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Le Journal丨传统玉石文化与当代艺术家的碰撞

Le Journal丨传统玉石文化与当代艺术家的碰撞

10月前
在2024年1月刊的LE JOURNAL栏目中,
我们尝试发现“戴玉”这一中国传统习俗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全新呈现,
我们通过探访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
看到中国传统玉石文化在现代作品中的体现,
通过艺术家们对文化、材料的探索,
我们进而看到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倪献鸥

从解构形式到探索心灵
——

当首饰艺术的载体从人身上转换到人体之外的空间时,与雕塑之间的艺术界限就被打破了,原本需要凑近才能领略细节精妙之处的首饰艺术品,由于尺度的转换带来新的视觉震撼力,产生了“移步换景”带来的多重美感,让人体会到艺术形式边界模糊带来的更多表现可能性。
倪献鸥,《折射的风景》,牛骨、银、玛瑙、
竹子、古石、云石、珐琅、黄金18K

原本是工业设计背景的倪献鸥去英国留学前,对珠宝首饰设计的理解更多在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在伯明翰的学习经历让她接触到大量极具创意的理念,了解了设计不仅仅关注技术,更是一种自我表达,这让她从设计思维向艺术思维开始发生转变。倪献鸥开始寻求从思维层面彻底解放自我,以珠宝首饰为形式创作出有独特风格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品,她坚持所有的艺术作品必须亲手制作,让自己的思路在创作中慢慢成熟,通过制作过程中的思考,捕捉闪现的灵光,并将其融入之后的作品中,带来属于自己的艺术系统的变化。
倪献鸥的前期创作思路倾向于解构的表达方式,通过打破审美平衡来制造“不完美”与“不规则”,用片形、线形等简易语言重组出超越视觉和审美的新的秩序感。从自然形态的解构开始,到对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转换成当代语境的关注,尝试使用混合材料进行开拓性的实验.在《空城》系列中,倪献鸥提取了中国传统瓷器的绘画元素,将陶瓷上的山水、松树、古亭等元素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独特的圆形视野重新构景,再用银构造出另一半亭子、假山与小路,将作品从二维空间拓展到三维空间产生新的秩序,让画面里的中国意境在外延空间中得到生命的延续。
倪献鸥,《折射的风景》胸针,银、不锈钢、玛瑙、碧玺、竹子
而《折射的风景》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倪献鸥从传统园林切入探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解构传统园林空间,并将其元素置于现代的时空之中,玉石、竹子、瓷器这些中国传统美学里面最受认可的材料的结合给人以丰富的造型视觉体验。因此在该系列作品中,结构皆来自苏州园林中的经典建筑元素,房屋连绵的屋檐被塑造成片状,以现代艺术的抽象结构对古典建筑空间进行转换,在这里历史的深度和时间的广度都凝聚在了一起。
倪献鸥,《月光》胸针、挂件,
银、粉晶、月光石、珍珠 
中古花器 时所ELSEWHERE

2019年至2021年,倪献鸥前往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这段经历促使倪献鸥开始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表达,尝试在首饰作品中更多地呈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回国后,倪献鸥创作了《无尽生长》系列作品,她将创作方向指向材料本身的拓展可能性,更本质地去挖掘材料的内在属性,她将生命视为一个循环体,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会经历从出生到成长,再到繁荣,最后到死亡的阶段,倪献鸥通过对自我内心细腻感受的表达创作了这个系列,记录了她平静对待生活中经历的种种挫折与衰败。最终在展览“叠展风景”中呈现出倪献鸥前后两个阶段不同的思考方式,从对外观形式审美的关注,到探视自己的心灵世界,最后落在一个人类都会面临的命题——思考如何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件永恒无法逃避的事情。
倪献鸥,《折射的风景》胸针,
银、不锈钢、和田玉、竹子 
中古花器 时所ELSEWHERE

