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该是知道点什么?
本文是圆方的第906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最近“灾”有些太多了。
说实话,虽然经常调侃,我们这一代人真“倒霉”,各种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怎么到今天,都变成了年年一遇。
圆方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父亲原来就是从事水利工作的。印象中,黄河自我记事以来就很太平。干涸断流的次数挺多,洪水就没怎么听说过……
查了一下,上一次黄河“大洪水”,大概还要追溯到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是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8年的又一场大洪水。
前两天,看到新闻说,黄河形成洪水了。确实有些惊讶。据报道黄河唐乃亥水文站7月29日9时36分流量2510立方米每秒,未来水势仍将继续上涨,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达到洪水编号标准,形成黄河2024年第1号洪水。
可能这个定义的“1号洪水”可能和真正意义上“大洪水”还不太一样,但是的确,气候应该发生了一些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的变化。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国家应该是知道点什么?
7月12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
读读报告,触目惊心。
大家是否还记得刚过年时候的冻雨?背后是大范围的寒潮。
在开年的时候,我国共发生19次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其中2次达到寒潮级别。2月份,连续2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中东部地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雨雪强度大、降水相态复杂,造成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20省(区、市)63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71.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7.5亿元;同时与春运叠加,对公路保畅、电力保供、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大家是否还记得两三个月前,媒体密集报道的农民背水浇地,抢救播种。背后是这些年少有的大旱……
今年,我国南北方地区旱情交替发展,主要影响西南、西北、华北、黄淮等地。1–4月,西南地区因降雨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不足,出现阶段性旱情,云南、四川等地发生冬春连旱,部分山丘区人畜饮水出现临时困难,春耕生产用水紧张,云南旱情相对较突出。5月份以来,华北、黄淮地区因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快速发展,部分土壤墒情持续偏差,旱情对河南、山东等地夏播和在田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然后,抗旱没怎么占据几天头条,就是现在大家感受到的各地频发的洪水。过去长江流域有洪水,还算正常,这些年,陕西洪水,山西洪水,河南洪水都层出不穷。
上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31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9%。
强降雨过程频繁、强度大、极端性明显。全国共发生19次区域暴雨过程。主要江河洪水发生早、量级大,中小河流洪水频发多发。
长江、太湖分别发生1次编号洪水,珠江流域西江、北江、韩江、东江等发生多次编号洪水,广东、广西等21省(区、市)61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上半年,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成全国143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30人,紧急转移安置74.2万人次,倒塌房屋2.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3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说,这是不是2024年很“特殊”呢?或许不是……
今年2月,《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公布,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71℃,较常年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2023年极端高温事件为历史第四多,127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纪录……
所以,其实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2020年之后,除了疫情袭击了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也开始成为这个世界的常态。
我们很多人其实对于一两天的变化,是很敏感的。为这一两个新闻,谁举报了谁,或者娱乐八卦吵翻天。
而对于一些影响三年五年的事情,并其实不太敏感,比如已经发布了一周多的“深改决定”,很多人可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从头到尾读过一遍。
而对于一些十年,二十年的长期变量,更是缺乏感知。更不用说去做一些准备,或者抓住机会。
好在,国家应该是知道点什么……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提升平急转换能力。
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城市韧性和应急能力。
而越来越多的“极端变化”,越来越多的“平急两用”,或许说明了,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以规划标准为引领,注重平急兼顾。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和应急需求,加快制定“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和供给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和碎片化管理。制定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促进开放共享,提升整体效能。应兼顾平时和应急两种情景下的双重任务,做到平时不闲置浪费,应急时转换高效。应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功能转换、风险应对、安全保障等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平战结合、功能转换、协同反应”机制,推动应急管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