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辞职出国读研,成为美国心理咨询师|公益直播回顾
上周日,iWanna和一滴共创了一场公益直播,主题为《从进食障碍患者到美国心理咨询师——她们和 「一滴」的故事》。
「一滴」是一个助进食障碍者自助的公益平台,iWanna创始人Ying与三位主创探讨了她们如何走上助人道路,以及与进食障碍方向相关的心理留学与执业内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吧~
像「一滴」水汇入大海
Y
非常感谢三位主创来到我们的活动,大家都很感兴趣有关「一滴」背后的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一滴」成立的背景和初衷吗?
何一:「一滴」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时我正处于进食障碍康复后的早期。从17岁到24岁半间,我与进食障碍斗争了七八年。「一滴」成立时,我的症状已进入缓解期(remission)。最初的动机很简单——我希望能为进食障碍群体做点什么,同时希望通过分享康复心得,帮助有类似经历的人,建立连接,减少病耻感,走出孤岛。
安笛:我和何一有类似的经历。我在2016年左右来到美国时也经历了进食障碍。在康复后期,我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分享自己的康复故事。在搜索相关团体时,我找到了 「一滴」,慢慢与何一联系、与TX相识。我们三人因为相似的感受和目标走到了一起,一路走来,“水到渠成”是一个很合适的形容词。
TX:我是团队中最晚加入的一位,大概是在 2017 年到 2018 年之间。当时我在读博,前两年相对迷茫,和很多博士生一样,看到身边的人开始工作,而自己还在读书。到了第三年,我在一个进食障碍疗养所工作。那时我突然感觉这份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这让我希望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想要为进食障碍群体做更多的事情。于是,我联系了何一和安笛。对于我来说,在进食障碍领域工作很契合我个人价值观,也一直是我非常热爱的工作。
Y
所以听下来,「一滴」的这种价值观就像一个很强的磁铁,把三位在过程中很自然地吸引到了一起。那么,「一滴」这个名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何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一滴」这个名字是我当时在洗澡时看到水滴流下来灵机一动想到的。一开始,「一滴」的名字来源于进食障碍的英文缩写 ED。水滴不仅象征ED,也代表了康复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
有一次,我与一位合作过的志愿者交流时,TA说听到「一滴」这个名字时,想到的是滴水汇入大海的意象。TA的感觉是,滴水容易干涸,一个人与进食障碍作战会很辛苦,但如果找到一个充满支持和爱的团体,就像滴水汇入大海,就能够坚持下去。我觉得TA的这个意象特别美,也特别契合「一滴」的精神。所以,我感觉「一滴」的含义不是一个人缔造的,而是与大家互动凝结出来的结果。
安笛:我听到「一滴」这个名字时,也有一种水滴落下的感觉,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这也是我们公众号的态度,希望能陪伴大家,就像春雨一样在康复的路上滋润大家。
TX:真是很美的描述。就康复本身来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滴」无论是从个人的康复还是成长来说,都有非常积极的意象。
进食障碍相关的在线心理教育
Y
嗯,大家一起做这件事情,「一滴」的小水滴汇入大海。接下来,我们具体聊聊有关「一滴」和心理公益及自媒体。三位主创是如何通过「一滴」来提高公众对进食障碍的认识的?目前有哪些公益项目可以跟大家分享介绍吗?