我们不难看出,倪献鸥的创作与个人的经历分不开,因此她在创作过程中,如果遇到灵感停滞,就会先放下来,可能之后在旅行中偶遇的有趣的材料、在二手市场里淘到的配件,都可以运用到之前停滞的作品中,尝试连续性的交替创作,同时又可以通过艺术家最近的爱好或是不断变化的关注点,探索出更合适的解决办法和更符合表达方式的材料。倪献鸥灵活随性的创作方式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这让她的作品更能表达出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生活中等待重启的契机,感受生活与艺术的变化与乐趣。
薛章妮

传统之上,五行之中
——

中国的玉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玉石在中国人眼中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被赋予了精神信仰层面的含义,这也使得传统玉雕的设计题材相对固定,而对于出生在玉雕世家从小与玉石为伴的薛章妮来说,她希望将玉石文化中的传统东方美学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设计创作给玉石首饰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和田白玉原料 
羽毛枕 无印良品

薛章妮的母亲是传统玉雕大师,从小身在其中的薛章妮起初并没觉得这些玉雕有多美,但当她出国留学后再从外部视角回看这些传统艺术作品时,内心不断赞叹原来玉是如此美妙动人,也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薛章妮感受到大众对玉器的固有观念,认为传统玉雕不薛章妮:传统之上,五行之中够时髦,她觉得这种传统工艺与美学表达的落寞是很可惜的,于是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巧妙地在当代生活中传承玉雕文化。
而作为设计师,薛章妮认为设计本身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会寻找一个画面以外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可以是创作当下的感受、对大自然或儿时记忆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对材质最纯粹的展现。这是薛章妮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形成的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她也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入到首饰设计中,她的作品设计理念正是从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出发,每一系列都围绕着五行之一进行延伸创作。
为了让玉石这种中国本土古典气息浓郁的首饰材质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薛章妮以五行元素作为基础,在第一个阶段大量运用比较抽象的图案进行设计,薛章妮尽量把玉雕作品抽象化,让每个人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和感受,进而与传统玉雕具体的形象之间产生外观显著的差异性。有趣的是,由于作品设计围绕五行概念做延伸,薛章妮会遇到一些人想要通过佩戴特定元素概念的产品给自己个人的属性作补充,从而达到五行平衡,这其实也是一种中国人传统的精神寄托的体现。
独角和田白玉手镯 L'ELEMENTO

从小受家庭传承的熏陶,薛章妮在玉石珠宝设计中对玉石本身的材质非常讲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材料本身的特性。在初期创作阶段,薛章妮的作品都是以凸显玉石材料本身为主,不做过多雕刻,通过设计语言表达出不同于传统玉雕的风格。从第二个阶段开始,薛章妮逐渐加入玉石雕刻工艺,比如一些异形轮廓、具象物件的塑造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玉雕的魅力展现给大家。同时薛章妮逐渐在设计上减少抽象的图形图案,采用更多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人格化象征的具体形象,便于受众理解作品传递的精神气质,也以新的表达手法呈现传统器物文化的深刻内涵。
薛章妮的玉石首饰作品采用全手工制作,对工匠要求很高,制作难度也很大。薛章妮在设计上会尽量避免小颗粒的镶石,而且不同玉石的软硬度不一样,针对性的打磨抛光工艺就有所不同,目的就是将玉石的温润细腻表现出来。在后续金属镶嵌时也会遇到各种头疼的问题,制作金属部分都是扫描一对一定制,才能保证每件玉石与之贴合镶嵌,最终一件首饰才得以完美呈现。薛章妮觉得在这个似乎被科技主宰的年代,坚持传承手工玉石制作工艺虽然耗费时间效率很低,但却蕴藏着无可替代的艺术美学价值。
选定玉料之后,玉雕师会在玉料上勾勒出首饰的设计图

