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孩子抑郁后我才明白,她在替全家人生病

孩子抑郁后我才明白,她在替全家人生病


编者按:


关系的实质,就是去看谁制造焦虑,谁承受和化解焦虑。

——心理学家比昂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最近,好友尧尧兴奋地和我说,她家女儿终于准备复学上初三了!
 
前年,女儿被诊断出焦虑症和抑郁症,并开始休学。
 
尧尧经历了多个让她感到绝望的难题——
 

无法和孩子沟通,一说话孩子就躲着;


孩子叛逆脾气大,好心关心一下,就大发雷霆;


孩子厌恶学习,非要千叮万嘱才动一下下......


这一年多期间,女儿一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另一边,尧尧也常常和我沟通,重新学习与孩子相处。
 
现如今,女儿已经慢慢恢复,并主动提出复学。
 
今天的文章,我想与你分享:
 
一个孩子走出焦虑和抑郁,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去应对,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为什么躲着我?
 
 
得知女儿确诊的那一刻,尧尧又慌又急。
 
她很希望能和女儿多多沟通,鼓励她度过难关,可女儿却总是回避。
 
比如女儿在客厅玩手机,尧尧刚开口说不到两句,女儿就立马回房间把门锁上。
 
“这样的话,什么时候才能复学呀?”尧尧心急如焚。
 
一次饭局里,她不断地问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提醒她,和焦虑的孩子沟通要注意什么,如何去倾听等等。
 
但我发现,她完全听不进去,只是重复地说:
 
“我现在就希望她赶紧好起来,她为什么就老躲着我呢!”
 
尧尧恨不得有一份台词本,自己只需照着读,就能立马治愈女儿。
 
有那么一瞬间,我居然希望饭局赶紧结束,因为尧尧实在太焦虑了,给人一股很强的压迫感。
 
我很清楚,她所渴望的那种神奇方法并不存在。
 
因为无法满足这份强烈期待,所以我也产生了「想躲」的念头。
 
觉察到这一点后,我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她,并提醒尧尧:
 
你的女儿或许也有同样的感觉——

她深知大人希望她好起来,但她不知道怎么办,无法回应这份期待,所以本能想躲。
 
其实,很多家长和孩子无法沟通的原因也在于此太急着想要改变对方了。
 
这种意图哪怕不说出来,孩子也能感受得到。
 
因此,当父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治愈孩子,而是先认清孩子「短期内不会好起来」的事实,降低目的性。
 
这和成年人的处事逻辑非常不同——

通常我们处理事情,目的性越强,事情越容易推进。
 
可亲子沟通恰恰相反,父母越想改造孩子,孩子就会越感到压力,想要逃跑,不愿沟通。
 
因此,这件事不能急,其实也不必着急。


一个人有心事,一定会主动找亲近的人诉说的。
 

孩子之所以会躲着,原因只有一个:感到不安全

 

尧尧要做的事,并不是用力撬开孩子的嘴,而是放下改造孩子的目的,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待时机成熟,孩子自然会讲。

 
于是,我建议她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先把时间安排好,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可以使在家运动练字,也可以是和朋友社交。
 
待她的重心不全在女儿身上时,女儿才能提升安全感。
 
大约过了1个月左右,女儿从一开始长期自闭在房间,变成偶尔能到客厅转悠,也能和妈妈进行简短的对话。
 
诚然,这个变化距离复学还很遥远,但已是一个好的开端。


明明是好心关心,
为何会引爆情绪?
 
 
为什么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反而情况会有所改善呢?
 
其实,面对家长眼中的好心关心,孩子感受到的未必是温暖,反而可能是窒息。
 
一直以来,尧尧始终搞不懂一件事:为什么自己平日里好心关心女儿,女儿却会大发雷霆?
 
比如提醒女儿有空看看书、问她想不想复学,告诉她要多出去走走......
 
可这些处于好意的话语,却遭到女儿的强烈排斥。 
 
直到尧尧减少对孩子的干预后,她才慢慢想明白其中缘由。
 
出于对女儿的关心,老公、公婆、还有亲戚们,每天都会透过尧尧来询问孩子的情况:

“女儿都这样了,你赶紧想想办法呀!”

“她还得休学到什么时候呀?”

“孩子好些了没呀?什么时候愿意上学呀?”

而因为经常和我沟通,尧尧清楚这时不能着急,越急就越是给孩子压力,进展就会更慢。
 
可其他人反反复复的「好心关心」,让她感到越来越烦躁。


有一次,公婆提醒她要多鼓励女儿。
 
尧尧实在受不了,厉声反驳:“够了!就不能给孩子一些空间么,整天说来说去,烦不烦啊!”
 
