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最快的方式,不是打骂,也不是溺爱,而是让他陷入3种“情绪”里
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
我从小都处于不被爱的环境里,至今都活得敏感又自卑。
初中时,去参加冬令营,想穿妈妈的羽绒服,妈妈说:从小爱慕虚荣,连妈妈的羽绒服都想剥夺,简直蛇蝎心肠。
她说:这些可怕的罪名落到我头上,我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还有一次,老师邀请我们几个学生去她家里面玩。
妈妈知道后却这样说:
其实老师很讨厌你去打扰她,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拒绝,你别厚脸皮去惹人烦了。
她说:在妈妈眼里,考不好是因为笨,考得好是运气好。
从来没被她温柔对待过,让我很多很多次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非常差劲。
很多父母在教育中都有“爱的逆反心理”,认为:犯错就要打骂、有条件也不能随意满足,贬低就能让他胆大。
这些自以为是的爱,最终带来的不是健全的人格,而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负面情绪。
尤其是让孩子陷入这3种情绪,是对他致命的伤害。
01
陷入自卑情绪的孩子,
始终“抬不起头”
曾有一个中学做过一项关于“自卑”的调查报告。
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85名同学中,充满自信的学生44人,约占11%,有点自卑的学生151人,约占39%,自卑的190人,约占49%。
由此可以看出:
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指出:
孩子的自我价值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那些长大后消极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往往都有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个人的自卑胆小心理,99%都是在长期打击、对比中形成的。
舒淇在纪录片《时代我》中说:“我的童年太悲惨了。”
从小父母就打击她:“你嘴巴太大了,你长得真丑”。
这句话就像“毒瘤”一样印在她的脑海里。她变得非常敏感,每天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脸色。
她害怕父母,严重到她一听到父母回家的声音,就会找地方躲起来。
舒淇说,父母的差评就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心上,让她一度觉得自己很糟糕,很自卑,没有安全感。
有时候,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都是让孩子陷入自卑情绪的“推手”。
被否定、被打击,被贬低的言行过多,孩子会生出一种“我很差劲”的自卑心理。
当你发现一个孩子开始变得:不爱说话了,开始懂事、过于讨好、很少会开怀大笑。
那他一定是进入了自卑情绪,如果不重视,孩子最终结局就是:
做事总是畏畏缩缩;
特别敏感,别人一个眼神,都觉得他不喜欢我;
容易讨好他人,即使再喜欢的东西,也不敢去争取……
自卑情绪一旦养成,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包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非常优秀,是大家逢年过节夸奖的对象。
每一次一听到别人夸奖,女孩的妈妈就跟着附和:是啊,这孩子不让人操心,以后是考清华北大的。
当别人拿女孩比较时,妈妈也会说:你家孩子成绩这么差,你看我家的不用操心,次次考第一。
哎呀,你这孩子不行,你看看我女儿成绩多好啊,多跟她学学……
而女孩也很享受被大家夸赞的感觉,以至于让她养成了“争表扬”的习惯。
她特别看不得别人比她好,只要老师夸奖了其他人而没夸奖她时,女孩就会在一旁生气。
在班里也非常傲慢,从来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有时候别人问她题目,她也会说“这么简单的都不会,你也太笨了吧”,然后不耐烦地指点。
很显然,女孩已经从优秀过渡成了“骄傲、自大”的性格。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达克效应”:指的是有些人在自我评价时,会倾向于高估自己。
用另一种方式说就是:自视清高。
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在优秀的孩子身上出现,因为他们被过度吹捧,膨胀了自我的认知。
比如:
“你很聪明!”
“成绩这么好,别人都比不过你。”
“你画画好,真有天赋。”
如果父母或身边的人特别频繁地夸赞孩子,容易让孩子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自我。
孩子最终会变得:过度的优越感,让他把自己看成最好的那一个,因此变得目中无人,永远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
在过度的吹捧中,孩子失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一旦将孩子养得太自以为是,他就永远看不起人。
当你听见孩子说“我害怕、我不敢”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可能大部分的父母会说:怕什么?胆子这么小,为什么别人不怕?
殊不知,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的恐惧心理越来越严重。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畏惧情绪。
美国一个儿童心理科研机构就儿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恐惧的事物列举了一些清单:
2-4岁孩子通常会对以下这些感到恐惧:
怕黑、害怕和父母分开、怕水、害怕上厕所。
因此,当他一个人不敢睡觉时,是很正常的现象。
5-7岁的孩子感到恐惧的事物:
害怕各种小虫子和动物,害怕打针,害怕看医生,怕痛,害怕打雷,暴风雨等。而这些恐惧现象是孩子的正常生理反应。
此时,父母的接纳、引导和鼓励会让孩子慢慢摆脱内心的恐惧。
但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而用“胆小、怕事”来评价孩子,最终会弱化孩子的抗压能力。
比如:孩子去爬山,摔倒了,父母说:一点都没用,爬山还能摔伤。那么他可能以后就会怕去爬山了。
孩子学骑自行车怕摔倒,妈妈在一旁说:胆子这么小,到底在怕什么?那么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去骑自行车了。
每一个有畏惧心理的孩子,都是父母将他们的恐惧无限放大的。
《儿童性格心理学》中写道:
“父母过于急躁严厉,就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与父母沟通交流,遇到事情也不敢寻求父母的帮助,久而久之,性格就容易变得软弱、怯懦。”
恐惧的背后是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父母看不见,最终让孩子陷入畏惧情绪里。
这样的孩子遇见挫折,除了用“我胆小,我要怎么办”逃避以外,在挫折面前很难自己“爬起来”。
李玫瑾教授说: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孩子是什么样的情绪,也是由原生家庭决定。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孩子养大,而是让孩子成为“健康的大人”。
因此,一定要让孩子逃离这三种情绪。
1)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摆脱自卑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都会越来越好。
我的好,父母会赞扬; 我的不好,父母会接纳,同时依然鼓励我、引导我。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时间、剂量都要谨慎小心,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