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开始赶“种地风潮”
远离土地已久的年轻人,正在爱上种地。
阳台上栽着自种的蒜苗和薄荷,工位旁要养枝叶健壮的发财树;在生活中受挫时,“想回家种地”成了他们的新口头禅;刚工作两年,已经想好将来要在乡村养老,种一畦红彤彤的番茄。
甚至有人真的脱下长衫,以新农人的身份回到了田野。
不需要去想同事关系、月末绩效和任务截期,“回归土地”,已经变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理想。
成为文化现象的种地综艺,
切中了年轻人的情绪
在农耕文化渐渐无声的今天,我们感慨地发现,原来还有一群年轻人愿意扎根在地里。
第一季以9.0的豆瓣高分收官、获第28届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提名、成为当年最出人意料的口碑之王……跳出综艺市场和粉丝圈层,去年一整年,《种地吧》都在引领着一场关于土地、种植和踏实做事的理念的回归,凝聚起了超越一档综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做大做强”的口号全网出圈,被用作每个人起步阶段的自我激励;“人生就是白干加白干”的调侃,成了网友们遇到挫折时自我开解的口头禅;“不做,全是问题;去做,全是答案”飘满弹幕区,成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今年春节,频频输出这些“人生金句”、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年轻人精神状态的《种地吧》“十个勤天”,从泥泞的土地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作为当下最火的新偶像代表,他们向全国人民展示农耕劳动的骄傲与自豪。青年偶像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这些都说明,《种地吧》和“十个勤天”在去年拥有了其他综艺节目不可媲美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他们在不断续写的土地故事中,始终用情感和态度链接、共鸣着年轻人,《种地吧》也从一档实验性综艺,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今年2月底,《种地吧》第二季开播,再次迎来现象级的火爆。节目首周在爱奇艺站内热度值就突破了8600,斩获热搜800多个,少年们种地过程中的任意一场直播都能成为微博热搜话题的“常客”。
抛开直观的热度数据不谈,十个少年回归种地“老本行”,所带来的影响力也从节目延伸至现实生活。
3月初,少年们种出的生菜在超市上架,让这届佛系逛超市的年轻人,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两周前的植树节,不明所以的网友们涌入“十个勤天”的直播,发现他们在月初已经抵达甘肃腾格里沙漠,自费购入18万棵梭梭树苗,并号召房东的猫、高嘉朗、高进、王赫野及农大学生、当地村民等加入植树队伍。
开播前,17万余棵树苗已经种下,打开直播是为了和观众共同见证目标达成的时刻。
相关微博直播获超1200万次观看,网友们被“十个勤天”的真诚打动,纷纷加入到植树的行列中,晒出了自己的种树证书。直播结束后,少年们还无偿支持了甘肃民勤县的助农直播。
3天前,少年们种植的2400份郁金香一秒售罄,许多偶遇他们摆摊卖花的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这份幸运和喜悦,不少人深受感染,也养起了自己的“春天第一盆花”。
这是“十个勤天”感召力的缩影,更是年轻人对节目、对他们、对“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价值观的认可。
一位观众曾在豆瓣写下这样的评论:“我曾经质疑过努力会有结果这件事,但他们用200天告诉我,土地不会骗人,生活也是。”
用真诚耕耘土地的《种地吧》,给出了年轻人想要的答案。也许一个综艺节目火爆的背后,正是它对年轻人所处困境的理解与关怀,也是对时代情绪的精准切中。
面对同辈压力,焦虑和迷茫被互联网前所未有地放大,带来“卷不赢,又躺不平”的无力感;世界变化的太快,新技术来不及学习就已经被迭代,当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未来时,不确定性又令人害怕向前。
年轻人生活中的创口与“情绪病”难以被疗愈,而《种地吧》对他们而言,就是那个能治愈自己的电子乌托邦。
年轻人在休息时间需要的,或许已经不再是多么刻意的情绪刺激,而是认真做好一件事、记录好一个故事的“精神舒缓”。
看人种地,
得到精神治愈
百亩要耕作的田、一下雨就淹成泥潭的村,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这里是与自己的生活迥然不同的世界。
第一季里十个年轻人第一次开收割机,经验不足,不断因为操作失误损伤机器,被老师傅们连声感叹“作孽”。一进田就花样百出地下陷,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等师傅来救。
十个人收割一百多亩地,足足花了六七天,让屏幕外的观众也跟着恼火。
第二季,明明又是收水稻的画面,却很难把他们现在的样子和当初重合起来。
一下车,面对扩大到四百多亩地的田,十个少年能立刻熟练地划分不同田区、根据天气预报安排农活,在时间和钱的双向掣肘中找到最佳的收割机租赁方案。
四百亩的收割一天完成,当倾泻而下的谷粒淹没了镜头,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同样感染了我们。
慢节奏和记录式的镜头,让观看者抽离现实、沉浸其中,与具体的人共享面对困难的紧张或收获成长的喜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有多久没有这样彼此陪伴,有耐心去见证一群人的成长了。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土地时,人与人就得以摆脱彼此竞争的敌视,成为并肩的伙伴。
