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编织未见:人工智能与视觉叙事|MC2 AI影像先导活动

编织未见:人工智能与视觉叙事|MC2 AI影像先导活动

8月前

时值第一届Meta Eye超界影像艺术节,超媒体集团旗下的全新艺术与科技平台MC2将联合艺术节,于5月19日12:30推出AI影像先导活动“编织未见:人工智能与视觉叙事”。此次活动由国际著名艺术家卡西·瑞斯(Casey Reas)领衔策展,MC2项目负责人曹鑫豪联合展,在上海前滩太古里RE: CHARGE 焕活空间举办。


MC2是由ArtReview与NOWNESS共同创立的研究机构,灵感来源于相对论的质能方程E=mc²专注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尤其聚焦人工智能和未来图像生产领域的探索,旨在成为这一迅速变迁的领域内创新、合作和批判性讨论的中心。平台集中呈现原生数字动态影像,以及相关的新闻、观点和研究等深度内容,以提供全球艺术和新兴技术领域的洞察,同时还举办一系列展览和活动。作为推动研发合作和进步的催化剂,MC2还与学术机构、创意社群和技术专家合作,探讨下一代艺术与文化生产的可能性,研究这些新技术的优劣,并探讨与超越人类的智能体合作将会带来什么,以及未来人文社会形态和思维范式的多重可能。本次活动为品牌发布先导活动,平台将在2024年下半年全球正式上线。


超媒体集团董事长邵忠先生表示:“‘用艺术和科技,重构商业的未来’是超媒体集团的新战略,代表了集团对未来的期许。我们身处一个媒体巨变的时代,致力于探索和开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MC2旨在结合全球领先的艺术与科技力量,构建一个集PGC(专业生成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于一体的创新内容平台。”


视觉设计:nonplace studio

历史上,人类的图像创作与实体的媒材紧密相连。随着技术的发展,用于传统绘画的颜料、油料、丙烯等材料被应用于照片制作和印刷。荧幕、霓虹灯等媒介的出现为图像文化带来了新的形式,但并未在图像的感知和创作上打破传统。后工业时代以降,人类的视觉文化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算法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变,图像逐渐从实体制作中独立出来,成为“不可见的图像”,即其生成方式和图像本身以一种非物质的代码形式存在。当不可见图像及机器视觉逐渐活跃,其功能从传统的表现和中介转变为生成、操控和独立运作。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数字图像缺乏“原创性”的讨论广泛存在,近年随着社交媒体上图像使用的激增及其对主体性的影响,成为了文化理论家、批评家和艺术家热议的讨论主题。

“编织未见(Woven Unseen)”将呈现一系列动态影像短片分享及对谈,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视觉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通过其“线程运算(threading computation)”来解析数据集,从而推演叙事的因果;人类则挖掘情感、记忆等个体经验以梳理叙事线索。二者交错编织并表现出一种形式上的互文性,或许将催生一种文本与图像生产的全新范式。


霍莉·赫恩登和马特·德里赫斯特 ,《乔琳》(影像静帧),2022,图片致谢艺术家


本次活动精选了六部探讨人工智能主题或以其辅助创作的先锋短片,每部作品都在挑战和拓展视觉叙事的边界。艺术家借助不同层面的人工智能技术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如瑞秋·麦克莱恩(Rachel Maclean)的《鸭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重塑经典影像,探讨身份与真实性的现代问题;而霍莉·赫恩登(Holly Herndon)和马特·德里赫斯特(Mat Dryhurst)的《乔琳》则通过数字化身重新诠释了多莉·帕顿(Dolly Parton)的著名同名歌曲,反思AI作为创作伙伴的可能性。帕拉格·K·米塔尔(Parag K. Mital)则把我们带到过去的回忆里,在算法生成的流动的图像序列和母亲的低声絮语中,呈现出其关于移民与离散的复杂情感。


瑞秋·麦克莱恩,《鸭子》(影像静帧),2024,图片致谢艺术家



假设人类是观看的主体,并将人与图像之间的互动视为核心,引出的最本质的问题即人类是否仍然是创作和观看的唯一参与者?苗颖的《剩余智能》让AI学习多种文体并编写剧本,虚构了一个由人工智能管理的未来世界,深入挖掘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反思。


苗颖,《桃源十二村—第二章:剩余智能》(影像静帧),2021-2022,图片致谢艺术家


陆明龙(Lawrence Lek)的《风水师》与曹澍的《妖糖》把叙事置于一个AI主导的后人类现实,进一步引申到对人工智能创造力及未来社会结构的广泛思考。艺术家们通过展示 AI 及相关技术——从实时模拟(Real-time Simulation)到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在艺术影像创作中的多样应用,以及对虚构的人机共存潜在图景进行推测。


陆明龙,《风水师》(影像静帧),2017,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伦敦Sadie Coles HQ



后现代时代下,人类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庞大的生成性空间,我们被迫重新思考当人类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体,我们应该如何修正自己(re-vision)?这种认知催生了关于后人类的讨论,在唐娜·哈拉维的著作《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和凯瑟琳·海勒的《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研究中,“后人类”被视为由技术改造的混合实体,可由各种“物质-信息”组合构成。这一概念通过重构生命形态,逐渐模糊了人与动物、人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探究“人”是否将有可能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或生物人。


曹澍,《妖糖》,3D渲染影像与实拍结合,4K,作品由X美术馆三年展委任,图片来源:艺术家与X美术馆


本次活动将邀请艺术家、策展人围绕“AI时代的视觉文化”“后人类主义与人机关系”展开对谈,从AI艺术实践与创作的角度探讨创作的本质。


当非人类智能体出现,交互关系超越了人类的传统边界时,创作的研究和表达方式可能会发生变革。这将为艺术实践的重构注入了新的刺激,并使机器介入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一个关键议题。此次活动与对谈不仅关注由人工智能介入的视觉叙事与人类叙事之间的对话和差异,更提出关于创造力本质、能动性和艺术认知的基本问题:人工智能能否被视为艺术创作的合法媒介?它能否在创作中拥有作者身份?或者说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作者身份如何交叠并相互转换?


