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尔滨”从深山里“请”到中央大街的鄂伦春族,你真的了解吗?
关于鄂伦春人的起源,学术界较主流的说法是“室韦说”,即认为鄂伦春人是由中国东北方的室韦人发展而来的。室韦人在史书上的首次亮相是在《魏书》与《北齐书》中,当时的室韦人已经开始向中原王朝朝贡。唐朝时,东北地区的室韦人已发展至20余部,唐为此设立了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到了辽朝,设立室韦国王府,圣宗时期又设室韦节度使,隶属于西北路招讨司,以加强对这一带的室韦人的管辖。金朝时期,火鲁火疃谋克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清崇德五年(1640年),“俄尔吞”曾作为鄂伦春族的族称出现于文献中。同年,“索伦部”被分编为八牛录(佐领),鄂伦春人为索伦部中的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在宁古塔将军之下设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布在黑龙江上、中游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根据《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当时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人,无论属于何部族,都被统称为索伦(“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
索伦部也没有辜负乾隆皇帝的重视,在内地八旗军队日渐腐化的当时,索伦部作为在黑龙江精锐部队,用“行围校练”等方式模拟实战,“以弓箭猎兽”来专精冷兵器,一直都保持着充沛的战斗力。1792年闰四月,索伦兵抵达日喀则前线后,不顾一路疲劳,立刻投入到战斗里。首战奇袭斩杀六百廓尔喀兵,还活捉了二百多俘虏。满语中“索伦”本就有先锋之意,这支先锋军尤其出色的表现,把廓尔喀侵略军打得魂飞魄散。
▲清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战争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这之后的几个月里,清军翻山越岭,反击廓尔喀侵略。在前线最艰苦的战斗、最难攻克的关口中,索伦兵频繁地冲锋在前,他们装备精良,一往无前。清军能够打到距离廓尔喀都城加德满都不到十公里的距离,逼得廓尔喀国王主动求和,冲锋陷阵的索伦兵,立下了重要功劳。
▲平定廓尔喀得胜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索伦部的这次出山,不仅成功捍卫了我国西南边防安全,而且巩固了清朝对西藏的主权。自此,索伦兵以其能征善战而声名远扬。
当鄂伦春族再次出山时,中国正面临着山河破碎的严峻形势,中华民族也到了最危急的历史关头。鄂伦春族与当地各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血肉在大兴安岭筑起了新的长城,为国家的存续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伏击日寇(图片来源:鄂伦春发布)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在5988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25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和谐共处,其中包括全国三分之一的鄂伦春人。如今的鄂伦春族同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鄂伦春人这一次的出山,他们头戴狍角帽,身穿狍皮衣,口中吟唱着《鄂伦春族小调》,通过这些传统服饰和歌曲,表达着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鄂伦春传统手工艺制品(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这次鄂伦春族出山,不仅要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大放异彩,还要把客人邀请回山中做客。最早来到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吴健美,是一位来自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猎民村的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发现了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并迅速动身前往哈尔滨。她的行动吸引了十多位同族人,他们自驾5小时来到哈尔滨,与赫哲族、朝鲜族等其他民族热情交流,并邀请各民族同胞到鄂伦春自治旗体验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手工艺。随着鄂伦春人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像“小花鹿奶奶”这样的鄂伦春族人也通过网络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华儿女之美。
现代的鄂伦春人早已告别了“一人一马一杆枪”的传统游猎生活。然而,他们昔日肩扛猎枪行走于林海的勇气,以及跨越祖国大地、保卫国家的热忱,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各族人民在更广阔天地间,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篇章。
(作者简介:阿依日汉,鄂伦春自治旗民族事务委员会干部;王佐宽,“道中华”实习编辑)
监制 | 王翔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