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B站9.8分纪录片寒假必刷,专门为孩子揭晓紫禁城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B站9.8分纪录片寒假必刷,专门为孩子揭晓紫禁城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10月前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主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横空出世。之后,一部新的故宫题材纪录片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在故宫六百年》

 

珠玉在前,关于“故宫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已经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那么《我在故宫六百年》又能否超越前作呢?

 

纪录片导演梁君健选择换个视角来呈现。

 

这一次,故事的中的“我”不再指人,而是指物,关注点被放到了古建物身上——

 

借故宫六百年之际,呈现一部这样的作品,让后代和故宫进行一场跨越历史的“对话”。

 

同时思考在六百年后的今天,围绕着这样一座有着悠远历史的宫殿,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它,看护它,把它传给下一代。

 

 

“ 丹宸永固”的秘密


公元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后第600年。

 

而在这一年举办的“丹宸永固”大展,借着453件展品,带人们穿梭时光回1420年,亲历600年前紫禁城建成的时刻。

 

中国皇城的脊兽,晚清长春宫的游廊彩画小样,见证了帝国黄昏的蓝色瓷砖,穿越时空齐聚午门,为这座600年的城池庆生。

 

 

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记录了600年的紫禁城,最终也成为历史本身。


 

而“丹宸”得以“永固”的秘密,就藏在这座古老城池中的一砖一石一瓦——

 

首先是地基。

 

中国古代宫殿的建造,有着一整套严苛、高标准的施工方法,被后来的匠人们总结为“八大作”,而排在首位的,是构筑地基的“土作”。

 

营建紫禁城之初的“土作”工艺已无人知晓,我们也无法通过在紫禁城进行大规模的地下考古来一探究竟。

 

但与之相近的明中都遗址,早年为明代皇帝朱元璋所打造,在第6年工程初具规模时被突然叫停,但我们仍能从中窥见明代宫殿“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

 

 

父亲朱元璋未完成的理想之城,50年后,由儿子朱棣在北京实现了。

 

作为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这里的台基为层层碎土、夯土交替夯筑而成,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18层之多。

 

 

这一“土作”工艺,被紫禁城沿用并进一步优化。

 

如此厚重坚实的地下结构,不仅确保了建筑之上的宫殿,历经600年寒暑岿然不动,也寓意着王朝能够永远延续,是为“丹宸永固”。

 

 

丹宸永固的秘诀,不仅在于牢固的地基,这座城池要抵御上百年的风霜雨雪,离不开瓦片对传统木构建筑的守护。

 

在清代内务府的记载中,每年春秋二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驱除瓦面的天敌。

 

那便是草木的种子,它们一旦在瓦缝落地生根,就足以摧毁宫殿的防水系统。

 

 

同样守护着传统木质建筑的,还有屋顶房檐上的彩画。

 

和瓦片一样,彩画同样可以阻断风雨的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今天的游客可以欣赏到彩画的美,却很难想象它背后繁复的工序和独到的技艺。

 

 

提到这,自然绕不开手艺精湛的故宫人。

 

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


正如纪录片所言——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物件替人诉说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可以再说600年的紫禁城。

 

古老的紫禁城建筑,也难以逃离自然的法则,逐渐老去,宫殿得以留存至今,靠的正是几百年来故宫匠人们从未间断的岁修保养。

 

紫禁城当中的砖瓦木石,一旦出现问题都要立即修补,保证美观牢固。

 

城池离不开人而存在,在故宫600年的,既是草木砖石、雕梁画栋,更是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坚守。

 

 

纪录片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代代故宫人,对这座宫殿进行的各种形式维护、修理、复原。

 

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从第三视角,详细呈现了长春宫游廊彩画绘制、养心殿扶脊木更换、角楼修缮等事迹。

 

 

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当然,还有故宫匠人们对传承的坚守。

 

日复一日,古建部身上的大病小灾,都会被古建部管理科细致地记录下来,并制定出维修方案,每年要查一次,2020年,光是电子系统这一块就查了6000多个点。

 

 

在维修玄穹门糟朽的木梁时,工作人员陷入了两难处境,从功能的角度,新木材受力能力更加优秀,但从文物的角度,则要尽量多地保留原始材料和历史痕迹。

 

最终,古建部决定将这块木料完好的部分留下,缺失处用新的木条补上。同时在木料上留下日期,为下一代修缮者们提供技术线索。

 

 

随着第三代工匠逐渐退休,修故宫的绝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为此,一项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出来。在宫里,年轻人跟着老师傅们“砍砖”、“打浆糊”、“抹大墙”,老手艺的奥妙就蕴藏其中,于口传心授间得以延续。

古建营造技艺的火种,由此长燃不熄。

 

 


创作者的赤子之心


百年古城纵然磅礴辉煌,但要细致呈现六百年来的新朽更迭,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导演梁君健和执行导演在古建知识上下了苦功夫,通过在网上查找各类书籍资料和文献、做专家访谈、听清华建筑学院开的课......

