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甜甜的图画书,祝你新年“柿柿如意”
如果说有什么味道叫人一尝就感到幸福,那肯定是甜了。
今天来读一本甜甜的书——《柿柿如意》,里面有好多甜甜的柿子,还有更甜的柿饼、小动物和人,相信你会带着甜甜的笑读完它。
故事要从深山里的一座小寺院讲起。它名为“柿子庵”,地方虽小,景色却好,尤其是院中的柿子树,秋风一起,满枝的柿子染上黄澄澄的颜色,小灯笼一样亮起来,好看得不得了。
宋代一位禅师讲:“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柿子庵的好时节格外悠长,君不见柿子树上沉甸甸的都是好柿,没有一颗闲柿。不信?我们翻开书瞧瞧去!
12开大开本绘本,硬壳精装,内页采用140g纯质纸,用25幅全手绘中国工笔画,诠释一个唯美而富有烟火气的中国故事。
文字作者蟠桃叔有颗拳拳爱女心,文字温暖醇厚,这个故事就是从他给女儿讲的睡前故事《柿子庵》那儿改编过来的。原著获《少年文艺》2022年度佳作奖。
图画作者费婧苗是位出色的工笔画画家。带孩子亲手做柿饼的经历,让她笔下的事物格外生动细腻。
美文、美图还有美好的寓意,融于一本,给小读者们带来了一趟美的旅程,推荐3-6岁儿童阅读。
《柿柿如意》带有一股浓厚的民间故事味道。开篇一句“柿子庵是藏在深山中的一座小寺院,里面住着一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是不是立刻把你带回熟悉的老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于是记忆的大门轰然打开,带着被无限循环支配过的微妙心情,当我们看到接下来的焦点是小和尚时,难免暗暗松了一口气。
圆头圆脑圆肚皮的小和尚在干嘛?
他在数柿子,而且每天都要数,精确到个位数。只是,数来数去,柿子却一天比一天少。就算这样,每次数完后,小和尚都还要兴高采烈地加上句“真多呀!”老和尚也很配合,“嗯,确实很多。”
师徒俩心照不宣,原来少了的柿子自有去处。拖家带口、长着小花脸的果子狸,叽叽喳喳来过冬的喜鹊,顶着竹叶、蹑手蹑脚的山猴子……它们纷纷用实际行动,对柿子庵的柿子给出了高度评价。
可不要觉得小动物们什么都不懂。冬去春来,柿饼熟了,老和尚让小和尚给山下的村民们送过去。小小的身板,沉甸甸的背篓,好在有小喜鹊跟着,它们不仅帮忙抬,还在一旁加油鼓劲,于是漫长的山路格外有趣。
回程途中,小猴子们出场了。月光下,猴子们一个勾连一个,去捞水中的月亮。幼时课本上的“猴子捞月”,在这里被解读出了新意。
你看,那只捞散月亮的小猴子还舔了舔手,是在尝水的味道吗?凫水而来的另一只,手里举着一只葫芦。转眼这只葫芦就被送给了小和尚。葫芦里装的是什么呢?听说深山里的猴子善酿酒,会不会是用来当谢礼的猴儿酒?
……
深山古刹,一老一少,鸟兽拜访,万物有灵,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缓缓展开,貌似平静的故事中蕴涵禅意,让人忍不住流连忘返、再三品味。
作为一种传统绘画技艺,工笔画精细、巧密。它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关注细节,注重写实。而这些在《柿柿如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柿子刚黄的时候,窗户上贴的窗花已大半剥落;开了春,小和尚去山下送完柿饼回来,崭新的窗花带着复杂的纹样,表达出各种的美好祝福。
大雪封山后,庵里静悄悄的,小和尚趴在几案上睡得直流口水,手里卧着笔,脸上脏兮兮,脸颊沾染了几滴墨水——不会是在练字吧?墙上钉着的几幅字证明了这个猜想。等到开春,庵堂门口那副春联出现时,大家立刻明白了前因后果——瞧瞧这独特的“柿”字,分明是孩子的手笔。
还记得做柿饼要削皮吗?其实柿子皮也甜甜的,拍打着翅膀的大白鹅追着吃。怪不得柿子庵里有鹅,看来又是一只被柿子征服的小动物。
那柿子是怎么一点点变成柿饼的呢?最后一幅画上,一根长长的竹竿挂着满满当当十九列串好的柿子。每一列的风干状态都不太一样,从刚刚有点发皱,到变软,再到上霜,削好皮的柿子体积越来越小,颜色越来越深,好像人们肉眼就能观察到时光流转似的,十分有趣。
这种充满童趣、带着幻想色彩的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引来无穷联想。比如来偷柿子的猴子,一个个脑门上别着竹叶,这莫非是猴子版的“掩耳盗铃”?再比如那只胆大包天、上菩萨供桌的小老鼠,是否曾经“偷吃灯油下不来”?……
浓郁的乡土风情也是其一大特色:门口挂的串串苞谷、花坛里零星亮黄却茁壮的油菜花、靠石块泥土垒出的院墙……画家用工笔细描,淡彩轻点,将鲜活的生命力注入其中,让纯净动人的中式美学氤氲在整幅画卷!
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友好、善意、分享……
这是一个甜甜的故事,没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借主人公们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们用有爱的心,去读天地,沟通万物。
分享幸福和喜悦,彼此在意,自然“柿柿如意”。
文字:淼淼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