作品在初步成型之后,需要通过打磨、抛光等工序,将玉石的温润细腻表现出来

玉石是与中国传统美学表达关联密切的材料,薛章妮在设计中同样融入了很多她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等艺术美学呈现的理解。在“土”系列中,薛章妮的灵感来自她小时候很喜欢去逛的扬州何园,薛章妮觉得石涛造园,将杂乱之石叠起胜景,叠石假山虽不是真山,却是人想象中的仙山,假山之妙不在山,而在不似之似中,它创造了一片真实的意义世界。这种意境的表达正如每件经过玉雕师傅精心雕刻的首饰,通过它的独一无二,建立人与物之间的特殊联系。薛章妮将她对中国园林假山石的理解融入玉雕设计中,把假山石所蕴含的哲学性的精神内核表达为一个具体的图案,再制作成首饰。正是这些身边点点滴滴的自然花卉、山林建筑、公园园林带给薛章妮无尽的创作灵感,也是她审美积累的来源。
一件玉器作品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倾注才能制作出来,以铊作为工具,以水与金刚砂为介质,通过琢、磨、钩等技法,使得这件玉石首饰从璞玉中脱颖而出
在中国,戴玉是一种传统,玉石与佩戴者的气质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君子如玉的精神寄托,因此传统玉雕挂件多为传达美好吉祥的寓意。而近些年,中国年轻人对本土传统文化开始产生强烈的兴趣,人们期待将传统文化融入潮流生活方式与当代艺术审美中,如何设计出与当下年轻人生活理念与自我意识相适应的玉雕作品,是薛章妮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理念,薛章妮希望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展现更加个性化的一面,不是被标签化的器物与人的关系,而是希望首饰能够表现佩戴者此时的状态,或者以这件首饰的寓意对佩戴者表达祝愿。比如薛章妮自己很喜欢的一枚“水”系列的戒指,这个系列的灵感来自薛章妮在南意大利海滨的一次经历,她看到夕阳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效果后,就以这一幕作为灵感来源,将水所代表的寓意设计成了首饰。这个系列讨论了不同状态下的水,水不被束缚,它可以成为任何事物,玉石也如水般被设计为多种形态,薛章妮希望自己也能像水一样不被定义,永远流动,永远有无限变化的可能,这是她的设计中玉石的特性与个人内心感受的融合。

吴沛

玉石如内心一样,细腻柔软
——
比起设计语言或表达形式,如何让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不会永远只镶嵌在金属上,这是贯穿吴沛作品系列的重要课题。对于个人表达敏感细腻的吴沛来说,珠宝市场中那些风格强烈的设计语言并不适合自己,她更在意作品所呈现的状态是不是真正在回应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吴沛,《白水晶甜甜圈戒指》,白水晶、925银 
小号蜡烛(100MM)MELORIA

虽然吴沛的作品表达的往往是情绪和感受这些比较抽象的层面,但她需要找到明确的符号来实现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非常理性严谨的过程。
当吴沛有了想要表达的主题后,她会进行很多学术研究,思考自己的故事与外部作品的连接,探索他人的表达如何感动或刺激到自己,这样吴沛才能把个人故事精炼成一个核心概念。有了核心概念之后,吴沛会进行下一步材料和形式的研究,她会先做出作品的模型,再来看这些材料的组合能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的。如果模型里面一些元素可以精准地呈现出她希望呈现的内容,就会考虑进一步拓展如何将这件作品更细节地呈现出来,开始解决首饰结构、重量、穿戴效果等技术问题。
吴沛打磨白水晶的过程

接触首饰设计领域之前,吴沛学习了五年建筑学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背景对吴沛帮助非常大,她觉得建筑学需要同时思考地理、材料、人文等方面,必须综合多重因素得到最优解决方案,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常珍贵的,帮助吴沛在材料研究与佩戴问题上找到了很多巧妙的办法。
之后在欧洲的设计学习经历也带给吴沛带来了更多新的启发,她发现学校里首饰设计与其他艺术领域的边界很模糊,课程内容非常艺术化,有时候学生作品只是挂在墙上而不能佩戴,是非常概念化的艺术作品,这种模糊的边界让吴沛的创作变得更自由,很多课题也为她打开了思路。在吴沛的设计系列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她注意到西方与东方对于原生家庭的学术研究方向有很大差异,切入点也不一样,这些思考都为她的设计系列带来新的探索。
吴沛,《Tangle Dangle》,粉晶、白水晶、925银
吴沛逐渐发现玉石很适合自己,之前的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背景让吴沛习惯预先严谨规划,把全部思路想好了再开始。但是玉石材料的限制很多,制作首饰需要缓慢打磨的过程,因而吴沛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设计思路,被迫去让作品慢慢自然发展出来。吴沛觉得自己是和不同种类的玉石一起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她要带着自己的内心想法找到合适的玉石,它会慢慢地在一点点的修改过程中逐渐接近理想中的样子。这不是一下就可以决定好的,也不能委托别人代替做,必须要自己去经历这个过程,这样才会有满意的结果。

