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电脑] 都是PCIe4.0和8通道主控,企业级SSD和消费级SSD实力差距如何?

[电脑] 都是PCIe4.0和8通道主控,企业级SSD和消费级SSD实力差距如何?

CHH ID:wuqiong0927

一直都想做这么一个选题,但奈何囊中羞涩,实在没有预算买测试盘,刚好,前阵子把PS5数字版卖了,扩容的2T SSD保留了下来,加上手里的企业级3.84T,都是PCIe 4.0,都是8通道主控,都有完整的DRAM,都基于TLC NAND,你说巧不巧?

 
我承认,拿4T的企业级去比较2T的消费级,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如果拿PM9A3 1.92TB vs 980 PRO 2TB,无疑会合适一些……为了防止得罪人,本文抹去比对双方姓名,点到为止,如果有谁认出来,也请不要说出来……

初识固态硬盘

NAND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发明出来了,我第一次听说固态硬盘,是2008年ThinkPad X300问世的时候,记得当时2.5英寸主流的IDE机械硬盘容量大概是320GB,X300配备的是三星64GB SLC固态硬盘。

后来参加工作,先后购买过美光M4 128GB、OCZ Vertex 3 120GB、建兴128M6M、三星840 PRO 256GB、Intel 730 480GB、闪迪Ultra II 2TB、WD SN750 512GB、三星SM961 512GB等等,这块2TB的M.2是2021年双11入手的,价格比如今一台二手PS5数字版都要贵……

↓ 手里的OCZ Vertex3 120GB,正反共16颗NAND,SandForce 2281主控,至今还能用
 
2.5英寸SATA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传承自2.5英寸机械硬盘,mSATA是为了方便超薄本安装使用衍生的形态,后来随着Intel主推Ultrabook(超极本),为进一步压缩SSD体积,又推出了NGFF产品形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M.2。

 
再后来,NVMe正式落地,拥有小尺寸,使用金手指的M.2由于外形合适,又顺理成章的扛起了NVMe的大旗。

企业级SSD这边也是类似的套路,U.2同样传承自2.5英寸硬盘,通过相同的外壳尺寸、螺丝孔位,在安装时并不需要使用专门的硬盘托架,并且SFF-8639连接器也无需对硬盘背板重新设计,实现了从SATA、SAS的平滑过渡或不同类型硬盘的混合部署。

 
↓ 左为2.5” U.2,右为2.5” SATA
 
AIC是比较传统的PCIe SSD产品形态,从NVMe诞生之前就有了,个人认为这种形态比较适合在台式机上使用,毕竟可以省去转接卡。当然,使用阵列卡、转接线等情况除外。

随着PCIe速度不断翻倍,U.2预计在PCIe 6.0时代将无法满足信号质量要求,因此EDSFF又被推出,如三星PM1743,铠侠CM7,小海豚7940,都提供了EDSFF版本。EDSFF是专门针对企业级NVMe SSD设计的形态,使用金手指代替SFF-8639连接器,借此提供更好的信号质量,让SSD可以工作在PCIe 5.0,甚至PCIe 6.0模式下。同时,EDSFF在尺寸、外形设计方面也考虑了对服务器散热的影响,也更适合密集部署。

 

截然不同的硬件设计

M.2和U.2的尺寸差距,通过下图对比一目了然,其中,M.2搭配了被动散热马甲。

 
消费级M.2 SSD常见尺寸为2280,也就是宽22mm,长80mm,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主板、PS5游戏机中。2TB版本一般采用单面布局,本文测试的这个M.2 SSD配备了8通道主控,2GB的DDR4 DRAM,以及两颗高速NAND颗粒,由于PCB布局比较容易认出型号,就不展示了。

企业级U.2这边,采用15mm厚度外壳,3.84TB实际物理容量4TiB,使用8通道主控,5颗海力士DDR4构成4+1GB ECC冗余校验DRAM,配备多达16颗长江存储X2 NAND,除此之外,SSD还配置了单独的电源管理芯片和Nor Flash,后者用于存放主固件的引导程序。



