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學人Scholar(ID:isixiang)
我有两个孩子,个性、禀赋与偏好都截然不同。这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其实人从生下来就不是白板一块,而是装好系统来到这个世界的。
老大从小说话算数,信守承诺,比较好管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迷宫崎峻的电影,年龄渐长后更是对经典影视乐此不疲。虽然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出色,比不上我小时候,但影视鉴赏水平明显比我要高。而且,不像同龄的孩子,喜欢动漫或者迷花样美男美少女,最欣赏的国内明星是梁朝伟、周迅与汤唯。这明明是我们这个年龄层喜欢或曾经喜欢的明星嘛。前段时间回来,一副气鼓鼓的样子,说有同学问这个动漫有无看过,那个动漫有无看过,孩子都回答没有。然后,同学说了一句:你不会只看过宫崎骏吧。一下子把孩子气着了,然后打开影视列表,说自己这个看过那个看过什么的。老二呢,个性固执,经常耍无赖。从幼儿园到现在读小学,最喜欢看的片子是小猪佩奇与朵拉之类的。同时,比较热衷于知识的学习,经常自己主动要求打开学习软件,属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种。自尊心也较强,做不好或者别人认为不行时,就发脾气甚至哭天喊地。还有,就是特别着迷画地铁线路图,几乎每天都要画好几张,饶有兴致地标注上站名,很多汉字就是这样认识的。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地铁。去博物馆啊美术馆啊,都兴致廖廖,没待多长时间就嚷着要离开,坐地铁就总嫌时间短。
老大读幼儿园时的理想是当总统,不过很快就以总统老要加班太辛苦为由放弃了。老二现在的理想是当地铁驾驶员,前段时间还说,以后要考个好大学,以便能当上地铁驾驶员。孩子个性不同,连带着会影响我对孩子的态度与方式。最终形成的模式,其实是双方博弈与相互作用的结果。上次老大还特地问我,为什么自己小时候乱发脾气受到的惩罚是关卫生间,而我对老二从来不用这种手段。我的回答是,如果把老二关进卫生间,就正中其意了,一定会在那里玩水,然后把卫生间搞得天翻地覆。所以,有时我不免会怀疑育儿心得的普世性,也很少看育儿类的书籍(老大刚出生的头两年比较热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是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不是单方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其他的人际场景,就比如家人之中,如果有成员表现出自己不配用好东西的倾向,或者经常自我牺牲把自己排在最后,其他人往往就会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以后也照此处理,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或是对对方有什么亏欠。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一方的强势,可能正是另一方习惯于退让而逐渐形成的。很多时候,人性复杂,并不是忍让就能岁月静好。
昨天聊到孩子的话题,看到评论区中有几位提到自己孩子也喜欢坐地铁画地铁线路图,顿时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我其实不怎么能理解,为什么我家老二会喜欢在幽暗没风景的地道里穿行的感觉。之前在一篇博文中提过,我的体会是,人生原来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不断放弃对自己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事物,慢慢去寻找与确定内心中真正在意的东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也是如此。在养育老大的过程中,我先是放弃了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执念,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当然,这中间肯定有过纠结,沮丧、发脾气的经历都有过。因为自己一路算是学业优秀走出来的,接受自己孩子在学业上落后的现实,是需要做一下心理建设的。在此之前,我放弃了让孩子在小提琴上深造的执念。孩子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比较好的天赋。学校里常规的知识教好多遍都记不住,曲子倒是听一两遍就能模仿出来,试奏能力比较强,从来没有拉出过锯木头的那种声音。一度我还想着,是不是可以走音乐的道路,所以也逼过孩子练琴。幼儿园时期每天晚上练45分钟左右。后来发现孩子从最初的愿意变成不情愿,抗拒不激烈,但显而易见。有两个因素让我放弃了让孩子走音乐道路的执念:一是这条路要求的天赋不是一般地高,要求投入的努力也不是一般地多。可以说,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像拉小提琴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根本不可能做不好,几乎一定会成功,而音乐的道路走成的希望太渺茫了。二是我读到一些人谈小时候被父母逼着练琴的经历的文章与访谈,好多都是梦魇式的,以致长大后痛恨到连碰都不碰琴。这让我挺震惊的,要知道,为了让孩子练琴,父母投入的精力、时间与金钱都是巨大的。后来有一次,在德国开学术会议时正好一位德国刑法教授的夫人是音乐系教授,吃饭时与她谈起,说自己的孩子在学小提琴,我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每天练半个小时就可以。然后,这位音乐教授对我说,十岁左右的孩子每天练15分钟就可以。自那之后,就更加放松了。在孩子练琴的问题上,我也彻底放弃了执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孩子拉琴的技术没什么明显长进,但并不讨厌小提琴,甚至有时还会自己拿出来主动拉一段,自娱自乐。我后来逐渐想明白,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样的结果。环顾周围的孩子养育,我发现有两种风险自己难以承受:一是孩子身体心理健康出问题,甚至自杀什么的;二是价值观扭曲,把仇恨什么的放在第一位。除了这两点,其他什么我都能接受。说也奇怪,我心态彻底放松之后,孩子的学习反而有起色,进入初中后有明显的进步,在班级成绩中上,比较稳定,也开始有内驱力与自信了,不再像小学时那样经常自嘲是学渣。而且,明显可以看出,孩子对文学影视作品的理解比较深刻。英语学习也是这样,阅读能力进步很快,语法方面反而比较弱。大概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从来没有因成绩考得不好对孩子发过脾气。我发现,当把关注点放在已经获得的东西上,而不是孩子做得不好或者犯错的部分,一切顿时豁然开朗,越看自己的孩子就越满意,觉得发展得挺好(此处原谅母爱滤镜)。孩子的英语辅导老师曾这样评价孩子,说就像花蕾一样,每周绽放一点,不断地给人带来惊喜。我也是有这种感觉。写了这么多,不是要传授什么育儿心得,因为完全谈不上所谓的成功,就是分享一下个人的感受。之前我说到,人生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台机器。这句话要套用到孩子的养育上,就是把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搞好一点,孩子有压力有困难时一定选择与孩子站在一起,帮其缓解压力解决困难,而不是与学校一起对孩子联合施压。至于孩子以后怎么发展,发展得如何,就顺其自然。孩子成功与否,我并无所求,我的理想与梦想,会自己去实现,不会放在孩子的身上。再说,孩子有什么义务去完成父母未竟的梦想呢?今日推荐
AI时代的科普巨著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限时优惠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请进
▍往期回顾
当父母发现自己讨厌孩子时,是探寻自己内心焦虑和恐惧的好机会
内心的秩序感、掌控感,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幸福
真正成绩拔尖的孩子,是怎样认知和驾驭自己的内心的?
哈佛商学院教授:很多学生从未思考过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