李和熹、潘秋果

可持续珠宝的时代意义
——
提到珠宝首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依然是昂贵的、稀缺的、突出材料价值的。如何把可持续的理念带入珠宝首饰领域,颠覆人们对珠宝首饰的传统价值认知,李和熹与潘秋果两位设计师给出了他们的作品。
树化木化石原石
珠宝首饰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在中国市场中,人们对材质价值的判断也比较保守,对于复合材料或者可持续材料更加难以接受,因此李和熹与潘秋果的可持续珠宝作品需要挑战的是珠宝行业的固有价值认知。在英国学习珠宝设计期间,李和熹与潘秋果开始了解当代艺术珠宝与传统珠宝的差异,传统珠宝更讲究材质价值,而当代艺术珠宝更注重表达设计师的思想和态度,设计师通过首饰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用设计理念传递故事,引导人们关注更深层次的价值。
李和熹与潘秋果希望自己的珠宝作品摆脱传统材质的束缚,她们尝试用新的表达形式,将可持续的玉石材料作为设计语言呈现出她们的思想和态度。在李和熹与潘秋果的设计中,相较于深层地表开采的材料,采用了陨石和化石等无需开采的原料,对环境的损害会降低很多,也更具有可持续的价值。同时也有以黑色碳纤维为主要材质的作品,这种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然降解,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和熹与潘秋果还运用实验室培育钻石和回收金属,她们认为实验室培育钻石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因为天然钻石需要通过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挖掘开采,而实验室培育钻石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其表现形式与天然钻石完全一样。这些新材料对于当代消费者来说可能更具价值观层面的吸引力,让受众关注生态问题和珠宝制作过程中的可持续措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李和熹与潘秋果使用的新材料在珠宝行业中颇具挑战性,切割新材料,并将之与金属结合是最大的难点。掌握传统工艺的工匠没有见过陨石、化石等这些材料,也缺少将这些材料用于珠宝首饰制作的经验。一方面,切割新材料的形状不规则,无法直接套用模具,因此工匠需要不断测试新材料的韧性和硬度,才能切成需要的形状和厚度,因而珠宝制作前期的测试损耗率比较高。另一方面,碳纤维与金属的结合也比较困难,李和熹与潘秋果在制作前期都是与工匠们一起测试和修改设计稿,大概花费半年的时间才最终把想要的作品形式确定下来。
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两位设计师找到了针对这些材料的独特设计风格,比如使用的陨石和化石中,每一个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李和熹与潘秋果尝试将作品做成极简的几何框架,勾勒出像画框一样的形式去表现核心材料,更好地向消费者展现材料的独特性。而可降解碳纤维和钻石一样含有碳元素,可造性很高,李和熹、潘秋果:可持续珠宝的时代意义李和熹与潘秋果让钻石在碳纤维表面推起皱褶,碳纤维的哑光纹理也形成层叠的视觉形态,就像水面泛起波澜的效果。
在两位设计师看来,可持续材料创作的首饰的收藏价值和当代艺术品别无二致,一款作品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也可以是对某一种思想理念的反馈,这些都是艺术领域的价值,而大众会喜欢这种理念或者新材料的触感所带来的创新设计。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材料,这些新材料承载了时代记忆,而可持续材料首饰就是对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意义。
天眼珊瑚化石项链LE POON
玉石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和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种类的丰富,更蕴含在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变幻莫测的魅力和全新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与艺术家一同探寻。
侯泰:与玉石“协奏”
和田玉、翡翠、南红、黄龙玉、彩玉、玉髓……在玉雕师侯泰眼中,玉石的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视觉感受,更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和生命,色彩的明暗、冷暖、浓淡,都反映着玉石不同的情绪。侯泰认为好的玉雕作品是没有过度修饰的,玉雕工艺宜精不宜多,需要尊重、珍惜每一块玉石原料,根据原料不同的色彩和质地,匹配与它韵味相符的设计元素,在不过度施加技艺的前提下,展现玉石最自然本真的美感。
侯泰有着长达8年的学徒生涯,两位师傅分别从不同层面影响了他的玉雕创作,一位强调传统工艺技法,注重基础打磨;另一位则强调设计理念和创意表达,重视如何将情感融入作品。在后期创作中,侯泰结合两位师傅的精髓,以扎实的传统工艺与个人情感表达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灵性和现代感,在玉雕艺术中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演变与创新。
侯泰擅长通过玉石材料本身的特质,解构并重塑中国传统玉雕中的图腾、符号与造型,他认为雕刻艺术最考验玉雕师的功力是对节奏与韵律的掌控,要通过雕刻简单的点、线、面等细微表现,赋予作品最大程度的情感和生命力,因此,侯泰也更喜爱选择温润自然质感的原料,在尊重材料本身特质的同时,追求原始美感。他认为每块玉石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玉雕师的干预应该是辅助而非主导,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备独特的美感。
自然界没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石头,玉雕作品也有着它的唯一性和无法复制性,即便相似的材料,质地和颜色的细微变化都会有着不同的雕刻效果,侯泰正是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中,与玉石一同唱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协奏曲

