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

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

6月前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正和岛

作者:刘传铭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文人像苏轼一样被议论、被喜欢、被误解。


他一生创作了2700首诗歌、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数量居北宋文学家之冠。


千百年来,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遇见苏东坡。失意时,他宽慰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放不下时,他开导你: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当你放下一切,决定再次出发时,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生平。


我们钟爱苏东坡,不仅爱其才,更爱其人。


他是一名高级生活玩家,把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过得活色生香,东坡肉、烤生蚝、烤羊脊这些让人口内生津的美食,无一不是苦中作乐的产物。


他不完美,却活得真实,哪怕被贬到蛮荒之地,依然坚持说真话、干实事。


他有一颗慈悲心,即便身陷黑暗,却从未成为黑暗,就算再穷也要给百姓捐钱,为路边饿死的小孩痛哭,也会为人间的疾苦感怀。


人生几多风雨,我们不知道命运会带来怎样的际遇,但苏轼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


近日,我邀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刘传铭,一起来聊聊他心中的苏东坡。 


小镇青年苏轼,名满天下


先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苏轼的人生轨迹。


入仕前,苏轼无比幸运。


北宋1037年,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先祖苏味道曾在唐武则天时任过宰相,后贬为眉州刺史,所以苏家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其父苏洵少时天性散淡洒脱,行为乖僻。27岁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虽天资聪慧,却屡遭挫折、未能及第,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术追求,继而精研文史,又寄希望于苏轼和苏辙,对他们的课业要求很严格,这给苏轼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以至六十多岁时,还会被噩梦惊醒。


1056年,苏东坡19岁(按古代算法,苏轼是“虚两岁”的人,本文换算为现代算法),他和弟弟苏辙应汴京进士考,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苏辙也同时进士及第。


兄弟双双中榜,顿时成为全国传奇。


欧阳修盛赞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就在这时候,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病逝,父子三人仓皇离京,回乡奔丧。


宋代沿袭了隋唐科举制,在进士科之外,设置了制科考试,以待非常的人杰,制科特考难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更重策对应用。然而出身制科者,自有上承天子荣宠,乃常科进士仕途更进一步的关口。


苏氏父子三人在1059年年底,再次出眉州,奔京城,寄居驿站,闭门苦读,日子清贫寡淡,然苏氏兄弟白天临窗苦读,晚上对床而眠,谈天说地,倒也不以为苦。


在制科考试中,苏轼一举夺魁,创下了宋朝百年来考试的最高记录。


苏氏兄弟,再次名满天下。


仁宗皇帝主持完殿试之后,更是兴奋地跟皇后说:“朕今天又给后世子孙得了两名太平宰相”。


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苏辙则留京照顾父亲苏洵。


自少年起,兄弟二人就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如今就要各奔东西了,苏轼悲从中来,差点落泪。在赴任陕西时因重过旧地,不禁感慨万千,写了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寄给弟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的无常和漂泊,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虽然短暂但又有其存在的意义,字里行间已隐隐悟出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生的空幻之感。


这一年,苏轼24岁,一脚踏入官场,开启了一生波澜起伏的仕宦生涯。


三起三落,他半生漂泊


苏轼为官四十载,三起三落,一生所走的路程接近三万公里,颠沛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八年。


政治斗争改变了苏轼的命运。


北宋中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财政困难,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变法,这场来势汹汹的变革,遭到了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人反对,当时官场格局大致分成两派:“守旧派”和 “革新派”。苏轼兄弟属于前者。


两大派别因治国理念和政策实施不同,斗争愈演愈烈,从观点分歧上升到人身攻击。


43岁是苏轼人生的分界点。在被调任湖州刺史时,苏轼依照惯例写了一封谢表,却被新党抓住把柄,指责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时间神宗身边倒苏之声不绝于耳。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文字狱。


乌台诗案,苏轼在牢狱之灾中几次濒临砍头绝境。为了营救哥哥,苏辙上书宋神宗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写到: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苏辙乞求宋神宗罢免自己的官职,以保全哥哥的性命。好在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加之朝中人士纷纷为苏轼求情,坐牢130天后,苏轼躲过了一劫。


死里逃生的苏轼,走出牢狱的第一天就作了一首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1080年大年初一,当百姓都在过新年时,43岁的苏轼带着死里逃生的庆幸和前途未卜的迷茫,从开封南下,前往千里之外的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颠沛流离的命运,除了党争,与他锋芒毕露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其父苏洵曾在《名二子说》中讲述过苏轼和苏辙的由来。所谓“轼”,就是马车的座位前方,作为装饰物的一根横木。


苏洵解释说:“车轮、车轴等,在车上都有自己的用处,独有车轼好像没什么用处。但是,一辆车少了轼,就不成其为车了。轼呀,我很担心你不懂得掩藏自己。”


小的起名“苏辙”。所谓“辙”,就是马路上车辆走过留下的痕迹。


苏洵解释说:“天下所有的车,走路都要沿着车辙走,但是说起车的功劳,辙却并不在其中。但是,车子翻了,马累死了,这些灾祸也不会波及到车辙,所以这个辙,是善处祸福的。辙呀,我知道你能免灾的。”


知子莫若父,日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命运,几乎和二人的名字一模一样。


如何走出人生的黄州?


