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普洱茶突破了金融属性?|创商案例
传统行业固然稳定,但在经营时间较长的周期里,一定会遇到增长瓶颈。正如以“金融茶”著称的普洱茶行业,虽然目前增长稳定,但很难有大的突破。
“随着消费的下行,整个行业出现了存量博弈的局面,传统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普洱茶行业的问题了,需要立马转换赛道,打开新格局。”周超说。
前不久,混沌创商院26期校友、双陈普洱运营总监周超做客混沌直播间,为大家讲述了传统行业在新消费环境中的突围之路,并与他的创新教练跃文老师展开对谈。
不破不立,“瓶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固化思维和固化认知”,只有冲破思维僵化的墙,才能带给品牌更多的生机和更广阔的天地。周超和团队在新消费的浪潮中完成了一次行业突围,一个创新产品由此诞生,并在短短三个月达成销售奇迹。这一切,也是同学在混沌创商院能够有所收获的有效例证。
以下内容根据直播整理:
分享嘉宾丨周超 混沌创商院26期校友 东菀市双陈茶叶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打磨教练丨跃文 混沌创商院创新教练 悟马文化联合创始人
中国普洱茶行业正面临存量博弈
我所在的茶叶行业属于传统行业,有着三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品牌也有30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多个发展周期,使得品牌稳定性强、抗风险能力高。但是问题同样存在:我们陷入了一个长周期的增长瓶颈。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一直处在内循环之中,很难打开对市场、对用户的多维认知。正因为如此,2022年9月我去到了混沌创商院学习,希望能打开自己的视野。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两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我拿到了第一手创新方案,让我们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方案被我运用到实际经营中,有了切实的成效。
虽然我们可能身处不同行业,但一定有某种共通性的东西,希望我的经验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品牌——双陈普洱。
目前来看,它是同领域里的第一品牌,在全国有将近300家专卖店,包括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自1995年成立以来,30年间我们建立了六个大仓储中心,有近13万平米的仓储面积,还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全产业链。
在同行业内,我们的差异化体现在产品从源头进入仓储中心,而不是直接到消费者手中。就像酒产业,会进入酒窖中沉化五年以上,再通过全国各大销售渠道走到消费者身边。
因此,仓储中心是我们独特的价值点。
普洱茶在中国茶叶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品类,迄今已存在上千年。起初它被用于降脂解油腻,帮助人们在饭后清肠刮油。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普洱的独特性在于随着年份的增长,其价值会越高,就像酱香型白酒一样。
在过去的20年间,普洱茶逐步从区域走向全国,成为市场上流通性很高的品类。发展至今,它进入到一个新的拐点之上,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过去几年间,普洱茶每年的生产总量不断上升,并预计会持续上涨。当前,它的市场规模达200亿左右,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已经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
正如很多传统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没有增量市场,就会在存量市场激烈竞争,普洱茶正是走入了这样的阶段。
2003年到2023年,是普洱茶狂飙突进的阶段,在六大茶类中,没有一个茶类有如此亮眼的表现。这背后靠什么驱动?答案是金融收藏。金融收藏即为放大资产价值,就像普洱茶行业里有一个名叫“班章”的产区,这个产区生产的普洱其供应价格超过1万元,导致这一现象的动因同样也是金融收藏。
同时,普洱茶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存量过剩。过去20年普洱茶的生产总量为177万吨,但真正被消耗掉的数量不到30%,剩余70%为含有金融属性的收藏。这个存量是十分庞大的,如果云南不再生产普洱,这些存量也够消耗十年以上。
普洱茶行业如何创新突围?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团队需要探寻行业的底层逻辑,摸索产业发展变化的要点。在过去,我们强调普洱茶越陈越有价值,过度放大资产价值,而现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如果我们再去宣扬普洱茶的储藏价值,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从2024年起,我们预判普洱茶行业的发展要从资产价值转为情绪价值,营销点要从“越陈越香”变为“越喝越美”,将单一的消费新茶、存储新茶的市场逻辑转化为喝年份茶, 以此回归品类的底层逻辑。
看到拐点之后,我们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首先从需求端来看,普洱茶行业发展至今,用户面临的问题在于泡茶比较麻烦,传统喝茶的步骤十分不方便,不适合加班工作的年轻一族。另外,传统产品水太深,真假难辨,很容易买错。因此,客户对行业的信任感不够。
如此局面产生的问题,存在于渠道端和链接端的方方面面。对渠道端来说,过去的新茶收藏模式导致囤货太多,周转很慢,新客户又很难吸引,因此只能售卖给老客户,但是老客户毕竟有限,导致店面经营成本很高;对生产厂家来说,产业链过于复杂,生产效率很低,行业又缺乏标准,品牌的影响力就会比较弱。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行业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行业的隐含假设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前面提到,普洱茶行业一直以来强调资产价值,这导致从供应端到链接端出现囤积现象。但是收藏茶真的能带来增值吗?有一个说法为“有价无市”,如果没有消费的增长,囤的货根本无法变现。因此,要打破这个底层逻辑,就需要将资产价值转换为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从囤货模式提升到终端消耗模式。