李筱雨:石镶石

童年时期拥有的岫玉手镯,成为艺术家李筱雨了解东方文化的最初窗口,在《石镶石》系列作品中,她也选择了这种有着丰富自然纹理的岫玉作为主要材料——岫玉代表着家乡、自然土地和情感寄托,也是她对家乡的原始依恋。
《石镶石》系列作品根植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中国传统玉雕技艺和欧洲传统宝石切割与镶嵌工艺,李筱雨认为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不同文化的标志,更是对思考过程的记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玉石作品都在讲述着东方与西方的传统工艺,艺术家在“以石镶石”的过程中,探索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
“文化杂糅(culture hybridity)并不是指两种文化的交合,而是两种文化同时存在的状态。”李筱雨以玉石作为物质媒介,在不断尝试将玉石与金属的属性相互联结的同时,精确雕刻玉石的镶嵌部位,通过作品呈现出了“文化杂糅”状态下的不断探索。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突破传统的镶嵌方式,诠释了当代玉石工艺创新的更多可能。


戴毓辰:展现玉的纯粹与包容

从外表上看,艺术家的作品与传统玉雕的思维范式和审美追求是背道而驰的,甚至可能被认为施以了“错误”的加工方法,使玉石处于随时被击碎的风险之中。但是,戴毓辰通过穿孔的动作,用冷酷的介质与温润的玉石材料对话,将艺术家个人的经历与玉石的纯粹、包容的特质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既是诚实的、反映当下的,也是接纳所有人的、没有成见的。
在中央美术学院首饰系学习时,一次云南瑞丽的实地“写生”经历,启发了戴毓辰对玉的迷恋和痴醉,在这座被称为“玉城”的传统小镇,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玉雕的入门学习,让他对材料的源头有了亲身的了解。玉作为一个抽象的文化材料,在他的眼前实体化,成为一块块具体的玉饰作品,而玉石作为材料媒介,又紧紧地和“首饰”这个概念捆绑在了一起。

戴毓辰追求在创作中探索与当下衔接的话题。在他看来,玉作为亚洲的文化精髓,对文化的影响是深入血脉的,尽管艺术家本人的求学经历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体验和文化碰撞,但玉石材料随时都在帮他把作品拉回到首饰的语境里。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给一块“绿色石头”注入的不同精神,“我喜欢亚洲的玉,也喜欢新西兰的玉”,在这个文化包容的时代,不管是身在亚洲还是在欧洲,不管是热衷于玉石,还是本身没有特别的文化共情,都可以通过作品的物质属性达成共通的联结——观者触摸到一块切割精准、抛光细腻的玉石作品,很难不产生爱怜。
一块玉石被挖掘出来之前在泥土中是什么样的?人类赋予了精美的玉石作品无限的价值,它们被做成玉镯、佛牌、挂坠......但这些都是人类自身的想法,并非玉石的本意。艺术家张泽灏试图还原玉石的自然生长过程,让它们重新在大地泥土中肆意生长。


