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聊天时更主动的一方,是爱得更多的那一方吗?”

“聊天时更主动的一方,是爱得更多的那一方吗?”

最近,我们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一篇帖子,发帖人@我家的长颈鹿没脖子 把自己和男朋友相处两年以来的聊天记录做了数据分析,希望通过43万+条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分析,探讨二人恋爱的发展规律,为今后的恋爱关系优化与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线上交流变得日常化的今天,线上交流是如何影响人与人的情感的?它是否代替了一部分线下见面的需要呢?

我们就此话题向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博士,两性关系学者任珏进行了采访,想通过10个问题,理性地讨论感情,以下来自她的分享。

图片来自小红书用户@我家的长颈鹿没脖子


Q1.
“伴侣多久回复微信消息,

 你能不焦虑?”

感情需求不同,对聊天消息回复的时间焦虑不同。感情状态不同,对信息回复的节奏的期待也有不同。

不同的人对回复消息时长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热恋中的情侣,每一句话,对方都能秒回,哪怕只是聊一些闲话、“废话”也很甜蜜,及时回复代表的是“我很爱你”。

对于老夫老妻来说,默契的一个“嗯”,“好的”,都能给对方一整天的安心,“不啰嗦”,“不废话”体现的是信任和默契。

对于单相思的人来说,一个礼拜等来一个“知道了”,都是甘之如饴,而对方可能是个“海王”,同时在给多个对象发了n个“知道了”。

在来找我做情感咨询的个案中,男女都问过类似的问题,整体上来看,女孩子问的更多一些。

女生给男生发消息,男方可能一整天都不回,女孩很困惑。可能是男方忙于工作、可能是没及时看到消息,也可能是男方故意不回,又或者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回复,有很多种可能。我会和这个女孩确认,她期待伴侣回消息的时间具体是多少,是3秒或者5秒,还是5分钟?这就是她的感情需求,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正反馈,焦虑就产生了。女孩自己也不确定,更没和伴侣提过。

感情需求的不明确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带来了伴侣的“消息焦虑”。

Q2.
“线上聊天的频率

 可以反映亲密关系的远近吗?”

线下交流时彼此能看到对方,而且是在同一时空,线上的文字交流中是看不到对方的,不知道对方发消息前后在干什么,人在线上交流时,往往在自己一方的空间中,还要兼顾线下的互动,比如说和同事开会等。

线上沟通,如果双方是对回消息的频率有共识,就算是一方回复的比较慢,是在线下有更紧急的事情的情况下,他还在回复,说明这个关系是近的。但是如果一方在掏心掏肺地说话,然而另一方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复,那说明这个关系是远的。

如果伴侣,不论男女,知道对方有“消息焦虑”还不照顾对方的这个感情需求,在不能及时回复的时候给一些适当的解释,一味的让对方干等,那这个关系就需要再评估了。

我们很难仅从线上回消息的节奏来判断关系的远近。难就难在,隔空聊天,很难确切的证明对方到底是真的忙,还是真的心不在焉。

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照顾到对方的感情需求。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很重要。


Q3.
“在亲密关系中,

 线上聊天算是陪伴吗?”

陪伴代表了一种支持,为对方提供安全感,也是情感的呈现。

人们往往会觉得对方在自己身上花多少时间、离自己有多近,就代表有多爱,但陪伴的质量也很重要。

有些陪伴虽然时间不多,但对方的一句话就能让你一个星期都充满能量。在线上聊天中,对方虽然不在身边,但如果能随时随地都在对话框里找到对方,有一种”他一直都在“的感觉,给你充分的安全感。这些都算一种很好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能像缺氧的人吸到氧一样的治愈。当你经历至暗时刻、痛苦难过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个人能及时给你正反馈,她/他的话能让你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像“吸氧”一样,让你处在愉悦和安全的环境下,感受良好。

线上聊天是陪伴的一种形式。即使没有人的陪伴,有宠物的互动也是可以带来类似的感受,比如说抚摸猫猫狗狗,都会让人分泌稳定情绪、巩固关系的催产素。


Q4.
“在亲密关系中,

 视频可以代替见面吗?”

线上交流是线下的一种补充,线上视频无法完全代替线下的见面。

许多异地恋都无疾而终,是因为维系这种”异时空关系“,需要双方有很强的信念感,对彼此有充分的信任,给足安全感。比如当对方没在自己预期时间内回复消息时,不去做负面的猜测。然而,不同时间和地点下的两个人,产生的想象空间很多,无法见面,就很难确认对方说的是真是假。

重点不是在于要靠线上交流或者线下见面来维系感情,而是双方对彼此的信任有多深。


Q5.
“会有情侣,

 因为线上交流不愉快而分手吗?”