第二季一开始,发烧的卓沅头昏脑胀,开着收割机撞碎了赵小童机器上的玻璃。
负责组织收割的何浩楠过来询问情况时,赵小童的第一句话却是:“没事,这玻璃被我的热情干碎了。”看到卓沅又内疚又累,另外两人几乎同时提议去吃午饭,将卓沅从负面情绪的泥淖中拖离。
其实收割机租金昂贵,为了赶农时他们必须一天内完成所有收割工作。但没人抱怨他耽误了时间,人的情绪被珍而重之地托举和抚慰。
在《种地吧》第二季的镜头里,他们也彻底融入了村子的生活。两百多天与土地的相处,让村里人打心底里接纳认可了十个少年。
社交疲惫的年轻人在人际关系的真空中已经生活了太久。和邻居天天挤一个电梯,却没说过两句话;隔壁部门的同事,入职一年还不知道姓甚名谁。
但在节目里,羊场负责人惦记着少年们买走又卖回的卷毛羊,一见面就高兴地向他们分享“它现在和八个‘老婆’住在一起”。
原先看见他们就皱紧眉头的技术员和农机师傅,如今也为他们能一口气收完稻田竖起大拇指。
来到第二季,节目已经成了熟人局,这些熟悉的面孔在土地上的紧密链接,填补着城市钢铁森林里年轻人失落的情感需求。
在变动的世界里,《种地吧》也带给了年轻人最需要的安全感。
去年第一季录制接近尾声时,辛苦搭好的羊棚被推倒、大棚和水培设施也被拆除,乌托邦似乎来到了终点。不少观众为此感到失落,害怕再也看不到这样能够治愈人的故事。
但随着第二季重启,我们开始相信这不只是一个一期一会、随时可能结束的综艺节目。
去年作为主线的收水稻和种小麦一直在进行,新的任务和地图也在第二季开启。
最让人能感受到少年们在成长的,是在新项目提案会上,每个人都做了详细的PPT展示项目的调研结果,俨然一群专业的新农人。
后陡门是“十个勤天”做大做强的起点,却不是终点。种地是一个可以延续的故事,观众们共同的精神乌托邦会一直在那里,治愈一群又一群年轻人的情绪困境。
割下小麦,
收获现实答案
《种地吧》能够如此出圈,也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疗愈式的童话故事。在屏幕内外,我们总能看到一种现实的相似性,将镜头里发生的一切与镜头外的我们勾连在一起。
参加节目之前,十个少年中有人在选秀里反复出道失败,有人刚刚离开校园,在剧组面试中次次碰壁。他们和很多屏幕外的年轻人一样,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似乎再怎么努力,都只是在原地打转,没有一件做成了的事。
他们所处的环境,其实也和我们很像。上司交代的东西根本没接触过,第一次做出来的东西惨不忍睹。时间紧任务重,却总有意外发生。
第一季里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少年们站在路边卖平菇。“社恐”李昊主动拿着一把平菇去路口招呼路人,又不断被拒绝,脸都紧张得煞白。回到车里,这群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干瘪下去,但又要安慰自己说,可能不是我们不够好,只是对方不需要。
弹幕此时都被触动了,有人想到了自己去面试求职碰壁的经历,有人想到为了工作需要强装“社牛”的疲惫。
种地是真实的,生活也是。在各种各样“遥远的相似性”中,我们最终仍然看到的是自己。
也正因如此,少年们在土地上收获的每一粒粮食,也是我们收获了一个关于现实生活的答案。
第一季里,少年们花了一整天把4000盆玫瑰花搬进大棚,累到碱中毒。可等请来的花卉专家查看大棚,却发现大棚里地面高低起伏,必须先做平才能养花。少年们只能一次次地感叹一句,“人生不过就是白干加白干。”
但第二季他们承包下废弃的玻璃大棚时,就会记得先找平地面,能自己一次性焊接好水培钢材,为后续繁重的工作节省宝贵的时间。
我们总因为害怕努力错方向而不敢往前,但他们的经历却证明,即使是失败也有价值。
其实这个世界在哪里都困难重重。第一季没钱雇人,少年们自己当工人,30吨化肥从白天搬到黑夜。枯燥、重复,只计时休息15秒,又得重新站起来。第二季里,4个人往车里装卸18吨化肥,依旧是喊着号子替自己鼓劲。
可当你看到卡车上堆积的化肥随着夜幕降临一点点减少,最后彻底清空,就明白生活中即使天大的难题,最后也不过是水滴石穿地被解决。
找不到目标和意义怎么办?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对待好每一个人,生活会自有答案。
借着“看人种地”,被治愈的年轻人最终也获得了在现实中继续出发的力量。
一位粉丝在微博里记录了自己入坑《种地吧》的经历。在备考研究生时,“十个勤天”每天九点半准时直播,陪伴她完成了每天枯燥的学习计划。有时候坚持不下去,看着少年们撒肥料、挖碎石、焊接钢材,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似乎也没那么困难了。
有人说,因为这个节目的真诚,自己对那些最朴素的词多了一些信任:善有善报、但行好事、真正的努力不会被辜负。
节目来到第二季,《种地吧》愿意用真诚去延续一个永不落幕的乌托邦。
让年轻人无论什么时候打开节目,都能在一锹一铲的耕作里,重新相信“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价值。治愈了短暂的情绪低迷后,再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去耕耘属于自己的稻田。
一个夏天结束了,下一个故事从春天再次开始。
每个春天遇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但《种地吧》总会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春天里,一次又一次给予年轻人脚踏实地往前走的力量。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白鹤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