张泽灏:玉石的“自主选择”

张泽灏将来自不同原料的破碎玉镯拼接在一起,不在乎产地、净度、水色这些人类赋予的价值衡量体系,在保留原生状态和破碎质感的同时,与水泥、砂石、草木等元素重组,通过非常规造型的玉石作品,来进一步探索一块玉石材料的生命力。
自由和束缚总是对立的。对于玉石来讲,它们也有权利变成它们想变的造型,或者随机与任何介质相连接。当我们淡化人类强加于玉石材料的传统样貌,大胆地将玉石“抛回”大自然时,在玉石材料的自然张力背后,或许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李汶霏:连理
李汶霏《连理》系列作品不仅是中国“德”文化的象征,也是一次交叉结构试验,艺术家提取汉代画像砖中的“木连理”植物穿插结构,运用数字四维雕刻技术,结合玉石材料,以创新的形态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德”文化意象。
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去探讨“自我”与“生命的本真”这些哲学概念,她选择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连接和交融的“木连理”植物结构,来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又通过玉石与金属的交织,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联系。在质疑当代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以及从而产生的自我观念是否真实的同时,将作品带出的思考,触及更广泛的观众共鸣和人生体验。
《连理》系列作品运用了数控自动化雕刻技术,使作品有着更高的细致度和复杂性。数字雕刻作为李汶霏主要尝试的工艺手段,贯穿了整个创作过程。相对于传统雕刻而言,数字雕刻能够快速复制,且有着高效的生产能力,但也有丧失一定工艺价值的风险,但对李汶霏而言,选择数字雕刻并非仅仅追求高效率的生产工具,而是在试图将技术作为表达设计理念的媒介,在艺术家的掌控下,以不同的材料、尺寸,或者是金属部分的衔接等细节,更深入地探索玉石工艺和材料。

策划、统筹 / 刘庄
摄影 / 尹煜
撰文 / 马特、刘庄
模特/杨可(龙腾精英)
发型/MARTIN JYU
助理/HANNAH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嘉人

相关新闻

北京厂牌与里约艺术家碰撞出怪奇、冷峻的亚热带声景我们在春推会现场,看到新质与传统的碰撞Le Journal丨探索布艺的无限可能2024龙年礼盒包装还可以这样设计!「Dou来跃龙门」——传统习俗与现代设计的碰撞文化的碰撞 | 8个美不胜收的欧洲边境城市直觉与逻辑的碰撞:黎曼与黎曼猜想的诞生一场破天荒的东西文化碰撞 引发我们对于国粹传承的深刻思考回溯千禧,探索时尚与音乐碰撞的无限可能偶然与想象:即兴音乐的碰撞、流动与疗愈Le Journal|米兰,是灵感更是精神何雷:中美两种全球安全观的碰撞和较量!Le Journal|幻彩珐琅 Sparkling EnamelsLe JOURNAL | 工艺交融 Crafted Blends深度好文|Open AI创始人结婚了,两位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心灵碰撞…侃哥和赖世雄老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白蛇遇上红头巾,在新加坡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全程免费!「真格星球AI+创业营」与十数位大咖导师一道,碰撞AI灵感、寻找落地商机Ap*le都不香了!风靡海外,亚马逊售千元的手表,全触彩屏、蓝牙通话、运动心率……百元抢!BB鸭 | iPhone开放NFC;小米汽车回应碰撞视频;谷歌发布Pixel系列手机;郑刚再次炮轰罗永浩西雅图I-5车道碰撞事故致交通延误约克区线上碰撞报告系统扩大至旺市烈市 几种情况不可使用!【开票】JJ Whitefield & Forced Meditation 中国巡演:德系实验精神碰撞根源自由融合海蓝之谜85折!BRITA滤水壶半价!Le Creuset珐琅锅6折起!萝卜快跑日均订单量赶上出租车,百度回应碰撞事故/苹果市值首次突破3.5万亿美元/小米回应被格力起诉:并未收到任何环境电器相关诉讼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