TX: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主要通过文字科普和倡导工作来提高公众的认识,例如写科普文章介绍应对技巧和进食障碍的相关知识。此外,我们支持一些进食障碍的科研项目,比如上海精卫和北京六院的科研招募活动。我们也转发他们的书籍和公益活动信息。特别是在国内三四线城市,治疗资源相对较少,很多人不知道有哪些资源。所以,我们做了国内资源的整理和介绍,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了解进食障碍,了解自己,并找到合适的资源来帮助自己。
何一:我想补充一点,我们的长期目标或愿景是为受进食障碍困扰的患者和家人提供低价的心理教育课程。众所周知,国内的心理资源非常有限,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心理咨询在国内还没有被医保很好地覆盖,专业的心理资源主要服务于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根据「一滴」后台的数据,大约一半的常读用户在非一二线城市。进食障碍影响各个年龄段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提供低价的在线心理教育课程,来缩小心理教育和资源供需之间的差距。
Y
所以一方面是文字科普内容,另一方面是与不同医疗机构合作,同时汇集相关资源,结合性价比高的课程,让更多非一线城市的人群得到有效资源和课程。
何一:对,不仅仅是非一二线城市,即便在一二线城市,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负担长期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不能替代心理咨询,但比起什么资源都没有还是更好一些,它能提供技能训练和知识科普,还是有用的。在一二线城市,有些人家庭条件好但可能是学生,零花钱有限,还没到能和家人坦白的地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家里得到经济支持。因此,我们希望心理资源能触及更多人。
心理公益工作的能力边界、可持续性和伦理思考
Y
对于想投身于心理公益事业和自媒体的同学们,主创们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何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自己的感触是要明白并接纳自己的能力界限。我对「一滴」一直有很大的热情。刚开始规模较小时,每条留言都会回复。但现在规模大了,求助留言和邮件很多,详细回复每个人是不现实的。一开始会自责和内疚,尽管自己生活中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忙碌。随着更多心理工作方面的训练,我学会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能力界限。我们不是超人,不需要做超人。接受能力界限帮助我专注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事情,剩下的交给上天,没有必要为那些事情焦虑,焦虑无法帮助自己和别人。
Y
是的,先照顾好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何一:对。
Y
好的。其他两位主创呢?
安笛:持续性比强度更重要。「一滴」从 10 年前开始,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发表相关内容。尽管在这期间,比如新冠时期,我们主创自己也有很多其他事情,发文频率会低一些,但这件事一直是我们坚持要做的。所以,即使生活中有很多其他事情,我们也尽量保证一两个月能发一篇内容。持续不断的积累让我们走到今天。(相关阅读:一滴十周年,感恩一路有你!)
TX:对我来说,特别是对于在职还要做公益事业的人来说,分离边界很重要,伦理思考也很重要。当我在做公益和自媒体时,以什么身份出现是关键,这与做咨询师时是不同的。我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也会以不同方式。咨询师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不希望太多个人信息被来访者知道,保证咨询室内一个中立和客观的存在。
只要找到热爱,最终都能走上助人的道路
Q
有关几位主创和心理留学。因为大家可能发现三位主创的背景都是在海外,有两位是心理学背景,还有一位是生物医学博士。主创们可以分享一下为何选择海外留学,以及如何确定自己想要成为心理学的工作者吗?
何一:关于心理留学,我在国内读的本科和硕士都与心理学无关。毕业后在其他行业工作了四年,通过业余时间经营「一滴」,感受到心理工作是我的使命(true calling),所以选择辞职留学。当时我已经27岁,很多家人和朋友不理解,但对我来说,留学和完全转行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
Y
所以是先做了相关助人工作,再萌发了留学的想法。27岁放弃好的工作去留学,这需要很大的动力和勇气。这个故事可以鼓励很多在纠结是否出国的人。
何一:是的,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永远不晚。
TX:我的经历有点不同,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学心理学,所以本科就在美国念的心理学,之后直接进入博士项目。然后一路从咨询师到拿到职业执照,成为心理学家。从一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有14、15年了,工作也有四年左右。
Y
TX 一开始就是心理学背景,然后一直到博士。何一是跨专业背景,但依旧可以进入助人行业。主创们的经历非常能够鼓励到大家,不管什么背景,只要找到热爱,最终都能走上助人的道路。安笛呢?
安笛:我的经历跟 TX 完全相反。我的背景与心理学完全无关,本科在国内读的,来美国读的是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博士期间有过进食障碍的经历,所以对心理学和进食障碍非常感兴趣。虽然读的是与心理学无关的博士,但我参与了学校进食障碍中心的科研,也在「一滴」这边学习,课外上了一些心理学课程,虽然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但依然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助人工作。只要有热情,总能找到实现的方法。
想成为心理工作者,硕士和博士学位差异有多大?
Y
三位主创的背景非常多元,这种多元塑造了现在的「一滴」。非常感谢安笛的分享。具体聊聊心理留学,主创们有什么就读体验或选择项目时的考虑吗?何一是社会工作背景,TX是咨询心理学还是临床心理学,可以多分享一些有关细分专业方向的选择吗?
