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玲院士:展望心血管代谢学科发展,摹画疾病管理蓝图
随着心血管学科的发展进步,国内外新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理念、干预手段的不断涌现,一个新的亚专科“心血管代谢疾病”进入大家视野,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热点研究方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让心血管代谢医学深入临床,助力心血管疾病及风险因素的有效防控,并推动心血管学科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近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高血压和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大会”期间,我们特邀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就“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学科发展及创新管理模式”等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韩雅玲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心内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师协会会长;
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全军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总编辑;《 Cardiology Discovery 》总编辑;《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内外十余种期刊编委、副主编
从事复杂危重冠心病的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40余年,在复杂危重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及个体化抗血栓治疗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显著降低了危重冠心病的病死率,为提高我国危重复杂冠心病救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等30余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及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 等SCI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主持发表心血管病诊治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建议15项。
在广大病患及同道中享有很高声望。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中国当代发明家、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8次。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和第十一届至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问题1. 本次会议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一次高血压和代谢性疾病防治大会。可否请您分享下,对于会议的创立,特别是会议将心血管代谢疾病作为关注领域,有何初衷和考虑?
韩院士:
要实现全民健康长寿,首先要实现全民的心血管代谢健康,没有健康的心脏功能和正常的代谢水平,就无法实现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因此,促使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和病死率拐点早日到来,成为时代赋予心血管医生的使命与挑战。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要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030年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30%”的战略目标。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领域仍面临着巨大考验,目前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等)的患病率仍在上升,估计患病总人数超过5亿。心血管代谢疾病危险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尚未出现明显转折,且我国面临着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局面,防控形势愈发严峻,对于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变得更为迫切。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简称“分会”)创办了本次高血压和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大会,旨在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借助国家级学术会议平台和优质学术交流资源的优势,铸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治的医师队伍,帮助和促进临床医生掌握心血管代谢学科最新进展和指南更新信息,学习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治疗策略,提高专业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催生更多科研创新成果,提升我国在心血管代谢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防控工作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三、借助学术会议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学会更好地管理自身心血管代谢健康,减少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不良后果,用实际行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本次会议由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高血压学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基础研究学组、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4个学组共同承办,充分整合了心血管病亚学科的学术资源,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汇融通。
韩院士: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医生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管理和学科建设方面主要完成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设立了专门的心血管代谢中心、科室或门诊。这一新型诊疗模式极大减少了患者的就诊难度,提升了治疗依从性和诊疗效率,显著提高了代谢危险因素的治疗达标率,为合并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个体化评估和更优质的综合管理医疗服务。
二、借助分会学组的学术力量,发挥疾病防治主力军的作用。分会高血压学组多年来积极主导撰写制定并发表相关指南或共识、开展科普及学术推广,连续4年被评为分会优秀学组。2019年第11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还成立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近年来,该学组围绕心血管代谢领域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工作,为推动治疗理念的更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发布多项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指南、共识。已经发布的相关指南共识主要有《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及其基层版(202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9)》(202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高血压学组)、《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盐敏感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及其基层版(2024,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另有多部指南、共识正在撰写中。
四、通过学术会议推动学术发展。通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的年会、4C会议以及日常的学术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突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临床前沿热点,探讨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心血管代谢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通过全国疾病公益日活动,普及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治理念和方法。在每年疾病公益日,例如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分会和高血压学组将组织全国各大医院心血管病医务人员参与公益活动,包括义诊、面向公众的健康咨询和基层培训等。
六、主办中国知心控糖(简称CDCV)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学分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协会合作开展,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心血管医务人员对伴有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管理能力和治疗的规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医疗质量,并降低伴有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病复发和死亡风险。该项目自2021年12月启动,已有36家医院参与其中。截至2023年11月,已入选107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了三次培训,内容包括临床实践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进展和案例分析,以及如何利用收集的数据开展临床研究。
七、建立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和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指导下,2019年分会协办成立了“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项目的“高血压中心”和“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该项目以“公益、学术、高效”为宗旨,以“创新、务实、共赢”为理念,搭建人工智能数据化平台,实施专项能力评估与提升,截至目前,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1740余家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和460余家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推动了我国高血压及代谢性心血管病的专科建设,提升了人群慢性病的防治水平,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韩院士:
首先,应更新疾病管理理念。临床中,进一步深化临床医生及患者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了解早期干预和重心前移的重要性。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未来应更加强调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尽早控制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尿酸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进而减少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次,积极投身于临床和科研实践。广大心血管医师要担负起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管理的使命和责任,积极管理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危险因素;要根据最新指南共识和临床研究证据的指导,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促进对有心血管获益的新型药物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广大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最后,加强心血管代谢疾病管理的多学科协作。心血管代谢疾病涉及多个学科,除与心血管科和内分泌科密切相关外,还涉及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等。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度的跨学科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便为心血管代谢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来自不同学科和亚专科的专家可以互相学习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共同制定和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糖心同治,齐抓共管,同心戮力,进一步提高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