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成长记
怎么才算会种地呢?很少有人会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就算是农民,好像也已经习惯按照既定的浇水、施肥、打药、修剪的模式行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对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农户赵泽如,种果树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他热爱的事。尽管已经65岁,他还在摸索如何才能把果园种好,如何能种出“果王”一般的品质,再说得直白一些,如何才能把一亩柑橘卖出更高的价钱。
他的想法和那些来丹棱桔橙科技小院驻扎的学生不谋而合。两代人从不信任到磨合到相互信任,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改善了当地的酸性土壤,提高了当地柑橘至少10%的产量,为这个以柑橘为最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输送血液。
直到拼多多支持科技小院大赛,这个故事才被更多人注意到。这个比赛为学生参与农田试验这段研究生经历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种地和科研都很孤独,感谢大赛,让我们被更多人看到。”
丹棱“果王”的摇钱树
老赵种了一辈子橙树,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符合大家印象中地道的农民形象,皮肤晒得很黑,声音洪亮,笑脸迎人。
2013年丹棱县开始举办“不知火种植技术大比武”,老赵拿过“人气王”。各家各户有关于果树的疑问,都会给他打电话,忙时还需要预约。到饭店吃饭,老赵经常碰见熟人邀他过去坐坐,“都是之前请教过我的”。
老赵较真。每年的果子套袋比赛请他当裁判,那些最先套完的但套得不规范的、不美的,他都给淘汰了。
“他种树,就像养一个个孩子。”村里人这样形容老赵。停顿了一会儿,补充道,“不,他种树比养孩子还要上心。”
▲正值修剪期,赵泽如在田间劳作。赵烨 | 摄
种橙树能挣钱,赵泽如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1998年,当地政府引入“不知火”这个晚熟柑橘品种,错峰上市,减轻当地果农同质化竞争之苦,从而达到提高收入水平的目标。赵泽如是当地第一批改种不知火的果农。
一开始,赵泽如没有掌握不知火的采摘时间,第一年采摘完不知火堆满一屋子,酸得没法吃,更别提卖。慢慢地,赵泽如了解到种植不知火的“留树保鲜”技术。在不停尝试中,他总结出不知火的摘果时间,学会了疏果。
他还让儿子赵刚跟着自己学习种植技术,就算没了工作,每年挣二十多万元,也够一家人生活了。
2018年,赵泽如在丹棱县“不知火技术大比武”中,拿到“人气王”。2021年,赵刚拿着果园里的不知火参赛,拿到“果王”称号。
▲70%的丹棱人收入来自种植柑橘,图为丰收季,家家户户在果园采摘。何浩 | 摄
赵叔“爱学习”
2022年3月份,两个学生经过赵泽如的果园,询问不知火这年的收成。来果园的年轻人本来就少,他们又是学生模样,赵泽如猜测两人是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的学生,便盛了一兜不知火送给对方。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把科技应用于农业,实现生产实践和学术的统一。2017年,由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同丹棱县政府和当地企业联合成立了“丹棱桔橙科技小院”。
到2022年张丽君和李栋驻扎丹棱,已经是第三届。他们的15亩试验田由丹橙果业提供,和赵泽如的果园相距50米。
对于张丽君和李栋来说,懂技术和理论知识却鲜少实践,种地实在陌生。
赵泽如出现在他们的视线内。起先是贴在果园宣传栏上的照片,后来两家果园挨得近,见面开始打招呼。等他们跑去别人家果园问一些种植的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说:“你们怎么不去找赵泽如?”
在4月份一天,两人站在赵泽如的果园寻求帮助。勤劳心善,是赵泽如给张丽君的第一印象。
他们叫赵泽如“赵老师”,提出了各种难题。从那天开始,两人就跟着赵泽如学习修剪。赵泽如边剪边教,两人拍了视频回去反复观摩,一周后出师,称呼也从“赵老师”改为“赵叔”。
▲赵泽如带着科技小院学生张丽君(中)、李栋(右)在田间研究。 赵烨 | 摄
当年7月,丹棱县迎来61年来最热气温,果园里不停出现日灼果,表面出现像被火烧过的坑洼。请教学校的老师后,张丽君和李栋每天下午5点到7点浇水两个小时,防止日灼果范围的扩大。为了节省体力,他们还装了喷灌设施。
最热的夏季过去,那年丹棱县日灼果占比高达30%,就连管理非常精细的赵泽如也有15%的损失。而张丽君和李栋15亩试验田,日灼果只有5%。
因为这次的成功,赵泽如邀请张丽君和李栋去家里吃饭。“吃的都是些农家炒菜,但这种奖励可比得什么奖开心多了,这说明赵叔开始认可和信任我们,他也开始跟我们讨论种植技术上的问题。”张丽君说。
从那次高温过后,赵泽如在果园投入5万元装了喷灌。每个喷灌都高达3米,比李栋他们的高出一倍,能覆盖到每一棵果树。他还开始问张丽君各种问题。
能不断学习,并且还乐于改善自己的种植技术,这是赵泽如给张丽君的第二印象,也是他跟其他农民不一样的地方。
好果子是一辈子的事
经过一年驻扎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张丽君设计了一款酸性土壤改良剂,构建了一套柑橘园健康土壤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模式。科技小院试验地块在成本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产量提升12%、糖酸比提高29%、净利润整体提高了17%。
除此之外,在销售端,“丹棱桔橙科技小院”支持的不知火、爱媛38号等桔橙产品依托拼多多等线上平台,加速走向全国市场。当地果农还将中小果集中起来生产果酒,延长当地的产业链条。果酒产品在拼多多平台上也有销售。
今年1月7日,“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总决赛在云南大理举行。在这个比拼科研和农技的舞台上,以张丽君、李栋为代表的“丹棱桔橙科技小院”最后拿到了二等奖。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作为代表颁奖并发表讲话:“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那拼多多则要助力破开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助力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左一)为包括丹棱桔橙科技小院在内的二等奖团队颁奖。赛事组委会供图
2022年,赵泽如的儿子赵刚像他的朋友们一样,也在拼多多开了网店,将丹棱县以及周边的柑橘都收购来发往全国,一年挣了几十万。
现在,赵泽如家里的院坝堆满了柑橘、网套和纸箱。为了方便储存柑橘,他还修了两间冻库,可以储存40万斤爱媛,保存20几天。每天院坝里有雇来的邻里分装,对于柑橘,他们已经相当熟悉,用手轻轻一掂量就能感知准确的重量。
门口有卡车等着,每天都有6000件柑橘通过拼多多从赵泽如家发往全国各地。尽管今年柑橘量产丰盛,“能卖的还是都卖出去了,我的爱媛在市场价3元的时候卖出的。”当地农户黄玉彬说。
▲晚上8点开始,赵刚拼多多的店铺会开始直播。赵烨 | 摄
关于网络,赵泽如是不懂的。从山上果园回来吃完饭,他会默默回到屋里睡觉,留那些主播和打包工忙活到凌晨。
第二天早上6点,他还是会准时起床,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面包车上山,提着农具走进果园。他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果子,知道它们的习性和喜好。那些陪了他一辈子的果子,不会辜负他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文/李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