上了独断专行的道路,让他的下属不敢贸然反抗,才会在诊疗中因为私心闹出人命。这部剧以手术刀般锋利和精密的叙事,让我们看到医疗行业是一个涉及医学、伦理、隐私、权力斗争等诸多问题的复杂行业。更重要的是,每次出现问题后能引以为戒,及时反思,一切才有向好的希望。但对日本的医疗诉讼体制和医学发展来说,却是一次成长。由此看来,这部在光明和晦暗之间摸索人性、叩问现实的剧,更显弥足珍贵。可惜的是,剧中揭示的种种复杂具体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常常被忽视。医闹事件、医患纠纷不断,舆论却总集中在「骂医生」和「骂患者」两个极端。背后涉及到医疗腐败、知名医生与企业的利益勾结、医疗诉讼案的困难。但舆论中,人们最常说的是,「现在医生都是这样……」暴力杀戮,完全是一种漠视生命的残酷行为,是社会的悲哀,是文明的倒退。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甚至让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雪上加霜。
前有受伤的陶勇医生,后有这次遇害的李晟医生,都让人感到悲痛、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