毫无疑问,如果只从三大件,主控、DRAM、NAND来说,即使是相同的物理容量,企业级阵容无疑也是更加豪华的。而多出来的这些芯片能带来怎样的性能?我们往下看。

性能看似相近,但原理相差甚远

使用TLC或QLC NAND的消费级SSD通常会模拟SLC的工作方式进行写加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LC缓存”,对于CrystalDiskMark这类写入量较少的测试工具,反映出的往往都是缓存加速下的峰值写性能。如大家在电商页面常见到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IOPS的4K随机写,就是这么来的。

我手里的这块消费级2T M.2 PCIe 4.0 SSD是比较早期的型号,数据没有那么亮眼,实测CDM结果如下:



企业级SSD虽然也有缓存一说,但不管是TLC还是QLC,都不会使用模拟SLC的方式进行用户数据的写加速,数据通过PCIe抵达主控,经处理,如添加校验信息、加密、扰码等发送至IO缓冲区,再直接写入NAND当中,即数据直接落盘。企业级SSD通常会配置更多的NAND和闪存通道,就是为了增加闪存的并发操作保障性能,因此也不存在缓外掉速的情况。



单就CDM测试结果来说,这两块SSD的读性能、最大写性能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写入原理不同,二者的写性能并不适合拿来直接对比。写入量小无所谓,但如果写入量巨大,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缓外”性能

我的测试思路:
1、先通过nvme命令格式化SSD
2、由于我也是第一次用FIO跑消费级SSD,先用QD512的压力进行4K随机写1个小时,观察性能变化情况和写入量
3、根据第2步的测试结果,调整后面的测试

小插曲:不知道算不算出师不利……这块消费级SSD竟然格式化失败了……
 
好在不影响测试,继续……

4K随机稳态预处理(掉速测试)

使用FIO,QD512对消费级SSD进行1个小时的4K随机写入,每两秒记录一次IOPS数据并生成下面的性能图表。


  • 最开始,SSD有超过520K IOPS的4K随机写性能,也是这款SSD的峰值性能;

  • 很快,SSD的4K随机写性能被限制在400K IOPS以内,并在55K IOPS至400K IOPS之间波动,推测可能是由于该SSD并非全盘模拟,导致大量4K随机写访问了SLC缓存之外的地址,造成性能抖动与下降;

  • 大约1100秒开始,SSD的SLC缓存即将写满,此后维持峰值性能的时间较少,大部分硬件资源用在SLC缓存释放;

  • 大约1800秒开始,SSD开始全力释放SLC缓存,保证后面的数据可以被顺利写入;

  • 大约3000秒开始,SLC缓存彻底失效,SSD进入TLC直写阶段,IOPS从大约150K开始缓慢下降,并在125K IOPS上下维持了一段时间。


讲真,125K IOPS的4K随机直写性能,对于只有两颗NAND,且并不具备大OP的M.2消费级SSD来说,属实不慢了,甚至超过了个别号称企业级SSD的产品。大家在日常使用的时候,也几乎不会用到这个性能区间,所以对于“缓外速度”并不需要特别担心。

当然,如果继续延长4K随机写的时间,会引发TLC直写区域的GC介入,结果会是如下情况,IOPS最终只有大约55K,即最终稳定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企业级这边:

同样使用FIO,QD512对企业级SSD进行12000秒的4K随机写入,每1秒记录一次IOPS数据并生成下面的性能图表。

 
怎么样,是不是看起来很像消费级SSD SLC缓存彻底失效后的曲线?但注意,这两个纵坐标的刻度可完全不一样,即使是最低点,企业级SSD也要高出消费级SSD平均线不少。

  • 企业级SSD在格式化完毕的初始状态,由于没有任何有效的用户数据,因此不需要执行GC,此时SSD的4K随机写性能很高,最高达到了785K IOPS;

  • 大约1500秒时,SSD已经以700K IOPS的速度4K随机写全盘1遍,此时SSD处于深度脏盘状态,第二遍写入开始时,GC介入,4K随机写性能开始逐渐下滑;

  • 在6000秒后,SSD的4K随机写性能开始趋于稳定;

  • 在大约11000秒之后,SSD的4K随机写性能彻底稳定,为200K IOPS到210K IOPS之间。



这块企业级SSD的官方4K随机写性能为190K IOPS,实测比官方数值略高一些。随着SSD逐渐趋于稳态,性能下降平稳,并没有性能“毛刺”产生。同时,最低也有200K IOPS的随机写性能达到同类产品中的较高水平(8通道1DWPD PCIe 4.0企业级SSD),也远远超过了消费级产品。

