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盐都,恐龙之乡,这座抗战时期捐款最多的川南小城,正在被年轻人遗忘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有书小小草 · 主播 | 晏娇
常言道:“盐为百味之祖。”
在四川,隐藏着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
它曾富甲一方,誉满天下,今仍保留着全国唯一的盐业博物馆。
它,就是自贡。
“自、贡”二字,就是取自“自流井”和“贡井”,这两个盐井名字的合称。
无论是散发出独特“盐味”的千年盐都;
还是藏着亿万年秘密的恐龙博物馆;
又或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的自贡灯会,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盐的不解之缘。
它是千年盐都,散发出独特的“盐味”
关于自贡盐业的兴起,民间流传着一段传说。
很多年前,一个叫梅泽的土著人到山上去打猎,发现一头梅花鹿正在舔舐一口泉眼。
梅泽走近,小鹿也不走。
好奇之下,梅泽掬起一捧泉水尝了尝,居然咸甜可口。
他顿觉这水很珍贵,于是凿井引卤,烧盐谋利。
因发现盐泉,梅泽被当地人立庙纪念,朝廷后来也追封他为“通利侯”、“金川王”。
历史上,关于自贡盐的开采,要追溯到秦汉时期。
《华阳国志》记载:
“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这是中国有关开凿盐井的最早记载。
李冰开创了井盐生产方式,此后,凿井制盐的地区越来越多。
东汉章帝时,在今富顺县城开凿了第一口盐井。
因该井产盐多、获利大,被人们誉为“富世盐井”。
东汉末年,一口名叫“大公井”的盐井又被成功开凿,并连续产盐500年,成为一口名井。
因其产出的盐细腻纯香,后专供朝廷使用,且“公”和“贡”读音相似,所以,又称之为“贡井”,成为如今自贡市的“贡”字来源。
此后,自贡盐业蓬勃发展。
到唐朝,自贡盐业为国力强盛起了关键作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记载: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至十九世纪中叶,自贡工人已达10万之众,盐税收入占全川盐税80%;
明清时期,盐商的崛起,不仅将自贡盐业推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而且催生了独特的“盐商文化”。
其中,“井盐契约”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上过央视《国宝档案》栏目,并正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自贡,成为当时四川最富裕的城市,名副其实的“千年盐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贡这片富饶的土地,不仅孕育出独特的盐商文化,也滋养了一个个英雄儿女。
若要问英雄身上散发着何种气息,自贡人的回答一定是“盐味”。
为了抗战,仅20万人口的小城,3万人主动披甲上阵,全城人民积极捐款捐物。
“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我捐款1000万”,著名盐商余述怀慷慨陈词。
盐工们甚至集资购买了两架飞机,命名为“盐工号”和“盐船号”。
据不完全统计:这座小城共捐款1.2亿元,居全国之首。
另外,这座城市每年还拿出2700万盐税来支持抗战。
历史会落幕,但英雄的精神不会消逝。
这种精神,宛如盐的醇厚,汇集了历史的沉淀与对未来的期望;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得这座古盐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盐味”,纯粹坚韧,悠远绵长。
它是恐龙之乡,藏着亿万年前的秘密
民间有句俗语:“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
时间回到1979年那个黄昏,一个叫大山铺的小镇一改往日宁静,人们疯狂奔向一个施工现场。
眼前景象,令人惊叹。
一旁观者这样形容:
“一块块黄褐色、灰白色的碎块,就像秋收时地里挖出的红苕,东一堆,西一堆,南一片,北一片,横七竖八,满眼皆是。”
得到消息的古脊所专家董枝明迅速赶到现场,开展抢救性挖掘工作。
据《自贡市地方志》记载:早在1972年,两名地质工作者就在大山铺郊外散步时,意外发现恐龙化石。
随即,各路人士纷至沓来,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龙骨争夺战”。
这种化石被随意开挖、抢夺,甚至毁坏的不利局面,一直持续到1982年5月20日才得以改变。
看着眼前发掘暴露出的,若隐若现、成层成堆的化石遗址,令无数人痛心不已。
随即,当地做出了“就地建馆、就地研究、就地陈列”的指示,从此,这片土地有了一张“护身符”。
一个亚洲最大的专业恐龙博物馆,应运而生。
美国《国家地理》赞誉它“是世界最好的恐龙博物馆”,而众多专家学者也一致认为,它堪称“一座凝固的侏罗纪公园”。
博物馆主馆造型,远望如巨型“岩窟”,俯视似一具侧卧的恐龙。