黄州是苏轼第一次的贬谪之地。


因为乌台诗案牵连甚广,他的往日亲旧大多为避嫌不敢与之来往,初到黄州,苏轼过得战战兢兢,只敢晚上出去走走。


孤寂是这段生活的主调,他住在定慧院,苦闷之下,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等诗句,已有穷途之悲鸣。


这期间,苏轼集中研究佛学,手抄《金刚经》等著作,从中得到一些慰藉,以消解痛苦;后来又研究史书,与现实交相印证。


作为贬官,苏轼最难的是没钱,由于没什么俸禄,只有少量的实物配给,家中只够维持一年的生计。


在给好友秦观的信里,他记录了自己过日子的绝招:每月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作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早上起床后用叉子挑下一份,用作当天用度,用完不许再拿,没用完就把剩余的钱放在大竹筒里,用于接待宾客。


由于没钱,苏轼和家人自己研究做菜,黄州的猪肉很便宜,苏轼小火慢炖、点石成金,使之变成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他的《猪肉颂》、《东坡羹颂》流传至今。


又由于买不起酒,只能自己酿,还写了一首《蜜酒歌》来记录,其中说道:

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苏轼穷到饭都吃不上了,讨饭都讨不到,还好有蜜蜂造蜜,让他可以酿酒,蜜蜂比不肯给庄子借粟的监河侯好多了。


好友马正卿目睹“先生穷到骨”的生活,请求太守徐君猷,把城东缓坡上数十亩的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因为是营防废弃地四处乱石,杂草丛生,蛇鼠出没,一片荒凉。


苏轼如获至宝,亲力亲为去耕种,收获了大麦二十余石,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断粮期。这位昔日名满天下的文士,真正成为了“接地气”的地道农夫。


他雅兴不减,在边上盖了五间农舍,在正厅墙壁上画满了雪景,称其为“雪堂”,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他慢慢打开了自己,在简陋之处学会了诗意栖居。


他还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让本该监视他的官员和他成为知己,苏轼的生活又开始热闹起来。


境由心转。当苏轼成为苏东坡,他便走进了黄州,从仕途的失意和迷茫中走出来,和苦难握手言和,在日常俗物中找到本心。


黄州让苏东坡沉淀了下来,给了他第二次艺术生命,让他在诗词、文赋、书法上都达到了自己的巅峰,在黄州4年又2个月,他写出了753篇(首)诗词歌赋文札,一个月将近29篇作品。


他把自己融入了历史、山川、宇宙之中,个人的悲喜在浩瀚无垠里,显得格外渺小。苏轼曾三次夜游赤壁,创作出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让原本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为了后人的网红打卡地。


他无聊度日时,会细品“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他酩酊大醉时,会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到黄州第三年,在苦雨来袭时,写出了《寒食诗帖》这样的书法杰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绝望之后,苏轼迎来了新生,他准备长期在黄州过普通人的生活,某天回城路上突下暴雨,东坡等人没有带雨具,被淋成了落汤鸡。


别人都狼狈不堪,东坡却兴致盎然,于是便有了这一首千古绝唱《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苏东坡战胜了寒食时悲苦的心境,转为随遇而安,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在他历经生活磨砺、尝遍人生况味后才融入日常生活中,也让后人感受到那种直击人心、穿越千古的力量。


可以说,当经历了乌台诗案,跨过了死亡门槛后,苏轼蜕变成了苏东坡。


放下我执,活出大自在


刘传铭认为,善良不仅是一个人的心性,更是苏东坡的最高智慧。


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险死还生,被最亲的朋友背叛过,也曾因坚持说真话遭遇牢狱之灾,他却对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世有善恶忠奸,怎么会个个都是好人,一个坏人、恶人也没有呢?在东坡看来,生活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既原谅家人和朋友,也原谅一些政见不合的对头,包括冰火死敌。有时候如果能逆向思维,你会觉得有些敌人比朋友还要珍贵。


