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0岁还觉得自己像小孩?成不成熟其实要看这一点——
策划、撰文 / Celia、卢舫
专业支持 / 露纯、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又过一年,掐指一算,啊啊快要30岁了。
不久之前,几位一起长大的朋友很久不见,坐在一块。有人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有人开了一辆宝马,有人聚餐完要去盯新房子的装修。似乎大家都长成了我们小时候想象的「大人模样」。
直到哪个没话找话的对着我来一句:「那你呢?」
哥们租着个小房子,养了一只猫,满手机的吗喽和loopy表情包,最苦恼的事情还是钱又存不下了....好像跟23岁没啥区别呢。嘻嘻。
大家好像都走好远了,对比起来,我似乎在某种主流的价值序列中,一直原地踏步着。有时候也难怪妈妈时不时就来一句:「你怎么还像个孩子一样」了。
不过我有时候也寻思,难道真的存在某种模板,达成了才不像孩子吗?而如果这个模板是像眼前这些同龄人一样,去追逐学区房、二胎、投资,我似乎也不是很想变成这样呢。感觉好累。
这么看来,难道,我注定无法成为所谓的「成熟的人」了?
不过,对我来说,有两个好消息 ——
第一个好消息是,大把人都和我一样很容易在这时候感到困惑迷茫(没错我说的就是你,你就说是不是)。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做过一项研究,发现34岁是第一个、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人的生理机能从30岁左右开始老化,再加上家庭角色和职场角色的不断转化以及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多人在35岁左右开始产生焦虑感以及身心疲倦感,甚至会有一种被耗竭的无望感。
「我的未来该去向何方」、「我足够好了吗」这种问题,就特别容易在这种疲惫年岁里显现。
而第二个好消息则是 ——
放宽心啦,你成不成熟,和你有没有结婚、房子、孩子,毫无关系。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是怎样的?
有一个关于思维模式的研究,区分了成熟与低成熟的思维。
更成熟的思维比一般的思维更大程度地容忍和直面不确定性,研究使用了几个词来形容它:
-相对主义的
-不确定的
-会根据不同情况思考问题的
而比较低成熟度的思维则是
-非黑即白的
-难以忍受没有结论的
这听起来未免有点绕口。不过仔细想想,是不是也能想起许多拥有「低成熟度思维」的人?
就举个过年时刚遇到的例子好了。我有个远房亲戚的女儿,春节没有回家过年。来拜年的三叔六婆们,对着亲戚一口咬定:
她啊,就是没良心啊,不用想了,有什么理由能春节不回家呢。
虽然这些三叔六婆都五六十岁了,但根据这个研究的观点,ta们大手一挥、不问青红皂白就给这个女儿判了不孝罪名,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
而如果此刻你内心暗暗觉得:
「是不是她抢不到票啊」「也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吧」「这些三叔六婆太无理了」
那事实上,你就正在践行「会根据不同情况思考问题」。
你比那些满头华发、指点江山的老人家们,好像更成熟些噢。
这份成熟可能意味着你比三叔六婆们有着更高的自我发展水平(ego-development),这是判断一个人内心是否成熟的关键(Hammack & Cohler, 2009)。
心理学家Jane Loevinger(1967)提出:自我不是某个固定不变的事物,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掌控、整合、理解生命中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形成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
所以,自我发展水平指的就是「一个人对自身及世界的体验能够到多复杂的程度」(Labouvie-Vief, 2001)。
我们能够认识和接受多复杂的自己?对世界和关系的复杂有多少认知和容忍?我们能够整合多么复杂的情绪?我们对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是否是复杂的?
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水平较高,意味着ta在责任心、忍耐力、独立成就、自我修复力、人际间诚信等方面,都能发生更多的积极变化(Bauer & McAdams, 2004)。Ta在面对世事变迁时,也会更少收到打击,具有更高的应对能力。
自查一下:
你的自我发展水平在什么阶段?
既然「自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基准,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水平怎样呢?