在“龙宫”内,两侧人行道旁高大的桫椤、银杏和松柏挺立,二十余具大型复原骨架在灯光衬托下,让人一眼穿越亿万年。
在“遗址大坑”里,散布着各类古脊椎动物化石。
它们或首尾相连,或重叠交错,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站在观景栈道中,脚下和四周的恐龙遗骸,触手可及。
馆内珍藏着近300个恐龙,以及十万件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恐龙,成了自贡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
这些珍贵馆藏,弥补了侏罗纪中早期恐龙化石稀少的不足,为全球恐龙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材料。
而这一伟大成就的形成,离不开自贡的盐。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1年第4期中,提出推测:
“中生代恐龙,是否因盐而聚?”
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认为:盐的存在,是大山铺地区有如此多恐龙化石的原因。
盐矿结晶的湖水,为恐龙提供了身体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其生存和繁衍。
自贡的大山铺,风平浪静,有砂质浅滩。
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冲刷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
经岁月的压实,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砂岩层。
亿万年的历史深邃而神秘,吸引着一代代人去探索。
它是南国灯城,被誉为“天下第一灯”
《荣县志》中记载:
“是皆承平嬉戏。”
“ 絙(huán)索诸技,唐宋具祥焉”。
描绘了唐宋时期民间生活的繁荣景象。
而自贡地区的花灯活动,更是深受大众喜爱。
自贡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唐时的花灯,是由寺庙主办。
每逢节气,寺庙就会点上红灯;元宵节时,寺庙也会放鞭炮燃烟火。
这些时候,许多信众会前往寺庙捐菜油、看热闹,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宋代,花灯发展到了高峰。
当时正在荣州(今自贡市荣县)做县令的诗人陆游,就曾提笔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诗句。
明清时,花灯活动尤为盛行。
这时的花灯,不仅种类逐步增多,出现了“漂河灯”、“牛儿灯”、“孔明灯”等各种样式。
而且开始举办各类灯节,如“狮灯场市”、“灯竿节”等。
现代的自贡灯会,更是发展成了具有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
它将传统彩灯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声、光、形、色、动”于一体,汇“典雅、喜庆、吉祥”于一身。
气势壮观,规模宏伟,灯景交融,声色迷人。
正所谓:“满城灯彩,千般光影。”
灯会,不仅感染每一个自贡人,它更是通过与恐龙文化巧妙结合、跨界融合绘画作品等创新方式,让“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响彻全世界。
据报道:2023年底,自贡彩灯在19个国家,71个城市进行全球巡展,全年实现文化出口近5000万美元。
在海外,已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并屡获多个国际大奖。
自贡彩灯,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花灯的壮大与繁荣,同样与自贡盐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方面,井盐贸易吸引了众多盐商富贾云集于此,富裕的经济环境,为花灯发展提供了滋生土壤;
另一方面,盐业生产中的能工巧匠,如盐场的竹笕捆扎工人,以及盐业科技中的材料学、结构学,又为花灯繁荣提供了技术支持;
花灯,作为“盐文化”的重要一环,是自贡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
自贡,这座享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美誉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今,她正带着新的使命,继续书写属于她的辉煌。
漫步在自贡的大街小巷,你可以领略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
感受峥嵘岁月的荣光,重现侏罗纪的瑰丽与梦幻,还有那“彩灯辉映碧水流”的壮丽盛景。
盐,永远是自贡的根,自贡的魂。
那种独特的“盐味”,已渗透进城市的每一个人,融入每一个自贡儿女的血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