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国运”是个很不吉利的词汇,建议尽量少用
上个星期,某位以高调著称的“私募魔女”又发文章了,看标题又是“相信国运、做多股市”的那一套(尽管内文还是比较复杂的,不是完全没有料)。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人转发了,但我可以明显看到大家的情绪变化:三年前,这种鼓吹“赌国运”的文章,总能引发比较普遍的共鸣;现在,“赌国运”已经成为一个用于调侃的词,大家看了多半只是嘿嘿一笑。可能是因为过去三五年,被人号召“赌国运”的次数实在太多,大家的免疫力提升了?
讲真,我真是数不清“赌国运”一词在自己的朋友圈出现过多少次了。几百次?兴许上千次?如果把在微信群、微博、其他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次数加起来,估计可以达到五位数。在国内投资圈,有一阵子,万物皆与“国运”有关,什么东西都能拿来“赌国运”:
5G产业链赌国运。
芯片赌国运,光刻机赌国运。
新能源汽车赌国运,风光发电赌国运,储能赌国运。
AI大模型赌国运。
房地产赌国运,三线以下城市房地产尤其赌国运。
教育(尤其是K12)赌国运。
国产原研药赌国运(因为标志着打破西方垄断)。
白酒赌国运(因为标志着消费升级)。
(欢迎补充!)
记得2018-19年,券商分析师去公募基金路演,如果讲的内容与“国运”无关,都不好意思跟基金经理打招呼。很惭愧,我研究的是消费互联网;很显然,无论是游戏、电商、社交还是短视频,应该都跟“国运”关系不大。在闲暇的时候(这种时候不多),我尤其爱听宏观、策略分析师路演,那制作精良的PPT、深刻详实的数据、唾沫飞溅的口才,无不在雄辩地论证着同一件事情——国运昌隆,值得一赌!
在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口中,“赌国运”一词其实有双重含义:第一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敢于拿自己的国运做赌注,抓住更进一步的机遇;第二是中国的投资者(无论机构还是个人),要敢于拿自己的本钱做赌注,去赌中国的国运。这两者经常被人有意无意地混淆。例如,当一位通信或电子分析师高呼“5G产业链值得赌国运”的时候,你往往并不清楚,他指的究竟是中国应该all-in 5G技术,还是投资人应该all-in 5G相关公司?或许这种含混的逻辑,正是他想要达到的吧!
然而,从多年前我第一次在资本市场上听到“赌国运”一词开始,我就觉得这个词很不吉利。我很好奇,那些张口闭口“赌国运”的资本市场从业者,有多少人真正清楚这个词在当代汉语里的来龙去脉?如果他们清楚,却还去使用这个词,那要么是蠢,要么是坏,总而言之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汉字文化圈里的“赌国运”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日俄战争的决定性一战——对马海战前,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的动员:“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全体将士务必奋力向前!”随着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坂上之云》及其改编影视剧的流行,这句话对普通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过,它真正成为中文社交网络的“常用语”,应该归功于旅日中国作家俞天任(冰冷雨天)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一书。
《浩瀚的大洋是赌场》描绘了从明治维新直到二战结束,旧日本海军的兴起、强盛和灭亡之旅。该书作者正确地指出,旧日本海军(乃至整个军部)是一伙不折不扣的赌徒,总想以小博大,总是克制不住“拿整个国家当赌注”的冲动。甲午战争赌国运,日俄战争赌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赌国运,太平洋战争赌国运……前面几次赢的都还不错(当然每次都很惊险),直到最后一次一把输光,赌本清零,还付出了两颗原子弹的惨重代价。
直到今天,在搜索引擎上键入“赌国运”三个字,在前二十条搜索结果当中,也至少有一半是关于旧日本海军的历史故事;此外还有旧德国(包括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即便单纯出于“讨口彩”,在投资分析当中频繁使用“赌国运”一词也是相当不明智的,就像在小俩口结婚的时候,没人会拿隔壁刚刚离婚的夫妻作为案例,祝他们有朝一日仿效……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讲,当年的日本热衷于“赌国运”,有其深层原因:日本太小,起步太晚,又太想挤进列强行列。即便是二战初期煊赫一时的日本帝国,其综合国力也只能在全球排到第六或第七(当时全世界的独立国家也不超过五十个),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产业是全球领先水平。一个排名世界第七的“穷人帝国主义国家”赌国运,虽然疯狂,但可以理解;可是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何要去赌国运呢?
(旧日本帝国海军,“赌国运”的最佳最惨案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