4K随机读,小压力消费级领先,大压力企业级领先

由于读操作不会受到SLC缓存影响,因此这款消费级SSD在4K随机读环节表现出了比较优秀的性能,最高达到776K IOPS,甚至超过了其Spec标称值。企业级这边,随着IO压力的增加,4K随机读IOPS也在逐渐增加,直至突破1100K IOPS大关。
QD1到QD64,消费级SSD性能领先;
QD64到QD256,企业级SSD性能领先,且延迟明显更低。
一个不负责任的推测:消费级SSD往往不需要面临复杂的读请求,任务单一,所以可以将尽可能多的硬件资源用于完成某一个任务的读请求,也就导致小队列深度下的高性能。而企业级则相对保守,并不会在小压力时过多投入精力。

 
顺序写,消费级和企业级SSD仍有明显差距

顺序性能测试环节,由于这块消费级SSD并不能通过标准的nvme命令进行格式化,使用全0填充又非常慢,索性进入Windows系统进行SSD的分区与格式化,上电静置一段时间,让SSD有足够的时间清理垃圾。

切换至Linux,使用Fio进行128K QD512顺序写全盘2遍,结果如下:

 

  • 由于这块消费级SSD并非全盘模拟SLC,因此在短暂的维持了27秒全性能之后,SSD进入TLC直写阶段,速度约为1600MB/s;

  • 在第一遍全盘写入的末期,SSD开始释放一直被占用的SLC缓存,此时会出现明显的性能波动,最低写入速度只有230MB/s,但大部分时间仍然能够以1600MB/s的速度直接写入;

  • 第二遍全盘写开始,全部为TLC直写,此时性能再也没有波动发生,稳定在1600MB/s上下区间。


企业级这边,全盘两遍顺序写入,性能始终稳若老狗,维持在5000MB/s的水平。

 
最近,由于速度更快的200+层TLC NAND在消费级SSD上面被使用,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个别消费级SSD的TLC直写速度达到4GB/s左右。考虑到SLC缓存还会引发4倍的写放大,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个人感觉可以放弃SLC缓存这种写入模式了。

顺序读,和随机读差不多,都很优秀,直接上图不解释

 
跑分差异大,但实际个人应用没有差别

在测试SSD性能时,很多人会选择PCMARK、3DMARK Storage Benchmark,进行实际应用模拟的性能测试,企图说明不同SSD在相同应用下的性能差异。

然而实际结果是,跑分有高低,但在真实应用中,又几乎用不出来差别。原因也很简单,一款游戏或一款应用的启动,不光有硬盘的读取,也有CPU对于读取出来的数据的解压缩,有GPU根据这些解压缩好的数据进行渲染等等,整个读取环节占比较小,并导致最终体验差异微乎其微。

以3DMARK Storage Benchmark中的BF5读取为例,消费级SSD为1073MB/s读速,企业级SSD为584MB/s读速,但实际游戏加载时间最多不超过1秒。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头铁的SSD厂商,在测试实际游戏加载时间时,非要拉上P5800X一决高下了。

 
 
当然了,企业级和消费级SSD在性能之外,还会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数据准确性、SSD可靠性方面的,我本人没有能力进行这些方面的测试,所以只能简单介绍一下:

数据可靠性方面:
消费级SSD:UBER<1E-15
企业级SSD:UBER<1E-16

UBER是不可修复比特错误率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0E”错误,指的是SSD在调用了一系列纠错机制后,仍然无法准确恢复出来的数据错误。

NAND本身具有一定的原始比特错误率,即,存进去的数据会因为制造工艺、NAND自身原理等因素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错误,需要通过BCH、LDPC等纠错算法加以恢复。如果恢复失败,则需要借助如Die、Plane间的Raid5或其它手段加以恢复。需要注意,此前Die、Plane间的Raid5是高端消费级SSD才会配置的技术,现如今的消费级SSD是否依然具有这个技术,不得而知(特别是那些足容的SSD)。

