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情绪时,最不能做的就是跟他“讲理”
报名咨询:龙老师15110089360(微信)
据儿童教育学最新研究指出:
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孩子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
而且,如果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最常见的反应是:
1、以暴制暴:“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3、男孩别哭:“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5、流于说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6、回力球效应:“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断话语:”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8、归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新年第一天,我们去爬山,山不高。
儿子和同学,不走平常路,在正常的爬山道旁边那些未修整的区域穿梭,我戏称他们是“放虎归山”。
走到一处岔路口,一边是平坦大道,一边是层层台阶。
他们坚持选择台阶路。
走台阶,很伤膝盖,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希望走平坦大道,可他们坚持要走台阶去探索。
放他们俩自己走,肯定不放心,毕竟还是在山里,最后我们决定“舍命陪君子”。
进了台阶路,他们俩又穿梭到台阶两旁没有修整的路上。
山虽然不高不险,但毕竟是山,高低不平,砂石遍地,他们一路走得跌跌撞撞,手脚并用,时不时还摔倒在地。
他们俩全然不在乎这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是在探险。
这就是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和鼓励。
一个孩子,长到10多岁,已经很难再让他跟父母一起出门活动,更别提自发的去做冒险和探险的事儿,除非有同伴。
走到半道,遇到一家四口,父母带着姐弟俩。
姐姐差不多有10多岁了,正倚靠在一根杆子上, 抹眼泪。
妈妈在一旁劝说,加油,要坚强,再坚持一会儿就到了,怎么能随便放弃?
姐姐生气地大喊,我好累,爬不动了。
妈妈说,你看那两个小朋友(儿子和他同学)跟你一般大小,你要向他们学习。
姐姐哭着说,我走不动了,我要回家。
妈妈也被激怒了,训斥道,这山这么矮,累什么累的,别人都能爬上去,就你喊累。
你看弟弟,都没说累。(弟弟听到妈妈训斥姐姐,赶紧往前走了几级台阶)
妈妈说完,姐姐没有挪动脚步,哭得更厉害了。
妈妈气得朝姐姐身上拍了一把,继续讲着“道理”。
我们逐步远行而去。
每到节假日,在景区,常常能见到发脾气的孩子和生气的父母。
本来是乘兴而来的游玩,最后败兴而归。
在游玩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爆发情绪,破坏整体计划和安排,这会让大人十分恼火。
当孩子有了情绪,父母一开始会去讲道理,试图通过道理,让孩子明理,然后将自己的情绪收敛回去。
但这些道理,非但不起作用,还是激化矛盾的助推器。
站在大人的角度,孩子爆发了情绪就是不对,得给他纠正过来。
所以,大人会通过“理”来让孩子明白,他现在发脾气不对,应该按照“理”的标准改过来。
而当孩子处于情绪状态中,所有的沟通内容都会扭曲。
在孩子听来,父母的那些“理”都是对自己的不理解,对自己的漠视,对自己的不关注、不接纳。
误会就产生了。
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讲了道理,还不听,自己随后也会升起情绪;
孩子觉得大人非但不理解自己,不顾自己现在的处境,还训斥自己、跟自己发脾气。
误会便越来越深,矛盾逐步激化。
因此,当孩子有情绪时,最不能做的就是跟他“讲理”。
父母能做的,是看见他现在有情绪了,耐心地等等他,等他把情绪发泄一会儿。
他发泄完情绪,自己就会明白过来那个“理”。
这个过程,就是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尊重他有表达情绪的自由,也相信他有能力处理和消化自己的情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给孩子讲道理,教育意图过于明显,孩子大多时候只是被动接受。
而如果换成带孩子去切身感受,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所以,当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时,以下教育方式会比与孩子一味的讲道理更加有效。
有育儿专家曾提到过,在育儿手段中,共情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
当孩子闹情绪时,更多时候孩子想要的不是父母不断的给自己讲道理,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能闹,而是希望父母给予理解,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拥抱。
演员孙俪曾说:
这就是所谓的共情,包容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而不是急着与孩子讲道理。
很多时候,爱根本不讲理,理解包容就足够了。
孩子并不会凭空闹脾气,归根结底都是有原因的。
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以达到缓解孩子情绪的目的。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因为想要买一个玩具而闹脾气,父母不妨多问孩子以下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这个文具呢?”
“这个玩具不是和你上次买的那个一样吗?”
“你为什么不玩上次买的玩具,而要这个呢?”
“你不玩上次买的玩具,它会不会不高兴呀?”
利用一步步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既可以很好的缓解孩子当下的情绪,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哭闹,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后哄自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的时候,家长不妨可以试试冷处理。
孩子哭闹,父母就当没看见,干自己的事情,当需要和孩子说话时,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叫孩子。
不要急着去批评教育孩子,平淡点对待孩子的哭闹行为。
当孩子发现哭闹无用时,自然就会缓和下来,孩子必然是离不开父母照料与帮助的,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会自己平复好情绪与父母“重归于好”。
当然,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冷处理不能过度,适当就好。
过度的冷处理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
网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父母情绪暴躁,孩子必定反叛;
父母情绪温和,孩子必定温暖;
父母爱讲道理,孩子必定强词夺理;
的确,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的情绪以及对孩子情绪的处理方式,对孩子影响深远。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一味的和孩子讲道理并不是上策,父母要做的是疏导,而不是添堵。
更不是指责与批评过后,再对孩子讲一堆的道理,而是要学会与孩子共情,循循善诱。
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父母,共勉。
标杆课程(点击下方蓝字了解)
·女性学堂·EPC工程·心理学班·国学班 ·金融创新与上市并购·清华经济管理班 ·标杆地产·地产营销·项目总·建筑业 ·全流程精细化·清北状元学习训练营 ·新能源领军班·数字经济领军人才计划 报名咨询:龙老师15110089360(微信)
北京大学课程(点击下方蓝字了解)
·金融与投资期货·特色地产·人力班 ·金融与私募基金·物业管理·营销班 ·顶层设计与国学·国学商道·工商管理 ·中国文化与经典·中国书画·管理素养 ·医疗产业投融资·医疗产业·医院管理 ·青年企业家传承·创新经营·康养产业 ·青年企业家领导力·历史班 报名咨询:龙老师15110089360(微信)
在职·留学·双证·硕士博士学位 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博士后 报名咨询:龙老师15110089360(微信)
“每一次赞赏,我都当成是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