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同事们,向他推荐了一款App,说是特别有趣,很多人都在用,让他也下载试试看。他都还没有开始搜索,手机就弹出了一大堆App广告。一不小心,他就误触下载了一款游戏。而且,在问了一圈周围的同事之后,他又发现,大家几乎都遇到过这种事。因为手机应用商店,本质上是一个能提升效率的工具平台。你能在这里,找到各种各样的App,节省大量寻找、筛选的时间和精力。但今天,你会发现,一些原本用来提升效率的工具平台,干了一些流量平台的活儿。什么意思?什么工具平台,流量平台?平台和平台之间,还有不同的吗?正好,我们也趁着这个机会,重新来透彻地理解一次“平台”这个词。两种平台平台,通常指的是一个基础结构或系统,可以连接不同的用户或者服务提供者,支持各种活动或服务的运行。比如,操作系统就是一种平台,它允许软件开发商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程序。我们常用的微软Windows系统、苹果MacOS系统,都是这种。再比如,社交媒体也是一种平台,它提供了用户之间交流和分享信息的空间。Facebook、微信等等,都在此列。平台,就像是一个大型的超市。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商品、服务)。顾客(用户)走进来,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使用、交易这里的商品或者服务。逛商场,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活动。但你仔细回想一下,你平常去逛万达广场、龙湖天街这些商场的时候,是专门冲着某个店铺去的吗?多数时候,应该并不是。相反,你可能就只是冲着这家商场而来,来这里休闲放松的。无论是三两好友,还是独自一人,在这样一个环境还不错的公共空间,边走边看。遇到心仪的店面、合适的商品,就进去试一试、看一看。没遇到,也无所谓。除了少部分极具知名度的品牌,多数商店,在你眼里,可能都是大同小异。而商场里的入驻商家,看中的也是商场这种把消费者聚集起来的能力,也就是流量。于是,它们才愿意花钱租用这里的店铺。类似万达广场这种,能够提供流量入口、进行流量分发的平台,就叫做流量平台。在互联网上,我们常用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等平台,都属于这种。你和朋友逛街,时间久了,有点口渴。于是,想买一瓶可口可乐。你抬头看了一下,发现远处有2家便利店,711和全家。现实情况大概率是,去哪家都无所谓,哪家近就去哪家。甚至,你要喝无糖,而离你更近的711并没有。那么,你可能也不介意多走两步,去全家看一看。没错,你需要买的是可口可乐,至于在哪买,其实并不重要。此时的便利店,只有工具属性。类似便利店这种,单纯为用户提供产品、解决问题的平台,就叫做工具平台。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微软Office软件套装,印象笔记,等等。这种情况下,平台上的商品、服务,才是那个“目的”。一个,以平台本身为“目的”。一个,以平台上的商品和服务为“目的”。也只有理解了这种不同,你才能理解,同样的变化,会带给两种平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工具平台:线性增长对于工具平台来说,用户是冲着平台里面的实用性产品而来的。而平台的价值,就是为客户提供效率工具,帮客户解决问题。因为,工具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性价比要超过客户去自建一个类似的平台。比如,这两年特别火的AI大模型,在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日常任务以及增强创造力方面,都有着巨大潜力。那么,肯定有公司顺势会想:要是把AI大模型,集成到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上,比如微软的Office套件上,是不是还能提升一下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去年,微软将GPT-4大模型集成到了自家的Office套件中,并把它命名为Copilot。Copilot的设计目标,就是成为用户的智能助手,帮助用户处理繁琐的办公任务,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更有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听着有点玄乎是吧?就拿我们熟知的Office3件套来说:Word:Copilot能够在Word中与用户共同编辑文档,帮助总结内容、创作文章,甚至根据用户的指令调整文档的语气和风格。Excel:在Excel中,Copilot能够分析数据趋势、实现数据可视化,帮助用户告别复杂的函数和图表制作。PowerPoint:Copilot可以将用户的简短想法转化为完整的演示文稿,提供排版和动画效果的建议,甚至根据Word文档创建演示文稿。今天,像微软一样集成了AI大模型的工具平台,越来越多。而对用户来说,虽然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已经有了不少开源的AI大模型,自己也可以据此打造属于自己的AI办公平台。但是,AI大模型的部署、训练、适配,都需要相当大的支出。因此,对绝大多数客户来说,直接使用现成的工具平台,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不过,如果你的日常办公,只是简单处理一些文字和数据,并不需要AI工具的辅助。那么,类似微软Office Copilot这样的工具平台,对你还有价值吗?由于工具平台固有的工具属性,对于没有相关需求的客户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平台只能去找那些有相关需求的客户。多一个客户,就多一份收入;少一个客户,就少一份收入。换句话说,工具平台的价值,往往是随着用户规模的变化而线性变化的。流量平台:几何级数增长
