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的孩子有错吗?孩子“突然”不想上学,家长该怎么办?
在北大六院医生林红举办的工作坊里,有很多家庭正在面临孩子无法上学的问题。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林红会问一个看上去有点让人吃惊的问题——这个病给家庭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病好了以后,这些好处都没了,你还愿意好吗?
本期我们来聊聊:不想上学的孩子,有错吗?疾病其实是有功能和意义的?被羞耻情绪裹挟的家长,如何才能真的懂孩子?
林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
吴琪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吴琪:林老师,现在很多孩子有厌学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明确表示“不想上学”,或者即便(他)说不出口,也有明显的躲避倾向。记得上次参加您的家长工作坊,就听到一对夫妻说,他们把7岁的孩子拼命往教室里拽,但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不去上学。
林红:有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能上学了(这件事),太吓人了。甚至觉得,现在才三年级,他就上不了学了,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但实际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不是赶快把孩子给弄回学校,而是去了解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吴琪:但是一个7岁的孩子,他可能说不清楚自己的困难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怎么能弄懂他呢?林红:首先家长要去科学地面对问题,而不只是简单从道德层面评判——“这孩子懒,他就是怕吃苦。”我们需要提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说不想上学了?而且要把孩子前后(状况)对比,比如我的孩子曾经特别喜欢去上学,但是最近他却说不想上学了,那一定是出了问题。林红 :往往它不是突然的,更多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很多家长到我这来的时候,孩子已经好几年不能上学了。我就和家长一起梳理问题的发展脉络,比如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愿意去,闹得很厉害,然后从幼儿园到小学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其实这样看,更多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孩子自身,一些高敏感的孩子,他们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环境的,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这些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强行把他送去学校就不管了,而是要去好奇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就这么难?原来他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他适应环境会慢一些,那我们就要给他足够多的时间,别的孩子可能一个星期就适应了,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时间更多。也就是说,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决定怎么样去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环境。吴琪 :但是也许家里人会有异议,怎么那么惯着孩子?林红: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非常粗暴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即便是)特别容易适应环境的孩子,他们也有别的方面的困难。吴琪 :那如果一个外向的妈妈,她养了一个内向的孩子,她往往是出于真实的不理解,很难去共情。林红:我在临床上也发现,往往妈妈跟孩子反差特别大,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个很大挑战。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意识到,不是你的孩子一定就会像你,而且还得像你喜欢的部分,你不喜欢的部分他还不能有。那就会轻松很多。林红 :其实就像我们讨论“抑郁”,(感觉)好像以前没人抑郁。那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讨论过这个话题,现在我们关注的多了,似乎这个问题就变得更严重了,而实际上它到底有多严重,其实也未必。但是像焦虑抑郁这样的心理问题,它往往跟环境很有关系,整个环境的压力大,我们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可能更容易焦虑和抑郁。到我这来咨询的孩子的大部分是这种情况。比如,人可以分为蒲公英型和兰花型,蒲公英型的人更皮实,兰花型先天就比较敏感,不那么皮实。(这个孩子)他本来是兰花型,可是,不是娇弱的就是坏的,我们就必须得把娇弱的变成皮糙肉厚的,这是我们的误区,但家长们往往是这样想的。如果家长们一定要去修正它,可孩子又有那么多的痛苦,他无法耐受,就会导致孩子生病。吴琪:如果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有阻隔,可能是哪些原因?林红:(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哪个孩子是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因为父母是他们身边最重要的人。哪怕他说不了话,(只是)通过哭家长都能懂他,那么他现在(只是)不讲话,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懂?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说”,如果孩子不跟我说,我不知道,就去怪孩子。其实孩子他一定是很难说的那么清楚的,家长如果指望孩子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说明白了,这个要求就太高了。吴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还有善解人意的态度才能理解。林红:你要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是有困难,他才出现了一些异常,这个困难可能由于他有一些疾病,比如他抑郁了,因为这个病,他的社会功能受到了损害,他就没有办法上学。