公婆连忙澄清:“我们只是在关心啊,你干嘛发火呢?”
 
这一句话,突然让尧尧感到无比熟悉。

曾经无数次,她也对女儿说过同样的话。
 
那一刻,尧尧理解了女儿的感受。
 
后来我告诉她,一份合理的「关心」,是能够点到即止的,而让人抓狂的「关心」,则是反复无休止的。
 
因为,后者隐藏了2层含义:
 
1. 不接纳:你必须赶紧好起来,我们只接受你的「好」,不接受你的「不好」;
 
2. 不信任:我们不相信你能好起来,所以要反复提醒、确认。
 
「关心」的频率越高,对方感受到的不接纳与不信任就越强烈,因此会本能地想拒绝被「关心」。
 
而大发雷霆,则是最常见的拒绝方式。
 
察觉到这一点后,尧尧再回看过往的经历,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直以来,家里人都对女儿有着无微不至的「关心」——
 
提醒她好好学习、交朋友要谨慎、穿衣服不能有奇怪的图案、刘海不要太长、走路不能太蹦跶、说话要轻声细语......
 
并且这些话语总会说无数次,直到女儿照做才停止。
 
然而,在这每一句过度关心的背后,都是一个披着温和外衣的「强制性要求」
 
它们就像镣铐一样套在孩子身上,时间长了,孩子变得既胆小自卑、又叛逆易怒,最终焦虑不已。
 
明白了这一点,尧尧对女儿的「关心」减少了,同时也会提醒家人,多给女儿空间。
 
慢慢地,女儿会主动和尧尧讲自己的烦恼,也愿意出门见人,一切也正在好转。



放弃「配合演出」后,
头一次感受到孩子的自主性
 
 
当然,作为妈妈,尧尧还是做不到完全不担心的。
 
尽管她已经最大限度减少给女儿压力,但心里依然希望,孩子能恢复得快一些。
 
去年暑假,尧尧的闺蜜几人打算组局去旅行,也带上各自的孩子。
 
尧尧心想,这是一个难得让女儿散心的机会,说不定出去走走,能缓解焦虑,早日复学。
 
可当她说起计划时,女儿却表现得很不情愿,软磨硬泡了很久,女儿还是没有答应。
 
说起这事,尧尧感到又累又遗憾,似乎错过了一个让女儿好转的机会。
 
我问她:“你觉得去旅行的目的,更多是「让女儿好起来」呢,还是「让你觉得女儿好起来」呢?”
 
尧尧思考了一阵,感觉自己看重的是后者。
 
其实,这两者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当父母希望孩子认真学习、表现听话、少玩手机,这事情只要稍微说得强硬点,孩子通常都是会做到的,可往往无法坚持下去。
 
这时,家长会认为:前面你都好好的,后面我一没说,你就不做,说明是我说得不够。
 
于是开始反复唠叨。
 
可实质上,孩子前面之所以会配合,并不是Ta真的情愿去做;

而是Ta们知道,不配合的话,后果会更麻烦,所以咬着牙,强行装出家长期望的样子。
 
因为这种改变并非发自真心,所以无法持久。
 
如果家长没能看到这层关系,就会反复唠叨,孩子也反复对抗,亲子间持续内耗。
 
我告诉尧尧:
 
“女儿没去旅行,看似不好,但未必是坏事。因为,至少这是她「真实」的样子。 

如果她为了讨好你而勉强自己,旅行回来后,你对她的期待会更高,认为她得表现得更好……

可她却因为伪装而感到疲惫,反而表现更糟。随后,你们又会开始新一轮内耗。
 
尧尧明白了,于是,她和闺蜜出去疯玩了一周回来,这一次,她不是为了女儿,而是为了给自己放个假。
 
意外的是,两周后,女儿主动提出了想要和朋友去北京逛漫展。
 
这让尧尧感到吃惊,她没想到女儿居然会主动提出旅行。


其实,追求变好是每个人的本能。

只要不给孩子压力,Ta们就会有动力自我恢复。
 
现代很多孩子焦虑、抑郁,并不是Ta们不想变好,相反,是太想变好了,自身的能力跟不上期待,才会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在育儿这条路上,慢即是快
 
当成长是家长主导时,雷厉风行地设下目标和计划,看似快,但却是孩子勉强「装」出来配合的,家长一不管,一切就打回原形;
 