诚如佛家所言:敌与友都是来度你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苏轼很少记恨谁,他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宿敌。王安石多次上疏皇帝提议罢黜苏轼,认为苏是一匹“恶马”,一定要“少俸禄,多鞭打”。苏轼也多次反唇相讥,指出新法祸国害民。


撕搏二十载,倾轧不胜数。没想到1084年,49岁的东坡甫一离开流放地黄州,便急匆匆赶赴江宁看望此时已经退隐的王安石。


不少文献都记录了此次拜访,苏轼对过去的恩怨尔汝一字不提,二人谈天说地,畅聊诗文,多日相处,彼此钦慕。一对冤家对头的相互真心接纳,胜却人间无数的虚情假意,更是留下千古佳话。


在苏东坡心里,压根儿就没有“仇人”的概念,他不记恨任何人,哪怕是对自己下手最狠、最致命的章惇。


苏东坡大赦之后,章惇遭到贬斥,其子章援给他写信,希望苏东坡不要打击报复。


苏东坡在回信里不但毫无报复之心,反而这样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意思是,我与章惇交往已经四十多年,有过一些不和谐,甚至冲突,但我们的交情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寥寥数语,相逢一笑免恩仇。


心灵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装满了仇恨与冷酷就放不下爱与温暖。原谅一般人和亲人容易,原谅敌人难。比原谅敌人更难的就是原谅自己,聪明好胜之人尤其不易做到。所谓抱恨终身,往往就是不肯原谅自己。不原谅就是放不下。


苏轼是一个你越研究越喜欢的古人,他像是你的一位老朋友,和所有人一样有着诸多的放不下,他放不下美食与美酒,苦中作乐发明了烤羊脊、烤生蚝;他放不下亲情,会因与弟弟分离时,差点落泪;他放不下爱情,发妻王弗死后,他午夜梦回时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苏轼比大多数人厉害的是,他活得不拧巴,即便身处黑暗,也活出了大自在。


苏轼被贬黄州时原以为可以寄情山水,逍遥自在,可是他放不下功名渴望、亲朋牵挂,尤其是痛失爱妻,不免心火灼烧,呼酒买醉。


直到夜游赤壁,得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直至真正读懂了“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在躬耕田亩、鞭打牛角的释然中,变被动煎熬为主动闲适,才终于明白了那个最简单的生活道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放弃执念原谅自我,才能重获新生,才能拥抱一个新的自己。


苏轼被贬惠州时,有一天去爬山,山上有一座松风亭,苏轼走到半路,两腿酸痛,他远眺亭子,发现还有好远的路,这可如何是好?


进亦苦,退亦苦,苏轼杵在原地,苦恼良久,然后恍然大悟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之后,他席地而坐,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这种随遇而安,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以享受心态处之的人生态度,正是苏轼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如林语堂的评价,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他愿与众人同歌共泣


宋朝在太平境况下,积弊也日益深重起来。


钱穆说,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茁。读书人渐渐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苏轼就是这样的人。自少年时代起,他就曾立志效仿范滂,对朋友说“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一个才高气盛的理想主义者,进入官场后,每天都在经营计较,后来又卷入权力斗争,难免对官场和社会心生厌倦。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喟叹,人生在世有太多身不由己,我的身体从来没有好好活着,什么时候能忘却功名利禄的钻营。


他的偶像是陶渊明,他和过陶渊明124首诗,但苏轼终究不是陶渊明,在他的身上完美体现了儒释道的融合,波折的仕途之路非但没有让苏轼颓唐,反而成就了他的超脱,借助佛老而超越佛老,最终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复杂人格。


正如刘传铭所说,东坡之所以为东坡,在看破生活真相的残酷之后,在面对人生苦短的黯淡之时,不是选择“躺平”“摆烂”,也非浮躁亢奋,而是出道归儒,在“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的精神胜利中安静下来,站立起来。


苏轼过去在徐州做知州时,遇黄河泛滥,顷刻间徐州成了一座死城。为了安定民心,苏轼心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亲自坐镇,家也不回,日夜抢修堤坝。


他向朝廷进书,声泪俱下地乞求禁军救援。救兵赶来,看着满身泥泞的苏轼,纷纷感慨:“文官竟能如此”!


