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中国第一“鸡娃”女孩,宣告失败

中国第一“鸡娃”女孩,宣告失败

10月前

这两天,哈佛女孩刘亦婷又火了。


起因是一篇报道刘亦婷现状的文章,说这位20年前被家长们疯狂推崇的“天才少女”,如今只是一枚普通的美国中产。



言下之意无非是,天才长大也不尽如人意,鸡娃鸡到最后不过是个普通人。来讽刺当年大行其道的天才型育儿。


网友也极尽嘲讽:


“在美国只要有工作有房子,都算中产了。”

“当年看那个架势以为她会成为女总统呢。”

“本来就是营销火的,没多少真才实学。”



确实,跟刘亦婷的逆天开局相比,现在确实说得上是归于平凡了。



从哈佛女孩到“普通中产”


1999年,刘亦婷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堪称罕见。


要知道,中国2001年加入WTO,2005年才有了相关的电视剧《小留学生》。在那个全球化刚刚兴起的年代,刘亦婷成了全中国家长口中唯一的“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们有了继考清北之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新目标,那就是送孩子出国留学。


推波助澜的,是一本名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书,由刘亦婷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妈妈撰写。


一经问世,就成了千禧年间的畅销书目,创下260万册的销售记录。家长们人手一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哈佛女孩/男孩。



这大概是国内第一本兜售“家长成功学”的书。


刘亦婷妈妈结合刘亦婷的日记,从早教一路写到申请大学,事无巨细地讲述了这位哈佛少女的养成之路。


比如在0岁就要开发潜能,15天大就要开始“输入”词汇,3岁测智力,幼儿园时期就要大量认字数数,6岁拍电视......刘亦婷妈妈相信,智力、自制力、意志力、情商,这些都要从娃娃抓起。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目录节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一个是刘亦婷妈妈拒绝和她用婴幼儿常用的“奶话”,比如“嘎嘎”(肉)“汪汪”(狗),而是自幼使用规范的语言。


另一个就是妈妈让刘亦婷用手握冰块来锻炼注意力,呼兰也在节目中用段子吐槽过。现在看到都有虐童嫌疑的行为,在当时却引无数家长效仿。


      图源:《脱口秀大会》第二季   


其实书中并不只有这些,也提到了申请国外大学所需的各种硬件。包括刘亦婷妈妈帮女儿拓宽人脉、收集教育资讯、找老师写推荐信、课外实践......但绝大多数家长难以复刻这些,只学会了捏冰。


这本初代鸡娃范本,就像是颇具市场洞察的刘亦婷妈妈为家长们兜售的一个育儿美梦。


她一手打造出刘亦婷这个顶级神童的品牌IP,不仅靠卖书大赚一笔,还引得央视等媒体疯狂报道,让刘亦婷成为千禧年间最家喻户晓的女孩。



走上神坛之后的唯一结局就是跌下神坛。于是,对刘亦婷现状的报道,多少都带着一点公众对她光环破灭的期许。


有人说她工作不顺,创业失败,早早嫁人换绿卡,丈夫是平平无奇一名律师,也有人说她现在靠房产中介为生,风光不再。


这些言辞多半带有主观色彩,而据博主@子陵在听歌 所说,刘亦婷目前应该是某基金公司合伙人,而丈夫是全美国著名的遗产律师。


      图源:@子陵在听歌      


这放美国也是精英阶级的实力,在网上却只能落得个“普通中产”的头衔。



“制造”神童

 

网友们迫不及待验证刘亦婷教育的失败,其实背后的心理成因不难理解。


在她身上折射出的,其实我们当代人对教育的反思。


在刘亦婷时代,公众对神童叙事的狂热,宛如当下情绪的反面。


那时,父母的梦想是拥有一个东亚版本的爱因斯坦。


孩子的智力成为一种教育成果展示,奥数要从小学,唐诗300首要入学前就会背。


最好还会弹钢琴,培养不出来爱因斯坦培养个郎朗也不错。



电视上常有智力类节目,但考察的从来不是小孩的逻辑思辨能力,而是懂多少个生僻字,会多少古诗词,似乎那就是“有知识”的证明。


填鸭式的教育,目的是生产出专供展示的优秀小孩。


那时,也是各种儿童智力开发骗局应运而生的时候。


各种号称“开发全脑”实则量子阅读的培训机构,各种助力激活大脑潜能的智慧机,还有“补充大脑营养”的暴利保健品。


儿童的大脑俨然成为一个只要前期投入便有无限回报的金矿。


  “量子波动速读”     


那时,报纸上常有类似刘亦婷这样文曲星转世的神童故事——


有的小孩6岁上初中、9岁上高中、12岁读大学,有的小孩自幼入选少年班、连跳数级被中科院录取、16岁就读了博士......


仿佛一场最低入学年龄竞赛,每一年都有新的家长携新的小孩刷新记录。



针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如火如荼,孩子们的优秀成绩也阶段性地证明父母的过人之处。


然而如今,当年那些神童们长大了,后来的故事才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有的如刘亦婷,平稳开启新篇章,有的却宛若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暴雷。



当神童长大后

 

就像前段时间不少媒体报道的流浪博士孙卫东。


他年少时即被复旦少年班物理专业录取,19岁本科毕业,被选派去美国继续学业直到博士,一直是活在神话中的人物。



然而没人能料想到,如此光鲜的前半生,后续却是孤家寡人,跟家人无联系,在美国街头流浪十六年。


来者采访他怎会如此,他口齿虽然清晰,但“已经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想了”。



异曲同工的还有张炘炀,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是当时最年轻的硕士和博士。


彼时光环笼罩,但后来我们才知道,张炘炀10岁高考505分本可以复读上个更好的学校,父亲仍然执意为他填报了二本院校的志愿。


大学教授欣赏张炘炀,建议他大学毕业后去德国读研,但父亲依然让他在大三便考取研究生,只为了刷新最低入学年龄的记录。



紧赶慢赶的人生,收场是张炘炀苦读8年终于获取博士学位,丧失了追求理想的动力,也不愿从事稳定的工作。


最让张炘炀过意不去的,是他在2011年以前便要求父母给他买一套北京的房子,不然“博士不读了”,然而父母哄骗着他,租了个更大的房子说是买的,错过了北京的房价起飞阶段。