虽然严格来说,自我发展水平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但为了方便理解和分辨,Loevinger将这个过程分为9个阶段。
其中,最早期的3个阶段,通常发生在我们出生开始到学龄前,基本上没有成年人会停留在这3个阶段里。在这3个阶段,「自我」的意识从无到有:
Step1 完全被冲动主导:饿了就要吃,不吃就哭
Step2 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Step3 趋利避害:谁给我糖吃,我就听谁的
而接下来的自我发展阶段4-9,则常出现在一般成年人身上。你的自我发展水平如何?正处于哪一阶段?对照以下表格,给自己做个测试吧 ——
上下滑动查看,点击放大保存。
负面的生活经历发生时,
恰恰是走向成熟的契机
Loevinger(1976)指出,人的自我只有在环境不符合ta们的预期时,才有成长发展的机会。某种程度上,只有当负面的生活经历发生时,我们的自我才有进化地更为成熟的机会和可能。
这也体现在某些「自我发展阶段」的转化过程中。
孩童从第3阶段(也就是那个只会趋利避害的阶段)转化到第4阶段(心中有了规范和准则的阶段),一般情况下,就是当一个人进入集体生活后,感受到了群体压力,然后发生的。比如,在进入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心里没有规则,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也不知道除了爸妈之外还存在着别的权威,比如老师。
只有在读了幼儿园,看见大家都被规定这么做时,我们才开始懵懵懂懂地跟着做。跟着做的过程注定是不会很开心的。要遵守的规则变多了、要尊重的人变多了,换谁都不舒坦。
上幼儿园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初的「负面生活经历」。也正是由此,我们意识到世界上有一些需要遵从的规范和「对错」。
从阶段5过渡到阶段6同样是在面对「负面生活经历」时才可能发生。
Loevinger认为,一个人要进入「公正阶段」,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某种「惩罚」,内心产生了愧疚感、崇拜感、甚至恐惧感,并且承认和接纳这种感觉后,会促使自己进入公正阶段。
比如一个人在年轻时桀骜不驯,对什么都看不惯,觉得自己过得开心最重要。直到某天,这个人发现自己的父母老了,才反省自己蹉跎了太多时光,却一事无成,也没有陪到父母。从此他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就意味着,他在蹉跎岁月后的痛苦反思和愧疚中,步入了自己的「公正阶段」。
其实,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自我已经处于「公正阶段」,已经可以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个很成熟的人了。
除了这两个阶段之外,Loevinger没有再提到其他阶段之间的转变条件。Loevinger认为,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一生的自我发展都会停留在「遵奉阶段」到「公正阶段」这个区间,不再迈向更高的阶段。
这么看来,我们会发现,通往成熟的路分两步 ——
撞南墙,以及从南墙中细心体会和接纳经历。
所以,每当遇到自己预期之外的事情、或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人和物时,我们建议你用写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在日记中回答这些问题 ——
1⃣️ 这件事为你带来了哪些改变?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经验?
2⃣️ 经历了这件事,你看待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角度有了哪些变化?
3⃣️ 你是如何应对这件事的?你认为自己应对得怎么样?对于自己的应对你有哪些反思?
4⃣️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最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每次春节尾声准备回到工作的城市时,总要面对妈妈的灵魂发问:
「为什么一定要出去受苦呢?在家里不是更安逸吗?」
如今我找到了新的答案:安逸的日子里,可以供我通往成熟的南墙,就变少了。
人为什么一定要成熟呢?其实也不一定的。心理学家Laura A. King曾说,通往「好的生活」有两条路,一条路叫快乐,一条路叫成熟。
但至少对于我来说,一种可以稳定感到快乐的人生实在需要太多幸运,而成熟对于我来说,是更有主动性的事。而且它不像快乐那样会消失,人一旦成熟了,就不会退回到不成熟的状态里。
诚然,通往成熟的路途不会轻松,甚至成熟这件事本身,也会让人不断去感受和内化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但Laura A. King的观点,也鼓励着我去面对不轻松的生活 ——
她认为,一个健康的人,ta应当有着丰富的内在体验,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也应当是有过挣扎、痛苦、苦乐参半的。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正在困惑于自己是否不够成熟,正在焦虑于是否太过原地踏步的人,转发给ta,也许,ta已经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走得更远了。
今日互动
你如何理解「成熟」?
你处于哪个「自我发展水平?」
References:
本文关键词:成熟、自我发展、年龄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成熟或不成熟的人,都爱点点 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