让更多人接触普洱茶、爱上普洱茶,让普洱茶回归茶叶的本质,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从消费的隐含假设来看,卖茶只针对懂茶的茶客,很难拓展新的消费圈,而我们要做的是打破普洱茶的消费圈层,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将紧压的工艺茶变成更方便、更时髦的饮品。基于这个认知,我们给出了创新方案:更新传统的普洱茶消费模式,将品牌经营的导向转换为年份茶现喝,提升茶叶消耗,降低囤茶的现象,开启普洱茶“现喝消费”的时代。
依托核心仓储技术,我们做出巨大调整,从做新茶改为卖年份茶,让消费者可以立马喝。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让我们受益良多,让我们明白一定要回归渠道,要结合市场情况,对行业传统进行重新思考。如果现在市场需要的是立马享用的体验,那就不要单纯地售卖未来,而是要开拓眼跟前的市场,让传统的单一场景成为多维丰富的场景。
在用户层面,传统的老茶客一般在茶台上泡茶喝,这是最主要的消费场景。但是这种场景有局限性,比较单一,使得茶的消耗速度很慢。并且,老茶客对产品的信任感、品质、收藏价值等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其社交属性、便捷性体验、茶的独特性没有特别需求,同时整个行业在这个维度上也比较缺失,没能培养出老茶客的这些习惯。
对新的消费群体而言,比起茶的味道,更关注茶的便捷度,他们希望喝茶能像喝咖啡一样方便,不仅限于茶台,而可以带去办公室、会议室、车里、野外,甚至是与闺蜜的约会局。也就是说,茶的收藏价值不再作为这批消费者的吸引点,而是它带来的身份价值和社交价值。而这,是我们要去开发的新指标。
2024年,普洱茶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经营思维、产品模式、运营思维,关注新的消费人群、新的市场需求。
将第一曲线做得更实,将第二曲线拓展得更广
基于新的消费人群和市场需求,我们将便携的产品交到消费者手里,通过消费者的反馈不断调整方案。通过经营方向的调整,我们希望此前从不喝普洱茶的人能够体验普洱茶,将普洱茶的品味价值传递给他,让普洱茶进入年轻人的生活。
在吸纳新用户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丢弃传统的业务,而是要进一步夯实第一曲线。对双陈普洱来说,年份普洱茶的业务需要不断拔高,将其做细、做精,带给老茶客更高端的体验。
将第一曲线做的更实,将第二曲线扩展得更广,我们的创新战略大概如此。
在混沌创商院的学习中,我收获了最宝贵的思维模式——最小MVP。这套模式告诉我们,品牌设定的方式和模型要尽量大,但是落脚点却要像针眼一样小而密集。
我们把“最小MVP”理论落实在了产品创新方案上,基于对整个市场的洞察,我们开辟了一条年份茶消费化的赛道,这个产品正是老金标。
改变了传统普洱茶十分复杂的信息,老金标统一了产品标准,包括包装、规格和价格等,让产品最终交付给消费者时,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认识得更直观、清楚。
老金标的产品围绕的底层逻辑是“消耗茶叶”,不主张客户存储和收藏,而是当下的、即时的体验。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制定了严苛的标准,每一款均为五年以上的茶叶,并选用普洱茶最核心产区的用料……层层把关后才能流入市场。
老金标的包装形式十分便捷,像手机一样易携带,可以让消费者在办公、居家、户外、旅行等场地品味饮用。在设定消费场景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两个场景:首先是出差,在出差的过程中饮用;其次是商务洽谈,为此我们设计了易于展示的包装,能够让客户看到产品的精美,而且不需要用力撬动茶叶,直接拿一小块冲泡。
去年九月份,我们正式发售了这款产品,所获得的的反馈相当好。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次创新、一次改革。
在渠道端,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囤货模式,制定了一套快消耗、快周转、快流通的销售模式。在门店投入上,注重轻资产、轻储藏、快运营,使得终端变得更轻盈,形成了一种可复制、可周转的经营模式。
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工具,在此之前行内没有几个品牌这样做。我们效仿红酒柜、雪茄柜开发出了一套普洱收藏工具,提供给习惯收藏和存储茶叶的老茶客们。
正如前面所说,普洱茶的口感与年份息息相关,随着年份的增加,茶汤的颜色会由绿转黄,风味也会越来越浓郁。放入茶柜的茶叶可以让各项指标在良好的范围内,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就能如在仓储中心一样保持温湿度、含氧量等。
所以,我们推出的产品是围绕着普洱茶的一套体系,它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一个系统。我们不仅考虑了产品的新消费群体,还考虑了消费场景、产品配套工具等方面。这一套创新方案,切实有效地帮我们缓解了市场危机,让我们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目前我们的单品消费数量已接近1000万的体量,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消费突破了500万,铺开了100家渠道。
传统行业的历史逻辑
当然,这只是在小阶段内取得的成果,但它让我们明白了创新的价值。
在传统行业呆得太久之后,会陷入思维的怪圈,形成一套固化的思维枷锁。在这时,我们需要借助外力寻求突破,比如混沌的创商院,借助其他优秀平台的信息渠道和理论知识,打破已经僵化的思维模式。在学习之后,把知识用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突破点,才能推动企业走上新的道路。
有句话叫“不破不立”,如果不去打破当前的状态,就不会迎来新的生机。在双陈寻求创新的时候,我们始终没有脱离消费者,第一阶段围绕着产品做创新方案,第二阶段围绕着体验进行拓展,结合数字化的优势把用户和渠道粘连其中,不断迭代产品、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这两个阶段结束后,第三阶段双陈需要从用户的茶、产品的茶走向文化的茶,成为中国茶叶的代表,能够对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可能需要未来五年至十年得摸索和探究。
当下,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思考,作为传统行业,它立足的根基是什么?这之中一定有历史的逻辑,正是这个历史逻辑让它屹立千年,也将会让它继续屹立下去。长期主义对品牌而言是很重要的方面,我建议大家保持对未来的洞察,结合当下的情况,在实践中对品牌进行迭代。分享给大家一首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Q&A
跃文老师:刚刚听你说,老金标有100多家新渠道,并且业绩在不断增长,我比较好奇的是,这100多家新渠道还是传统茶行业的渠道吗?还是说我们的品类有了创新,就可以触达全新的消费者?
