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复活”亲人,你怎么看呢?
不知道大家看过《流浪地球2》吗?电影里的数字生命架构科学家图恒宇,在痛失爱女后,利用数字生命技术“复活”了女儿丫丫。
最近,有位叫包小柏的音乐人用AI“复活”了离世女儿。然而,AI技术发展的讨论在温情中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包小柏“复活”女儿
2021年,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包容因病去世,年仅22岁。包小柏誓要用科技重现女儿的声音及影像:“我要给她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最完美的声音,让她在美轮美奂的数字世界,继续生存下去。”
从2022年开始,包小柏开始钻研AI技术并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和从事AI事业的朋友刘岩一起摸索。最终,他们用女儿17秒的影像重建声纹,复刻出了“数字女儿”。现在,“女儿”可以即时回应对话:
前阵子,包小柏的老婆生日,“女儿”还为妈妈唱了一首生日歌:
包小柏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
“用AI复活亲人”的广泛使用
大家开始对“用AI复活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用AI复活亲人”能够帮助生者和失去的亲人重新建立联系,有助于抚慰人们的伤痛。
用AI“复活”亲人,包小柏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B站up主吴伍六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视频中,“奶奶”讲着流利的方言和男子对话。
辽宁一男子用AI换脸,“复活”去世的父亲来哄奶奶。虽然视频像素不好,但老人没那么敏锐,看了视频还是相信了。
早在几年前,韩国的一位母亲利用AI重建了自己女儿的影像,只要戴上VR眼镜,她就能看到女儿,甚至触摸。
自AI技术兴起以来,一直都有人在探索用AI“复活”逝去的人。现在,在各大平台上,用AI“复活”亲人已成为一门生意,一单从10元到一万元不等。这年头还真是有需求就有供给,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从2022年起,来自江苏的张泽伟就开始做起为普通人定制“AI数字人”的生意。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需求:有母亲找他“复活”癌症去世的孩子,有年轻人希望拥有偶像的数字分身……
因需求量火爆,他在一年内完成了六百多个订单,平均一单几千到1万元不等。他认为:AI数字人的意义在于陪伴,并能够缓解生者的压力和痛苦。
如今,AI这扇大门似乎已经向普通人敞开,但争议一直没停。
备受争议的AI工具
“这样会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
“人生就是要学会珍惜和面对失去。”
“为什么不鼓励活着的人往前走呢?”
有人表示不能接受:因为觉得它终究是假的:人永远不可能“复活”,也无法进行“授权”。即便得到了亲属的授权和认可,但站在逝者的角度,逝者本人的意愿无从得知:他们真的愿意在离世后,以这样的方式活着吗?
另外,这类生意也存在灰色空间,有短视频博主自称“旨在致敬和纪念,无商业目的”,发布“复活”李玟、张国荣、乔任梁等已逝明星的视频,让他们开口唱歌、说话。
因为这些视频的流量较高,有人就在评论区打着温情的名义,趁机做起AI推广、收费服务……
乔任梁父亲表示不能接受,出来发声:“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是我侄女刷到视频发给我的,这是在揭伤疤!”
除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争议,法律层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肖像权侵犯、隐私数据保护、AI诈骗……
今年年初,Taylor Swift的一组不雅照在网络上疯传,经调查得知是AI生成的。这事还引发白宫回应:“我们对此类图像流传感到担忧,更确切地说,是虚假图像,这令人担忧。”
去年,一骗子通过AI换脸技术,佯装成受骗者的好友,用10分钟骗走福州一老板的430万。
AI技术只是工具,而人心决定善恶。
写在最后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失去。你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失而复得”。两者都是选择,是我们自身的状态,根源于我们的曾经。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如果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或许它会没那么沉重吧……
现在的我们,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每个平淡瞬间,都值得我们用心感受。不妨多多记录生活的点滴,让未来少留些遗憾。
对于“用AI复活亲人”,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英国养娃那些事儿”诚意推荐
作者:老熊
来自心书自出版,侵删
欢迎转发分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