如今,他过着低欲望的生活,偶尔靠和同学做项目赚钱。没有收入的日子,便靠父母一万两万的打钱接济。


他并不担心被说啃老,因为“他们还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鲜少人谈论神童的另一面。


他们大多从小被父母严格控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过早催熟的人生进程,他们往往是同龄中的异类。即便智力过人,但过度的曝光和过重的期待,都早已超出心理承载范畴。


      图源:《木兰花》      


所以,伤仲永的故事,一再上演。


有13岁上大学、20岁被劝退的魏永康;


4岁上小学、12岁读重点高中、14岁时跳河自杀的覃瑶;


和副总理下棋的“中国第一神童”,长大后选择出家的宁铂;


曾经的奥数天才,被保送北大,如今重返平凡讲台的付云皓。


付云皓现在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如今人们不再爱说,“XX要从娃娃抓起”,而是“抢跑的人生跌倒得更狠”。


就像一项看似暴利的投资行为,人们终于看到了神童的光环里,到处都是加高的杠杆。



从惟有读书高

到脱不下的长衫


从极度追求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到完全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思鸡娃教育,对神童祛魅。这波思潮背后,其实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失望。


我们普通人并未拥有过神童的光环,但或多或少都吃过神童的苦。



士大夫的文化血脉流淌在应试教育里,变成了一条条清规戒律——


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是“现在苦一点,考上大学就好了”。


我们自幼便被灌输读书人的崇高,在学生阶段,学习甚至是唯一重要且正确的事情。


谁不曾挑灯夜战,谁不曾只争朝夕。人人活在这场赌上一切的冲刺中,因为那时我们相信,读书可以收获好大学、好工作、好的未来,儿时所规划的一切美好愿景,都与之直接挂钩。


      衡水学生演讲     

因扬言要“拱了城里的白菜”而引发争议     


这些美好愿景或许兑现过,但如今,却越来越难了。


还记得那则爆火视频里的两个女孩吗?


一如标题《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两个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却“一把好牌打稀烂”,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她们分享着各自的“高开低走”,女孩还乐呵呵地对着镜头说:“当我接受自己的失败之后,其实也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但更多人,依然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无处着力。


这两年,「小镇做题家」成为新的大众标签。


人们自嘲着曾经孤注一掷的努力,以为靠着做题能收获一张通往大世界的“入场券”。走进来才发现,大世界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只是做一颗螺丝钉。


这两年,「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成为热门话题。


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年轻人,面对的是恶劣的就业市场和无限调低的自我预期。他们说服自己去gap送快递、做保洁、摆摊儿、接受3000的月薪任人使唤,因为残酷的环境不允许任性。



那些美好愿景如同泡影,埋头苦读为他们换来的,似乎只有更脱不下的长衫和更迷茫的未来。


当教育无法再给予人们一个期许的未来,功利主义教育,便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如今再问起二十年前那些热衷鸡娃的父母们,大概也不执着于孩子是否成绩优秀了。


毕竟,横向攀比只是一时的,但自我的挑战却是一生的。


只能感叹一句,能成为普通人已是幸运。


作为大人的我们,还有什么能给孩子们的呢?


1 / Feb /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塔卡西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视觉志

相关新闻

连续六年第一,中国最能生娃的省,“根本不用催生”突发!中国女首富“辞职信”流出,娃哈哈二代接班失败?时隔八年,重庆为什么能重回“中国第一”?“中国女孩”为何抛弃潘多拉?重磅 | 加拿大多个移民项目突然“翻脸”!多大对留学生正式“限额”!特鲁多移民政策宣告“失败”?中国“第一巨人”鲍喜顺:57岁不听医嘱执意生子,16年后如今怎么样了?魔都家长插班一梯队民办校失败,没有“鸡”这个科目的家长都后悔了……“中国第一铁腚”横空出世,奥运小众项目看得人又乐又佩服不要把白人“黄热病”当成中国女孩的福音营收143亿!“中国跑步第一股”,才是中产白月光?王传福的这60条商业思考,解释了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汽车第一人”拒绝“中国式逗娃”,做懂事的大人,让孩子过个安稳年!中国“第一私人豪宅”:造价27亿,只住2户人家?至今没有人进去过,网友:太逆天了......开源日报 | 华为腾讯相爱相杀;Redis不再 “开源”;老黄集齐Transformer论文七大作者;“中国大模型第一城”争夺战中国牛娃“标配”!这份顶级新闻报刊,全面助力6-12岁孩子的阅读写作英国UCAS:“文书作弊”印度第一,中国第四!用AI写申请文书真的会“没学上”……中国“第一私人豪宅”:耗时300年完工!遍地天价古董,随便摸!1118个房间,如今竟无人居住......买会员比安卓贵,中国首例消费者诉苹果公司垄断案一审败诉!中国“苹果税”税率全球第一,何时能降?一年狂揽113亿元,但“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却没有护城河中国成“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后 车企试水海外建厂新路径美国“海澜之家”,占领中国女孩的衣柜“中国父子骑行娃遭碾压”事故引警惕!新加坡再推脚踏车新政策,交通部长也发话了地平线VS黑芝麻,“中国智驾芯片第一股”花落谁家?谁是中国提出守住缅“三条底线”的第一责任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