不同于工具平台,流量平台的价值,在于吸引、聚集大量的用户。有了这些用户,平台就变成了一个流量入口,可以进行流量分发。当然是平台上的商家。比如,商场的入驻商户,淘宝、拼多多上的卖家,等等。这些平台上的商家,迫切希望平台上的流量可以辐射到自己,增大自己的曝光度。因为平台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家争相入驻到平台里,提升了平台的产品、服务价值。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平台的吸引力,能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来到平台里。最终,更多的消费者吸引了更多的商家,而更多的商家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平台日热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正反馈循环。而一旦进入了这样一个正反馈循环,平台的价值几乎就可以自发生长。甚至,如果用户数量达到一个临界值之后,平台就可以进入赢家通吃的状态。相比之下,工具平台的价值可没有这样的正反馈循环。它们拉来一个客户,才能多一份收入。没客户,就没收入。这正是流量平台的奇妙之处:随着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网络效应”开始在流量平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网络效应,是指随着使用该平台用户数量的增加,平台价值出现几何级数增长的现象。假设,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有微信,抱歉,那它一点价值也没有。因为,作为一个沟通工具,你缺少沟通的对象。之后,陆陆续续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拥有了微信。这个时候,微信开始有价值了,因为它可以方便这一小部分人的交流。再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微信。理论上,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两两沟通,那么,此时可以发生沟通的数量,和人数的平方成正比。而如果是3个人、4个人、甚至多个人的群聊,那么,理论上可以发生的沟通数量,还会更多。换句话说,使用微信的人越多,可能发生的沟通就越多,平台可能产生的价值就越大。作为一款超级流量平台,微信的“网络效应”,也造就了今日另一个互联网巨头早年的崛起。在2016年的时候,拼多多还默默无闻。然而,那时的拼多多,通过微信中的群聊、朋友圈等等平台分享功能,让用户可以轻松将商品链接分享给好友和社交网络,邀请好友一起参与拼单。依靠这种营销方式,拼多多用较低的获客成本获得了极大的用户增长。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有不少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都和我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可是,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平台”这个词的了解,非常的混乱。做工具平台,有点苦、有点累。只有多获取一个客户,平台才能多一分价值。但是,如果你的平台,能够切切实实为客户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你的收入,是比较确定的。而流量平台,如果吸引力足够强,用户足够多,就能形成自我增强的正反馈循环,并且通过网络效应,迅速放大平台的价值。不过,这个看似性感的模式,也有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平台的吸引力,让这个的正反馈循环能够转起来。因为一旦掉头向下,用户规模的下降,大概率也会是几何级数的。事实上,无论是工具平台,还是流量平台,想要做成功,都不容易。但面对可能要投入的巨大成本,想清楚自己要做哪种类型的平台,非常重要。1、微软把GPT-4接入Office套件,推出全新的AI功能Copilot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05295.html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付帅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01篇原创文章
《真正职业的人,要如何思考工作?》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