很多关系的破裂,往往来自于“祸从口出”,对方一句话让自己的信任和期待断崖式崩塌。

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线上聊天,而是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有多足够。也要看这段关系的破裂的沉淀成本有多大。

我接触过的咨询来访者中就有这样的,他们往往单方面根据对方回复消息的频率和节奏来预判对方对自己的爱有多少,这实际上是一种“考核机制”,用来判断和这个人是继续发展,还是马上分手、及时止损。

不及时回复微信消息,带来“消息焦虑”一方的不愉快,也会导致分手。很多人在这种“盲审”考核当中,被自己的心上人给淘汰了,还蒙在鼓里。

这种“盲审”,大概率发生在恋爱初期,还在权衡,发现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感情需求,就判断为两人不合适,一言不合就分手。一旦结了婚、有了孩子,两人分手带来关系沉淀成本的损失就大了,分手变得很难抉择,双方可能在维系关系的前提下会转入一种隐形攻击,以沉默或者抱怨的方式,这样就会带来很多的原生家庭问题。


Q6.
“聊天时更主动的那一方,

 是爱得更多的那一方吗?”

这也是很多人的恋爱“盲审”中的判断标准之一。

我们不能单靠聊天的主动性来确定爱的程度。我们每个人在感情上都有自己的内心剧本,但外部表现和内心剧本往往不同步。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少有情感表达的教育。一旦我们把看到的表象当做对方实际的状态,就会对对方产生一些误判。

这种仅靠聊天热络与否的单一标准的“盲审”,容易让坏人趁虚而入。比如说那些很擅长PUA别人的人,一开始会表现得很上心每天发来问候的消息,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突然冷落,而被”追求“的一方这才刚刚开始上头,成为离不开的那一个。这时候PUA的精神控制就得逞了。

我们在线上交流时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依恋模式有关。在心理学中,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年人的依恋模式主要有3种:回避型、焦虑型和安全型。

焦虑型和回避型比较容易走到一起,但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焦虑的一方往往缺少安全感,倾向于分享的更多,通过挑起对方的回应,来测试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双方的关系。回避型的自我主导,从表面上看让焦虑型觉得有安全感,可以依靠和托付,因此容易吸引焦虑型。但回避型的人需要足够充分的空间和距离,当焦虑型凑过来的时候,又会想要逃离。

重点不是看对方聊天是不是主动,关键要看,你们的依恋类型是不是契合。一般来说,焦虑型找一个比自己更焦虑的焦虑型,容易建立比较稳定的亲密关系。


Q7.
“在微信对话框里吵架,

 和面对面吵架哪个伤害力更大?”

很难简单判断线上还是线下吵架的伤害力更大,以我的经验看这个还是要看个人和具体的情境。

有的情侣,女生在线下不敢直接发脾气,回到聊天对话框里会爆发出来,放很毒的话。男生线下很凶,对话框里却一个字都不会,这样男女的线上互相伤害就出现了。

有的人会觉得对方不回复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但是内心底层可能还是需要对方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没有恰当的情感宣泄能力的训练,很难直接说自己想要什么,而是用负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得不到之后的愤怒,不满和委屈。

这样情况男女都会有,就像很多中国家庭中沉默的爸爸和焦虑的妈妈那样。


Q8.
“线上聊天时产生的心动,

  是真实的吗?”

和看不见的人聊天,也会产生心动的感觉。

这要聊回上文提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剧本,自己是这个剧本的主人公,会按自己的标准来制定诸如“如果这个男生/女生跟我聊天多,说明我们很契合”的盲审标准。如果双方不沟通自己的“盲审”标准,两个人就会产生了认知偏差。

这种”盲审“标准的底层逻辑,是内心剧本的一种”剧情方程式“。

比如:“If一个人喜欢找我聊天,then对方就是喜欢我”,或者“If一个人喜欢找我聊天,then对方只是闲得无聊空闲时间比较多”,或者”If我的伴侣给我发很多消息,then对方很爱我“,或者”If我的伴侣给我发很多消息,then对方控制欲很强“。

如果对方表面上完全符合自己内心剧本的这些方程式的预设情境,心动就容易发生,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单相思。

对于同样的情况,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的方程式。所以发很多消息的行为到底是控制还是爱,是由发消息的一方决定的。线上聊天时产生的心动或者粉红泡泡,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情感,也是由每个人内心的方程式决定的。

双方对得上的方程式越多,关系就越容易稳固和持久。


Q9.
“线上的Ta和线下的Ta,

 是同一个人吗?”