周超:传统的产业渠道主要是茶店,经营成本很高。而老金标诞生之后,出现的100家新渠道不是自己主动开发的,而是渠道方自行找来的,其中包括异业和跨界的渠道,比如高端会所、文化馆、酒店等。这些异类的渠道如果经营传统品牌,成本会很高,因为从了解品牌到销售的环节周期非常长,但是又有比较多的客户有这样的需求,因此茶叶售卖无法放弃。
如果他们自营一家店,成本也很高,而正好老金标注重茶叶消耗、周转,销售门槛也非常低,只需要首批购入3万块就能经营我们的品牌,所以这个过程简单又高效,异业店自然很欢迎我们。
跃文老师:听上去确实很简单,逻辑也很顺,那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的普洱茶行业很少有品牌这样去做呢?
周超:因为传统行业的认知壁垒。好比如果你来做这个行业,每年采取一些原料压成饼,再分切成一件件的茶,最后往外售卖,这个赚钱模式并不复杂,也没有太多营销工作,这就是过去20年这个行业的发展模式。大家形成了一套固化的思维。
这样的赚钱方式很直接,也很方便,不需要有太大的成果。
但是现在的生意难做了,大家开始努力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认知禁闭。虽然很多企业也想要创新,但是固有的认知太过坚硬,很难打破。没有看到新的价值网的视野,也没有打破陈规的勇气。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维度比较低的行业,很多老板过去都是茶农,他们更多的是生产逻辑,而不是产品逻辑、营销逻辑。
来混沌创商院之前,我像一个陀螺一样一刻转不停,但是一直处在瓶颈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在混沌创商院学习一段时间后,我的认知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看到了很多问题背后的本质,眼前的视野像是被拨开迷雾一般,从未如此清晰;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带一个方案,然后不断去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却从未想过将其推翻。在您的带领之下,我主动地推翻了自己的方案,发现品牌的瓶颈不是发生在端口,而是用户端,是用户端未被满足的问题。由此,我开始试图创建真正适配品牌的创新方案。
李善友老师提出的“美好作品”,其内核就在于笃定一个核心价值观,但不要只看到表面的数据,因为数据相对于本质是滞后的,所以需要探讨一个长期的价值观。
另外,创商院不仅仅教授一些理论知识,而是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能帮我们印证自己此前的方案是否行得通,如果可以,就再应用到实践中进行调整。
跃文老师:听了你刚才的分享,我发现在刚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遵从行业的规则,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头部的企业会跳出传统的视角对行业进行重新定义。比如茶行业,将以往的资产价值转换为消费价值,由此去挖掘新的消费者和新的销售渠道。
有一本书名叫《茶叶战争》,里面提到中国的茶叶被英国带去印度之后,中国就逐渐失去了茶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包括对茶的定义权和定价权。那么,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我们需要将茶叶再次带入国际,以我们的文化定义它、发扬它。你刚刚说你希望自己能够对此有所贡献,以茶叶为通道进行文化输出,对此我感受颇深。
周超:我觉得当下中国的茶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虽然经济环境式微,但是它具有国内国际双向消费的潜力。一方面茶代表了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茶本身属于健康饮品,加上“乡村振兴”的国策,这三个维度加起来,会使得茶产业在未来十年可能会达到万亿的产业。它会像法国的红酒一样走入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代名词之一。
其实,我并不否定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但它是消费金字塔的顶层,比较小众,而这座塔的底层和中间一定要靠庞大的消费群体为基础,才能越来越庞大。
要在当前的消费市场打下一番天地,一定要将茶叶变成消费品。只有让普洱茶被更多人看见、消费,才能够走向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