 

在拍摄之初,主创团队就拜访了夏荣祥、王仲杰等在故宫古建部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先生,在和这些传统匠人交谈调研的过程中,逐步确定拍摄的思路与内容。

 

 

同时在正式拍摄过程中,关注和建筑相关的“人”,有在故宫工作多年、对一草一木深有感情的匠人,有子承父业的泥瓦工人,有为古建筑修缮事业贡献力量的学者......

 


正是这些人,赋予了建筑鲜活的生命,宫殿、技艺、人,这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纪录片团队所呈现的完整的故宫。

 

用导演梁君健的话来说,只有了解建筑这个方向,熟悉一些文物保护相关的知识,才能在拍摄当中抓住一些平时不太容易理解到的细节,同时捕捉到故宫人在现场是如何做判断的。

 

比如纪录片中呈现的处理腐朽木头的片段。

 

由于清楚这些原有的木头对后代研究的重要性,拍摄时,他细致地捕捉到了工作人员对于保留原有木材的坚持——

 

 

接受采访时,他提到创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

 

我觉得纪录片对于传统文化,它有一个特别好的转化和创新的作用,但传统文化通过纪录片,得到传播展示的时候,传统文化本身也就得到了传承,也就在今天的文化产业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创新。

 

 

作为纪录片导演,梁君健交出了他对于时代以及文化传承的高分答卷。

而对于荧幕前的我们来说,我们所观看的不只是一部优秀的记录片,更是一则跨过沧海桑田的时空寓言。

 

这样一部精品之作,尤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借着细水流长的文化领略之旅,
开启心灵的放松与“修复”,体验历史与传统建筑的传奇与魅力。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精英说

相关新闻

一集看哭,两集治愈!B站新出高分纪录片,寒假不看可惜了10部“神级”纪录片汇总,寒假让孩子知识暴涨、格局炸裂!(在线看)“消费降级”进行中,我在B站补课!刷完TOP100,寒假鸡娃资源瞬间有了!你的心防有多重?一分钟测出不为人知的心理“面具”抖音将治理自媒体“策划虚假人设”行为;B站“星火计划”合作模式升级;东方甄选宣布董宇辉离职 | 一周简讯阿里清仓出售B站股份,如今所有人都希望B站“勇敢赚钱”!英国人拍了部杜甫纪录片,“甘道夫”出镜读诗,网友:时空穿越了!贵州被吐槽最“坑”的4A景区,几乎所有人都会去!门票90元仍不缺游客,还被评为“此生必去”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顿悟: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顿悟: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深度好文)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明白: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上海26岁癌症女博士,为丈夫“拼命”生下孩子,去世后丈夫再婚,孩子送人?上海26岁癌症女博士,为丈夫“拼命”生下孩子,去世后丈夫再婚,孩子送人…青少年精神科门诊量暴增,寒假里,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无福之人正腊月”,为啥老人都说腊月出生的孩子没福气?B 站人气 Top2 AI 主播“羊驼-阿花”何以拥有“高智商、高情商”?这部好评如潮的纪录片,暴露了华人精英教育缺乏“人味儿”的一面……罗永浩洋洋洒洒5000字回应“五宗罪”:“蹭热点”为遭资本家PUA的年轻人,不为董宇辉也不为丈母娘“恋爱降级”的年轻人,还会为影视剧里的爱情故事买单吗?章泽天生二胎了!丈夫被曝性侵,她转身为他生下双胞胎!果然,她才是“豪门阔太”里的狠人!不生孩子的韩国人,却拍出了最佳“二胎宣传片”400米2分34秒破纪录!伯克利双足机器人「接管」人类小河送B站会员!招募200个对设计和纪录片感兴趣的人线上观影!免费送B站会员!招募100个对设计和纪录片感兴趣的人一起线上观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