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果戈里。
果戈里与普希金一起开启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同为巨匠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们都是从《外套》中走出来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将整个19世纪40年代都称为“果戈里时期”。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里指出果戈里的文字是跨时代的:“在果戈里以及普希金出现之前,俄国文学是视力模糊的。俄国文学观察到的是理智指导下的轮廓:它自己看不到色彩,而仅仅是采用欧洲从古人那里继承的全盲的名词和导盲犬一样的形容词的陈腐组合。是果戈里(以及他之后的莱蒙托夫和托尔斯泰)第一次看到了黄色和紫色。日出的时候天空可以是淡淡的绿色,或者说在万里无云的天气里雪可以是深绿色……”
Roman Kocherzhevsky导演《死魂灵》剧照不知道这样色彩奇绝的比喻是否也启发过眼下高清放映这版《死魂灵》的导演Roman Kocherzhevsky,但多重的、鲜明的身份标签,曲折的、有力的人生经历,也确实是作者果戈里本人的生命写照。
1809年,果戈里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州大索罗钦齐镇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里,身上流着哥萨克的血液。果戈里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同时也热爱写作。在果戈里的童年时,他的父亲经常在朋友家的家庭剧场上演自己写的喜剧,这也激发了了果戈里最初对文学和戏剧的兴趣。1828年,果戈里中学毕业,从乌克兰来到圣彼得堡。最开始,果戈里的诗歌作品并不受赏识。几经周折,他最终在国家经济与公共建筑局当上一个小公务员并以此维生,因此在他的一些作品如《外套》和《狂人日记》中,他写书记员的故事,实际也是自身经历的体现。随后,他将目光转向小说和戏剧。1830年,他用“果戈里”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圣约翰节前夜》,就此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路。《狄康卡近乡夜话》
在果戈里的创作初期,在乌克兰度过童年时读过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构成了他的创作底色。在《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德》等作品中,内容大部分根据乌克兰的民间传说写成,吸取了民间狂欢文化的灵感。而这时期的作品,已经可以窥见果戈里标志性的幽默笔触。随后,他又陆续创作过一些短篇小说。直到1836年,根据普希金提供的一则荒诞见闻,果戈里创作出了《钦差大臣》,可以说这是果戈里的创作高峰,也是果戈里的创作转折。
《钦差大臣》初版扉页在创作《钦差大臣》期间,果戈里对戏剧的社会使命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戏剧应展示当代生活和民族特点,而《钦差大臣》则是他第一次创作真实而尖刻的社会讽刺喜剧。正如他本人所说:“在《钦差大臣》以前,我作品中的幽默是无目的的、轻率的,但在之后,我的嘲讽有了明确的方向。”《钦差大臣》以强烈的讽刺和幽默揭露了俄国官僚阶层中深刻的黑暗,但也为果戈里招致了许多攻讦。1836年,因为俄国当局对《钦差大臣》的不满,果戈里离开俄国,开始了长达6年的侨居生活,在此期间,他还经历了好友普希金的离世。位于罗马的果戈里雕像随后,在1841年,果戈里带着《死魂灵》的手稿回到俄国,这是一部被称为俄罗斯全景图的作品。最初,《死魂灵》一经审查便立刻被否决,果戈里通过别林斯基进行了一些关系疏通才得以通过。《死魂灵》的出版引起了比《钦差大臣》更大的轰动,被公认为是“自然派”的奠基石,是“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在果戈里的计划中,《死魂灵》本是三部曲,与《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相呼应,在第一部写尽俄国社会的黑暗后,果戈里仍想书写光明,在书中为拯救俄国社会指明道路。但随着贫病与信仰的改变,这一计划最终未能成行。果戈里仅写完第一部便离世,第二部则是其发行人舍维廖夫在整理遗物时根据发现的草稿整理发表的。《死魂灵》初版扉页,由果戈里设计
观看果戈里的作品,难免因其幽默的笔触而发笑。而潜藏在笑之下,是果戈里落笔如刀的辛辣讽刺。别林斯基说果戈里的文字“洋溢着对俄国生活热情的、神经质的爱,带血缘的爱”,或许对俄国这片广袤大地深沉的苦痛和悲悯在果戈里的文字中从不曾断绝。果戈理认为他拥有写作的天才,就要在文字中指明方向。在果戈里逝世近200年后,我们再次翻开他的作品,其中的荒诞、疯狂、笑声与爱,仍然在笑中带泪的文字中回响。1月20日 18:30 北京中间剧场
1月28日 19:30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大部分场馆可在大麦app或小程序购票(搜索剧目或场馆名称),其他场馆可在场馆公众号或小程序购买“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松竹株式会社、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23年8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超过250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过10000场,观影人次超过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