SSD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根据JEDEC行业规范,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数字,但能找到一些描述:
 

  • 消费级SSD:40℃环境下,满足每天8小时使用,FFR≤3%

  • 企业级SSD:55℃环境下,满足24小时不间断运行,FFR≤3%


虽然都是FFR(功能性失效)≤3%,但对于运行环境温度的要求,以及每天需要工作的强度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级SSD的MTBF描述,会加上55℃的说明,MTBF常见为200万小时;
消费级SSD目前大多不会说明MTBF数字,更不会给出测试环境温度。
MTBF需要大样本的长时间测试,通常主控厂商、NAND原厂会更具这个实力进行规模测试,一些使用“交钥匙”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版”方案厂商,是否会进行这个测试,就不得而知了,更有甚者使用交钥匙方案搭配黑片、白片NAND,其可靠性还是画个问号吧。

寿命方面:
这里也是消费级SSD和企业级SSD差异比较大的地方,以常见的消费级SSD写寿命为例,为每TB大约600TBW,换算过来是 0.33 DWPD,企业级SSD通常是1 DWPD或3 DWPD,也就是消费级的3倍和9倍。

最后是一些功能层面的差异,如企业级SSD通常会有持续的固件更新,会有一些诊断方面的功能,也能根据多用户的同时使用,做一些优化,如多个命名空间,命名空间之间的性能隔离等等,这些通常是消费级SSD所不具备的。至于数据加密、安全擦除,一般好一些的消费级SSD也都会有,大家不用担心。

零零散散写了这么多,就先这样吧。

至于选择,首先还是看价格,当然,我并不推荐盲目的求廉,特别是那些使用公版方案搭配白片、黑片的杂牌产品。老品牌,特别是原厂品牌,无疑用起来会更放心。

在明显价格优势下,消费级SSD通常已经足够解决我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并且M.2的外形设计也可以极大节省PC的内部空间,并避免布线等,整洁党的福音。

如果你对企业级SSD更感兴趣,特别是视频剪辑等可能一次性拷贝大量数据的工作者,选择企业级SSD也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个人比较推荐8通道主控的产品,毕竟,功耗低,对散热要求低,即使不搭配专门的散热风扇,只要机箱风道通畅,也能满足散热要求,U.2需要搭配转接卡,PCIe插槽足够的话,选择AIC也是非常不错的。

至于性能更强的16通道主控企业级SSD,还是建议搭配额外的散热风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Chiphell

相关新闻

[电脑] 盘一下企业级网红SSD,小海豚 PBlaze6 6530 评测分享软件工程走向“现代化工厂”?谈谈大数据平台软件的企业级部署和运维如何从一个普通影迷,晋级到跟梁朝伟和古天乐合作?中国力量和奢侈品巨头推动,这家顶级超跑品牌如何成功“复兴”?拥有20万企业主体,浙江这个县级市如何服务企业家?30岁后,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这才是高质量的夏令营!体育竞技、创意手工、科技探索+顶级设施和后勤保障!就问还有谁?正7级地震和负7级​地震有多大区别?爱国和卖国,都是需要实力的,我没有,你有吗?企业和个人做视频号分别该如何定位?复盘消费、医药和新能源,后市可能如何演绎?最近100年,世界那些顶级企业是如何陷入低谷并重回巅峰的?脱胎于国家级课题,这家企业如何实现3D医疗超高速智能打印?宾大推出人工智能专业!8所顶级学府实力对决,谁是真正的AI王者?Writer:企业级全栈式文字生成平台,如何对抗ChatGPT冲击?创立18载,这家企业如何在进口垄断的医用植入级PEEK材料市场杀出重围?著名歌手、顶级运动员?不同时期的同一栋居所...墨尔本备受名流追捧的复古建筑和区域“宗老和老钟”所代表的企业家困境,该如何解决?7月1日起出入境中国将检查手机和电脑?真相来了诺如病毒正在加拿大蔓延 有哪些症状?如何和流感区分?「艺术治疗」在心理学界的定位和发展如何?|正在答疑中榜上态势 | 拥有两座世界一线城市的广东,法律评级表现如何?S级不香了!2024古装女频如何越级杀?期末考试周诚信问题多发,应该如何避免和处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