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你把人给尊重一下
封面图 | 《年会不能停!》剧照
问:
冯叔,请教一个问题。
在我读小学时,父母就来到了一线城市打拼,我也跟着父母来到了这里,读书、考学、工作。只在每到春节前后,跟着父母回到遥远的家乡。
老家和大城市的差异极大。吃的、风俗习惯、表达方式,等等,都很不一样。举个例子,在我的意识里,大家友好、平等相待,就挺好,只有那些「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才是低情商,就像网上说的,「别人夹菜你转桌,别人喝水你刹车,别人唱K你切歌,别人讲话你唠嗑」。可回到家乡,只要没做到「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就会被一些长辈委婉地批评为没礼貌,不懂事。
这不,刚回来两天,还没过年呢,我就想走了。当然,我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好?冯叔,我该怎么适应老家的这种人际交往的弯弯绕?想请您给点意见。
冯叔:
我和年轻人交流时,经常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
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是一个讲究仪式、重视面子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子很重要,人情很重要。而且,越是传统的社会、乡土的社会、封闭的社会、古老的社会,面子越重要。
我们和人交往,人生的展开,做事情,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下做事情,一定要懂得「面子」这件事。不懂,就容易被认为是情商低。
我曾经看过一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教士写中国的书,发现这些书很有意思,第一章都不约而同地谈「面子」,可见当时的外国人来中国,最搞不懂的就是「面子问题」。
我认识一些海归,在国外生活很长时间,回来后,用中国人的方式交流,有时候反倒不大习惯,甚至出现一些交流上的障碍。这和你在一线城市生活久了,回到村里感觉不习惯是一样的。
那什么叫「面子」呢?
我在西安长大,陕西话其实不怎么直接说「面子」这个字眼,而会说,「你把人给尊重一下」。这个「尊重」,其实说的就是「面子」。
在这里,「面子」文化的核心其实是尊重。为了表示尊重对方的意见,于是选择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通过一个实际行动带给对方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使对方获得一种被别人赞赏、尊重的优越感。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
有时候,为了给人面子,就放低自己的身段,抬高对方。
怎么抬高别人呢?最直接的,吹捧,赞美他的能力、财富、美貌,然后赞美他的孩子,这都是抬高别人的。还有一些人,降低自己。对方实在没法吹捧了,就通过降低自己间接达到吹捧对方的目的,让别人感觉到舒服。
我也问外国朋友,「面子」这个词他们怎么翻译。他们对面子的翻译,如果再直译回汉语,就是:你的行为使我倍感尊荣,这就是面子。
简单地说,面子,在我们中国人的语境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在交往之间,尽量给别人尊重。当然,尊重别人的时候,手段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贿也是给人面子,但是涉及违法乱纪了。在交往中,要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我们就要说一些套话,还有一些套路,最后达到目的,这是中国人之间的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面子文化中,还有一些「潜规则」,或者说要求。比如,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还比如,该帮助人时要帮人,该用道德来说话时用道德来说话,该用情感说话时用情感说话。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人情练达」,就是能在面子之间游刃有余,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鲁迅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就像头上的辫子,抓住了辫子,他的身体就会跟着过来。」可见,要紧紧抓住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这个面子,才可以打开一个人的心门,从而在沟通中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此外,要懂得与人沟通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主动说话。很多时候,事成与不成,人能不能相处,归根结底都在于沟通。很多人际关系不润滑的原因,也在于双方都不主动沟通,或者沟通的方法、说话的方式有问题。
有时候,大家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很跩」。所谓「很跩」,就是沟通时不主动说话,要等别人先说话,他才说。另外,说话时老把人撅回去,或者不注意倾听,这也是「跩」的表现。
那么,怎么说话?很简单,我们常说要正常说话。也就是,别「跩」,也别「装」。
要知道,装是相互的,你一装,别人也会装。大家在一块儿装,一块儿演,不仅都很累,而且还要穿帮。
第三,从长期来看,为人处事一定要有善意,要有诚意。这很重要。
熟人之间交往是个长期的事。比如,你和你老家的亲戚、朋友,从认识开始,都要相处几十年。你的善意和诚意是在几十年里被人来验证的。假如前二十年你一直都做得很好,那么后二十年别人就会特别地信任你,然后很多事情都会帮助你。这样的话,所谓的人际关系就能够正常而且润滑,同时你也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一起来发展。
更多往期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