何一:我在国内研究心理相关专业时,以为想做心理工作者只能申请psychology(心理学)或counseling(咨询)。后来与留学的朋友交流才知道,社会工作中的临床分类也培养心理工作者。我申请了counseling(咨询)和social work(社会工作)两个专业。
Psychology(心理)项目更偏研究导向,硕士项目少,研究型博士又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职业导向型的 PsyD比较贵,奖学金项目少,所以我没有申请psychology(心理),只申请了counseling(咨询)和social work(社会工作)。当时两个专业都拿到offer,我最终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的social work(社会工作),因为它给了半奖,而且社会工作强调倡导和宏观层面的工作,这与我的价值观契合。
Y
谢谢何一的分享,解答了很多人的困惑。很多人以为做心理咨询助人一定要学心理咨询专业,其实社会工作是个值得考虑的专业。
TX:研究生项目有很多选项,心理学是一个方向,但还有marriage & family therapy(婚姻家庭咨询师)等项目。这类项目的理论与心理咨询有重合但也有不同,主要做咨询工作。还有Licensed mental heallth counseling (执照心理咨询师)的项目,时间比博士短,但毕业后需要积累工作经验才能拿到独立执业执照。心理学的PhD也有很多分支,有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学校心理等,它们都有所不同。我当时知道自己对研究有兴趣,但也想做执业咨询,所以选了一个兼顾两者的项目。
Y
下一个问题其实跟刚才问题还挺相关的,就是主创们有什么建议给到有意愿要进入或者帮助进食障碍患者这个专门人群、想成为这个领域的心理工作者的同学,有什么常见的误区分享吗?比如说硕士和博士在职业的过程中有什么异同吗?
TX:如果你要进入这个职业,尤其是进行面对面咨询工作,理论上硕士和博士的区别并不太大。关键是在学习期间和毕业后,有意识地在专门处理进食障碍的机构实习或工作。这比学位本身更重要。十年前,博士学位可能更受重视,但现在很多高级治疗师都是硕士。学位不会直接影响你的职业能力,但在高校系统或医院系统中升职可能会遇到一些偏见。
何一:对的,如果在学校里能找到进食障碍相关项目的实习机会,那是非常宝贵的锻炼机会。如果学校没有提供,社会上也有资源,如The Academy for Eating Disorders和IAEDP,它们每年都举办培训会议和提供在线课程。还有治疗机构Renfrew Center 也会每年组织培训会议。另外,像PESI这样的平台也提供继续教育资源,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TX:对,还有像Eating Recovery Center这样的治疗机构,它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固定的持续教育项目。但请记住,进食障碍治疗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Y
谢谢你们的分享!总结来说,硕士学位对于成为进食障碍咨询师完全足够,关键是积累相关经验和持续学习。更多有关进食障碍的信息和资源,除了「一滴」微信公众号,大家还可以多多关注「一滴」知乎和未来可能开设的小红书账号。
从心理工作者角度,谈进食障碍的药物治疗
Y
这里有收到一个提问:抗抑郁药物对暴食症的帮助有多大?这个问题适合回答吗?
何一:这个问题我可以间接回答一下。首先,我要声明,我的背景是心理工作者,不是精神科医生,所以我的回答会从心理工作的角度出发。关于药物的问题,最好还是遵医嘱。每个人的抑郁程度不同,还有可能伴随其他共病,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因此,药物治疗是非常个体化的选择。
临床上确实观察到抑郁和暴食症有很大的重叠。饮食不良状态本身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加重。抑郁可能是暴食的诱因之一,很多人会用食物来情绪调节。这两者之间确实有高度重叠。综合考量后选择药物治疗时,我认为药物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康复,但不能期望它是万能解药。除了药物,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同样重要,这样才能最大化药物的效果。
TX:我完全同意何一的看法。此外,在美国,像心理学或社会工作等专业通常不具备开药的权限,只有精神科医生才能开处方。心理学家只有在少数州可能获得处方权,如果想要获得处方权,可能需要额外的学习和培训。如果你是心理学专业,有些项目可能可以额外修读一两年,以获取处方权。但这通常要求学习医学院更多相关的课程。我们之前在公众号上分享过关于进食障碍药物治疗的详细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
心理学的STEM项目、PhD项目和PsyD项目
Y
关于主创们的教育背景,首先是何一,当时宾大的项目是STEM吗?你选择非STEM的社工专业时是否有特别的考量?