52岁,苏轼在朝廷中政治纷争中进退维谷,遂请求宣仁太后派遣到杭州任职,成为主政一方的官员,在出任杭州太守时,他疏浚西湖,筑造苏堤,绝了千年水患,也有了后世称道的“苏堤春晓”。


苏轼第二次贬谪地是惠州,虽然是个流放官员,但他出面张罗,帮助收拣曝尸荒野的野外枯骨,在惠州推广他在浙江见过的插秧农具“秧马”,修建东江浮桥。


为此,苏轼捐出自己的积蓄,卖掉了朝服用的犀带,甚至写信向弟弟求助,苏辙的妻子史夫人捐出了觐见太后时的赏赐。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九百多年来,正是因为苏东坡来到惠州,才让惠州成为岭南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快60岁时,政治风暴再度袭来,苏轼从天子眼中的未来宰相,被一贬再贬,最后带着棺材板流放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


苏东坡以前没坐过海船,当时又恰遇北风,海浪如山,令人“眩栗丧魄”。渡海之后,又陆行十几日,他年老力衰走不动,只能坐肩舆,走到半路,天又下起雨来,他从半梦半醒中淋醒。


苏东坡不禁感叹:“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意思是我这辈子到哪里才能有个安歇的地方啊,四面环顾,当真是末路穷途之境了。


他只好安慰自己:这又是雨又是风的,大概是天上的神仙在举行宴会,知道我马上要去和他们会合(意思是自己快死了),所以高兴的吧。


到了昌化,苏轼发现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朝廷依然在压制他,下了三条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书公事。


本可以不问世事就此终老,但苏轼发现当地百姓习惯取咸滩积水而饮,以致常年患病。于是,他力劝大家改变这种习俗,并带领百姓勘察水脉,挖了一口地下井,取井水饮用,改变了当地百姓直接饮用沟渠积水的习惯。


他还带领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为海南岛培养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名进士。苏轼被贬至儋州,后人素有“东坡不幸海南幸”之说。


因为一个人点亮一座城。时至今日,“东坡遗风”仍深深影响着海南的精神和文化,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东坡墨、东坡话等等带有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就是海南人对苏轼的敬意和感激。


苏轼是有大慈悲的人,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有权还是无权,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叩其两端而执中”,坚守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底色,一生纯良,为路边饿死的小孩痛哭,也会为人间的疾苦感怀。


学者李一冰曾说:苏轼,是个标准的儒学者,他愿与众人同歌共泣,不会在寂寞中离群索居。


结语:

苏轼的最后一句话,道尽人生真相


短短几千字,道不尽苏东坡的一生,他是一个你越研究、越喜欢的人。


生而为人,我们或许会追问:如何过好这一生?


未知死,焉知生。当我们理解了苏轼对死亡的看法,或许就明白了如何活着。


公元1101年,苏轼病重卧床,生命垂危,维琳和尚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东坡,你不要忘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另一位好友也劝诫苏东坡在这个时候更要努力。


苏东坡却说:“着力即差。”意思是过于用力就落了下乘。说完,语绝而逝,享年66岁。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上乘?


世人眼中,苏轼是一个集才华、幽默、洒脱于一身的千古完人。然而,满身光环的背后,藏着苏东坡的坎坷命运,他这一生活得风雨飘摇,好几次险些丧命于被贬途中,不可谓不苦。


当谈及这辈子的功业建树,苏轼平静地回答:“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之地,一个比一个偏远,却也成就了他。


人生在世,难免身不由己,但此心由己,悲喜自决。真正的上乘或许就是:


不管世道再怎么蝇营狗苟,过真实而自由的一生,才能活出你本来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苏东坡大传》,刘传铭,海南出版社

[2].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四川人民出版社

[3].  苏东坡的世界,何加盐

[4]. 《苏东坡如何走出人生的黄州》,浙江宣传

[5]. 《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费勇

[6]. 着力则差,真正的上乘是热爱,意公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报人刘亚东

相关新闻

“生性凉薄”的孩子是什么样?心理学:有2个特征,你遇见过吗?“2024值得关注的女性投资人”榜单获奖者闫怡勝:什么样的品牌可以穿越周期?倪妮的手机里,藏着什么样的人生瞬间?什么样的伴侣,值得结婚?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七夕 |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什么样的男人,才真的适合你?”[分享]拍照上镜就靠三个字,看看什么样的脸上镜才好看?颜宁之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新政策:外籍人士可以住什么样的酒店?专访周光明:真正的国民酒店,该是什么样?香飘飘一夜爆火:什么样的企业,算得上爱国?张维迎:什么样的人算企业家?友情推荐|PEERS暑期课: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交训练?《天道》告诉你:什么样的人,是劝不动的?观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家科普?陈文玲:2035年我们会建成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生意才叫“好生意”?苏轼与李莲花:下坡的人生该怎么过vivo X100s上手:满分的标准版应该是什么样的?征集:你眼中「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MIT最新研究:什么样的语言最有可能激活大脑的语言处理中心?谢维和:教育家的“样子”——今天的教育家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素养呢?征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份好工作?聊一聊:2024 即将过半,今年的计划实施进度怎么样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