谈恋爱要谈的是什么?就是要两个人拿着自己的内心剧本对本子,看两个本子里有多少剧情方程式是对得上的。

恋人之间除了线上聊天外,线下见面的好处之一是有机会一起“对剧本”。

男女双方的互动,在不同场合、不同渠道、或线上线下、早中晚都是有不同的方程式的。 这些方程式不仅包括语言,也包括处事方式、价值观。

大家可以面对面地讨论很多重要的话题,也能通过语言之外的方式发现或者观察对方的剧本。

两个人的关系能不能和谐,是要看他们多条轨道上的方程式是否都能达成一致,或者都能被理解接收。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伴侣在结婚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那是因为有一些隐藏剧本婚前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尤其是那些婚后撒手不管家庭的老公,很多女生因此想离婚,说如果自己婚前知道他是这样,绝对不会嫁给这个人。

因为这些剧本很多是“盲审”的标准,每个人心目中的剧本并都不够完全说出来的。在结婚之前,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尽力和对方对齐彼此的剧本。剧本不止包括所谓世俗的要求:有车、房、彩礼等等。

更重要的是:对方能不能分担你的焦虑和烦恼?如果以后有了小孩,对方是不是能充分地参与家庭教育?等。

大部分人在婚前谈恋爱,并没有去对心里的剧本,这份剧本包括对爱的维度、对性的观念、对彼此的方程式。我们都是自己的男女主角,要一起把这个戏先排练一遍,才能最大化地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适合你。

伴侣之间,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沟通,也是在完成对剧本的一部分。甚至大家一起八卦一个新闻事件,背后是价值观的交流,也是真正的有效沟通剧本的一部分。


Q10.
“控制线上聊天的次数,

 也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感情成熟稳定期的couple或者夫妻之间。

有情侣会给彼此设立“一天只主动给对方发3次消息”的小规定,这样可以把每次聊天的质量最大化,也会更加珍惜每次的交流。

这其实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这样在协商后约定聊天频次,既节约了时间成本,也是克制焦虑、增进信任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一种“对剧本”,两个人都觉得ok、能对上就行。

线上交流很方便,但也容易因为双方时空不同频产生误解。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因为线上聊天产生了不舒服的地方,可以直接说出来,就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一样。很多事情是需要双方确认的,不能只是自己唱独角戏。

在找我进行情感咨询的个案中,女生要占到7成,她们经历的情感困惑不局限于线上沟通。在大文化背景下,因为在家庭养育方式和社会期待中,女性从小经历的负面感受会比较多,在两性关系中,容易处在一种被动且焦虑的处境当中。男性则更多的被教育为主动追求的一方。男女都不太能明确的知道自己在感情中想要什么,或者随主流,把社会上的标准作为自己想要的。

这就给两性关系带来了很多沟通盲区,也给“对上剧本”带来更多障碍,两性之间的鸿沟由此加大。

☎️

那么,人类的情感真的可以用数据分析清楚吗?

人之所以能感受到爱,是人的生物本能,是由大脑机能和身体机能决定的。聊天记录的文本分析,像一面镜子,验证自己感觉是主观想象,还是真实,看看对方和自己对上的剧本有多少,最终其实是能了解自己更多一些。

我国目前有2.39亿单身人群,爱上一个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参考资料:青山资本2023年度研究报告丨婚姻,可有可无的选择?https://mp.weixin.qq.com/s/0y91wqBwZUMGpaygcWX9qQ

配图来自电影《怦然心动》


口述:任珏 采访/编辑:yidan 佘佘  监制:Alga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WeLens

相关新闻

作家李娟:现在的阿勒泰,是“最后一方净土”吗?大家来找茬!这“人山人海”是P的吗?IBDP重修3门SL课程,申英本美本会被“区别对待”吗?是的!还有人不知道,其实内衣是可以“隐形”的吗?离婚后“彩礼”要不要还?最高法明确!“彩礼”的英文是“gift”吗?夏天,是高血压的“安全期”吗?SSM 能取代 Transformer 搞出更「牛」的大模型吗?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匈牙利人,是中国人在欧洲的“亲戚”吗?创业,是逃脱“班味”的选项吗?| 来点财经范儿数学天才姜萍进中专,是“普职分流”的锅吗?视力表为什么要用“E”这个字母?难道因为“E”是Eyes的首字母吗?性格内向,是我职场的隐形“天花板”吗?电气时代,保时捷还是“一生的梦想”吗?你知道过好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是什么吗?麻醉知情同意书是医生的“免责书”吗?它究竟保护了谁?做个情绪上的「巨婴」,你会感到更快乐吗?中美关系是“震荡下行的熊市”吗?布林肯访华说明了什么?“风情万种”的五渔村,你想去吗?最佳“进村”的旅游方式是?给AI当“奶妈”,是天涯们的生路吗?大年初一值班,是单身女青年的“救命符”吗?【纯干货】愛中医群课堂笔记第794期-- “右肋痛是肝的问题吗?”【湾区线下 | 读书会报名】《每周工作4小时》书名是认真的吗?「 云集 | 职挂云帆 」关于热搜「原来吃辣是有好处的」是真的吗?研究表明:吃辣竟可以增强免疫力、抑制幽门螺杆菌,甚至可以长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