何一:我不太记得项目是否是STEM,当时我拿到Offer时,选择社工主要考虑到了奖学金和生活成本。芝加哥的大学给了我很好的奖学金,而且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低廉,比美国的西海岸和东海岸要便宜,这些因素促使我最终选择了芝加哥的项目。
Y
是的,这些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很多学员在申请时也会因为奖学金和生活成本考量,而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这个项目目前还是处于“红利期”的,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下。接下来是TX,你的博士项目是PhD吗?PhD和PsyD之间的区别对于申请者来说可能会有些混淆,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TX:是的,我的博士项目是PhD。PhD和PsyD在研究方面有所不同,PhD更加注重研究,虽然我选择的项目是更加注重执业咨询的,但我依然希望能参与一些研究项目。PhD项目通常提供一定的资助,即使研究占比不大,也能获得一些经济支持。PsyD项目的话可能就是没有任何的发文章的压力,但大概率需要自费,具体不是特别清楚。
Y
谢谢TX的分享。更多像 PHD 、PysD项目的分享,在iWanna平台上其实也有非常多的科普和资讯,包括有最近的一些最新的申请案例。
如何提高心理学博士申请的成功率?
TX:在读本科的时候,可以去实验室打工,参与一些项目,慢慢地积累研究经验。即使最终未发表文章,分享研究成果也是很有加分效果的。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从事研究,建议努力发表至少一篇文章,或者在发表过程中积累经验。很多申博者会选择先攻读硕士,这期间也是积累发表文章和研究经验的好时机。在美国,很多人在本科毕业后会先进入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申请博士,这种路径的成功率会更高。如果你计划直接从本科攻读博士,那就要在本科阶段就要努力参与实验室科研工作。
Y
谢谢TX对申博者提升研究能力的建议。其实就是两个方面,要不然就是做一个硕士作为一个跳板,在硕士期间可以进一步加强你的科研背景,要不然就是进入实验室,加入一些科研项目组,作为RA或研究助理。因为这个问题提问者说自己已经毕业不在学校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更是要加入实验室,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关于背景提升和科研项目资讯,iWanna平台每周都有实习和科研机会的更新,大家可以积极参与和投递简历。
心理行业者并不局限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何一:我可能最后想分享一个感触。当我还在国内时,对心理工作者的理解局限于心理咨询师这一角色。但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后,我发现心理工作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咨询师,还包括危机干预、社区治疗等多种角色。我现在在美国东部工作,这里的精神卫生基础设施相对健全。我了解到以前从未想过的工种,比如我所在城市的全市联网精神卫生干预系统,提供心理危机热线服务,派遣执照心理工作者到场评估,并协助对接适当的治疗机构。
警局也与执照心理工作者合作,在涉及物质滥用的警情中,他们共同处理并与当事人沟通。因此,即使在危机干预这一较为特定的领域,心理工作者的需求已经相当广泛。
此外,我还了解到本地的大型动物医院雇佣社会工作者,他们为失去宠物的主人提供悲伤治疗,并参与处理动物虐待案件。动物虐待往往也伴随着家庭成员的被虐待,因此这些情况也需要心理工作者的介入。
总之,我发现心理工作领域远比我之前想象的更为多元化。因此,我想告诉大家不要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角色或身份上,就像iWanna创始人一样,她虽然是执照心理咨询师,但在回国后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展示了心理工作领域多样性的可能性。因此,请大家不要将自己限定在某个职业或角色中,尽管这个行业相对新兴,但其中的工作种类却是多种多样的。
Y
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心理工作的多样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个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安笛:我想说的跟何一的类似。只要你有一颗助人的心,总是有办法可以找到方式去做助人这件事情。虽然我的背景不是在心理咨询这个方向,但是同样也可以自己去完成一些继续教育,找到志同道合小伙伴们,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Y
是的,安笛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特别感谢三位嘉宾主创来到我们的这个活动,真心地分享了非常多的资讯和走上助人道路的心得体会,也非常感谢所有的听众们,谢谢你们的参与。希望大家能从今天的讨论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
扫描下方二维码
咨询顾问老师,免费背景评估!
转发还可领取心理留学「申请圣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