相反,当成长由孩子主导时,看似慢,可每个变化都是发自真心的,这时候成长便能脚踏实地地迈进。
 
随着尧尧为女儿营造安全、接纳、理解的空间,女儿逐渐恢复,甚至开始筹备复学了。  


最好的养育:停止传递焦虑
 
 
其实,无论是想改造孩子,还是过度的关心和期待。

这3种行为背后都贯穿了一种情绪——焦虑
 
在关系里,焦虑是会传递的。
 
孩子回避沟通、不愿见人、大发雷霆,这些看似是「问题」的行为,其实都是Ta们对「被传递焦虑」的反抗。
 
如果对比不同的家庭,你会发现,有的家长整天操心教育,孩子依然表现平平,稍一不管,就出各种问题。
 
相反,有的父母基本不管,孩子却能自觉学习,好好成长。
 
这样的差别,常常让很多家长摸不着头脑。
 
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的家庭弥散着焦虑,后者则是充满了信赖。
 
而信赖的关键,就在于家长能否看到孩子自身的力量。



这通常需要经历3个阶段:
 
1. 觉察焦虑
 
去觉察孩子焦虑的形成过程,意识到自己哪些话语是在给孩子传递焦虑。
 
同时,也去觉察自己是否受身边人和事的影响。
 
需要承认的是,如今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充满了焦虑,充满了各种对孩子和家长的指标。
 
在这样的高标准之下,大家都会感受到一种普遍的挫败。
 
2. 切断焦虑传递
 
减少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也适时拒绝外界传递给我们的焦虑。
 
以尧尧为例。
 
她一方面阻止家庭家人给孩子传递焦虑,同时也让自己远离鸡娃的圈子;

避免受外界过高的标准影响,去苛责孩子,形成家庭的内耗。
 
3. 见证:去看到孩子的自动性与自发性
 
待高标准褪去,我们才能看到孩子自身的力量。
 
感到安全后,Ta们会与人联结,当被尊重后,Ta们会倾诉内心。
 
待精力恢复后,Ta们便会想试着变好。
 
这既是孩子的潜力,也是每个人的天性。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焦虑是诅咒,相信才是祝福。
 
自古以来,上一代人都会担心下一代人过得不好。

但历史证明,每一代人总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寻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当孩子没能按照你设想的方式成长,不必忧虑,因为,人的成长轨迹,从来都是出人意料的。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育儿的课题上减缓焦虑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武志红专场直播🌟


今晚8点⏰武老师专场直播

直播无回放⚠️无回放⚠️

不可错过了哦~

马上点击⬇️【预约】按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武志红

相关新闻

把女儿养成“白眼狼”后,我才明白:一定要让孩子吃这种苦把女儿养废后,我才明白:“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见识”“我儿子错哪了”3600÷9=400被扣分,家长质疑后才明白:阅读能力,对孩子有多重要!孩子抑郁休学,其实是在替全家“生病”目睹儿子手机成瘾的全过程,我才明白:犯错的不是孩子,而是......亲眼目睹一个孩子变废的全过程,我才明白:父母什么嘴,孩子什么命亲眼目睹一个孩子变废的全过程,我才明白:父母什么嘴,孩子什么命!把儿子养废后,我才醒悟:缺乏价值感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觉在杭州,我帮80个抑郁休学的孩子重启人生小学生“打烟牌”被禁,我才知道是谁把好孩子逼进精神病院看了奥运冠军郑钦文背后的“残酷家庭”,我才明白李玫瑾那句忠告:教育最大的危险,就是“别逼孩子努力了”!长大后才明白,这一生输给了感统失调,感统失调的孩子太难了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明白: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爸爸杀了我妈妈!”华男因小事争吵枪杀妻子后饮弹自尽!孩子才成年不久....偷雇主儿子26年后,保姆养废了才归还,生母:那我养的孩子又是谁?7天破16亿!看完爆火的沈腾新片《抓娃娃》,我终于明白董宇辉那句扎心忠告:在笼子里养孩子,不疯才怪生完孩子后,我和月嫂成了育儿搭子入了小学才明白,孩子会点这,才有机会被看见!吃过亏后,我和孩子说期末考试,你就这样做......美国名校毕业后,孩子跟我说要去非洲支教加拿大人的婚姻观,给我的省思:孩子上学后才结婚大有人在、重组家庭也可以很幸福看了全网窒息的“蛋糕店事件”,才明白有些孩子一辈子也富不起来!看了这群孩子的作品, 我才知道超越边界的艺术什么样看完这段52秒的监控视频,我终于明白:孩子根本不怕父母吵架,而是怕……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