他一定是有理由的,而这些理由和原因有(一些)可能是我们家长出手帮他,就能解决的,有(一些)可能是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家长总是第一个要去发现、去判断、去推进,想办法怎样帮助孩子彻底解决他的困难。林红 :你这就提到了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家长为什么没有办法面对真正的问题?其实他就是被“面子”给困住了,(觉得)很羞耻,很丢人。吴琪:当一些孩子上不了学,家长就会觉得很羞耻的这种感觉其实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怎么面对?林红 :在真的去着手帮孩子之前,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帮自己,不是马上就去逼孩子、打孩子、饿孩子,先放一放,我们先看看我自己是什么感受,这个事对我又意味着什么?因为羞耻感会把家长拉到一个很痛苦的境地,容易陷入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就只剩下逼孩子了。青少年他也许表现为很强硬、很无所谓,但是家长一定要知道,最痛苦的是孩子。吴琪 :但是很多家长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吧?觉得孩子是不想学,想在家玩。林红:我们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其实是非常肤浅的,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在家里面无所事事的,那么舒服,但是我接触了这么多孩子,当我去问孩子每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时,孩子会说,“我每天在家里面就很难受”,有的孩子特别形象地说,“每当太阳西下的时候,我看着太阳我会掉眼泪,我就会想为什么别人都能上学,偏偏我上不了?我经常做噩梦,有魔鬼掐着我的脖子把我送进学校”,所以其实孩子承受的痛苦真的特别大。林红:孩子能够说出他的心里话,首先你得听得懂,比如孩子刚一说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就很难受,家长(就说)你有什么可难受的,你在家天天待着,你都不用上学你还难受,我们家长其实往往是怼回去了。(很多家长)很遗憾的是,一方面又想跟孩子交流,想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另外一方面又很难相信孩子。我在治疗的时候,很多孩子最开始说不想让父母听,单独跟我聊,然后聊完之后我就发现很多话,还是需要父母知道。我就跟他说,我们来看一看你刚才说的这些,哪些是你认为不可以跟父母说的,基本上孩子都说,没事你跟他说吧,其实还是渴求沟通的。所以有的时候我经常想,看似是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其实背后是很复杂的因素,我有的时候又很感动,有一些孩子用他们的症状,用他们自己承受的巨大的痛苦,来带动整个家庭去改变。吴琪:但是我有一个感觉,有些家长他会特别委屈,在于他可能已经对什么是“真实的爱”都很难去辨别了。林红:怎么真实地爱孩子?其实就有一个前提,我们是不是能够真实地去爱自己?林红:我们为了让别人说我们好,我们就会(通过)考试考好成绩,在工作上表现得好,别人才会夸我们不错,我们也觉得自己是真的不错。但是这是我想做的事儿吗?是我发自内心我热爱的吗?是我为了我爸爸妈妈高兴,还是为了这个社会在做贡献?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几年前一次我们的中德班上,一个德国老师在我们两个聊天的时候问我,“林红,这辈子你到底想要怎么?你有什么想法?”我的第一反应是,首先我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其次我要为我的家庭、为我的家人做点什么。最后我就变得很迟疑,我说我也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你看我到这儿就变得没底气了。德国老师就特别诧异地看着我说,为什么要把你放在最后?当时我完全不能理解他的问话。林红:但是从心理学上讲,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了,你还谈何别人和社会?所以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工作中,我觉得对我来说特别难的一点,但是我认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我慢慢地发现我自己很重要,我让自己好受,我才能让别人好受,我要让自己健康起来,我才有能力去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所以现在的我就开始把顺序倒过来了。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你就是先照顾好你自己,有余力你再去照顾家庭,再有余力你再去为这个社会做事情,其实这是我认为更科学的办法。林红:我们今天重点谈的是我们家长可以做什么,其实家长可以做的真的很多。我们家长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整个家庭要以家庭为单位来发展,在一些家庭出现问题后,家长会互相推卸责任说,“那一定是妈妈惯坏了”,后来又发现是爸爸,其实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问题。但是只单说家庭,当然也是局限的,学校社会是不是也有贡献?孩子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学校和社会,这整个大的系统都出了问题。学校有没有一些霸凌的现象?还有我们对“唯成绩论”的追求? 高敏感的孩子,他可能有艺术天分,但是他也许数理化就很差,这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他们要去承受。所以这时候,家长要能够看到这么多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怎么样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适应学校,适应社会,然后家庭里的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学着成长。吴琪:我也感觉到,在今天当一个家长,其实很需要勇气来面对我孩子的“独特性”。现在的家长很容易觉得,以后孩子得走向社会,会质疑“社会能给你这样独特的温室吗?”林红:大多数父母会说,“我得锤炼他皮糙肉厚,他到社会上才能受得了毒打”。但实际上,一个人他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成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一个被父母善待的孩子长大以后,他就会去寻找善待他的领导和环境。我们家长为什么那么怕孩子被毒打?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被毒打惯了,所以我们怎么才能有勇气去善待我们的孩子,那就要求我们要自己把我们的伤疗愈好,找到善待自己的环境。所以根本上说,不再毒打孩子,其实是在疗愈自己,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历程。 排版:布雷克 / 审核:杨逸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