帕拉格·K·米塔尔,《前往巴雷利之路:第一部分》(影像静帧),2023,图片致谢艺术家



引用来源:
Trevor Paglen, 《看不见的图像:人类仍是观看的主体吗?》'Invisible Images: Your Pictures Are Looking at You', Architectural Design,  (2019) ;

王晓华,《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本次对谈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历史、技术和审美层面上影响视觉文化。对谈将通过几个部分详细讨论人工智能作为新兴媒介的特性,它仅仅是艺术创作的工具还是催生了全新的创作可能。此外,论坛还将探讨AI在电影、时尚及生活方式等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对主流美学和文化趋势的潜在影响。


对谈将探讨当代艺术实践中关于后人类未来和机器中心视角的必要性,讨论这些视角如何启发当前的艺术生产和社会状况。讨论还将包括后人类语境下生活、互动和社会组织的新理解框架,以及这些框架对新生态、伦理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卡西·瑞斯(Casey Reas)的软件、版画和装置作品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众多个展中展出。他的作品从纸上小品到城市规模的装置作品不等,他在工作室独自创作的同时,还与建筑师和音乐家进行合作。瑞斯的作品被许多私人和公共收藏机构收藏,其中包括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瑞斯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他拥有麻省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以及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的学士学位。2001年,瑞斯与本·弗莱共同发起了Processing项目,一种用于视觉艺术的开源编程语言和环境。




朱嘉明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经济学家。1980年代早期就国民经济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建议,被誉为“改革四君子”之一。也是1984 年“莫干山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1990年代,朱嘉明先后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大学作访问学者。2000 年之后,朱嘉明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学家,并任教于维也纳大学等。自 2010 年以来,朱嘉明一直关注并对数字经济与前沿科技领域有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代表作有《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现实与选择》、《非均衡增长》、《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书话集》、《未来决定现在:区块链、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元宇宙与数字经济》、《历史不能熔断》等。




曹澍的创作线索以3D数字模拟影像、电子游戏、场域装置为主,他关注计算机图形技术背后复杂的生产机制,以及不同媒介间的相互编织,通过针对某个特定地点的虚构写作,寻找和感知被困在历史时空中记忆。参与过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OCAT深圳馆,北京民生美术馆,X美术馆等机构和美术馆的群展;曾获OCAT × KADIST 2022年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艺术家奖、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2015上海短片电影周新叙事奖等。


霍莉·赫恩登(Holly Herndon)和马特·德里赫斯(Mat Dryhurst)的合作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生态系统来探讨权力的不平等分配。赫恩登录制了结合电子音乐、ASMR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深思而又异想天开的录音室专辑;德里赫斯特则制作音乐,支持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他们的共同项目,Holly+,是一个机器学习工具,可以将音频文件转换成赫恩登的声音。霍莉·赫恩登曾荣获《时代》杂志评选的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两人曾共同荣获ArtReviews评选的2023年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人物100位。



陆明龙(Lawrence Lek)是一位常驻伦敦的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和音乐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视频游戏引擎、模拟技术和建筑设计。他将世界构建视为一种拼贴艺术形式,融合了物质和虚拟来源的元素,以此发展出交替历史和可能未来的叙事。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展出,近期的个展包括:LAS基金会,柏林(2023);赛迪HQ画廊,伦敦(2023);QUAD,德比(2022-3);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上海(2022);布拉格当代艺术中心,布拉格(2019);HEK电子艺术之家,巴塞尔(2019);鲁尔城市艺术协会,德国埃森(2019);K11艺术空间,香港(2018)等。


瑞秋·麦克莱恩(Rachel Maclean)在过去十年里在画廊、博物馆、电影节和电视上展示了她开创性的作品。她的创作涵盖了多种媒介,包括视频、数字打印、雕塑和虚拟现实(VR),制作出复杂且层次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童话、流行文化、当代媒体等多个领域。她的主要个展包括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和国家画廊(伦敦)、阿森纳当代美术馆(纽约)、KWM艺术中心(北京)以及曼彻斯特的HOME等美术馆。2017年,麦克莱恩凭借其电影作品《不顾一切》代表苏格兰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还曾在伦敦的萨默塞特宫和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曼谷艺术双年展、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东京的水户艺术塔和苏格兰国家画廊等地的重要群展中展出。


苗颖的作品采取多种形式,强调探讨主流技术与当代意识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关注通过技术呈现现实时创造的新型政治、美学和意识形态。自2019年以来,她的新作品一直专注于在游戏引擎上应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并与计算机科学家合作研究。她近期举办个展包括马凌画廊,香港(2023);多伦多大学美术馆,多伦多(2022);巴塞尔艺术展,线上(2021);M+美术馆,香港(2018);。近期参与群展包括:夏威夷三年展,檀香山(2022);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国立台湾美术馆(2022);里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都灵(2020);;第十二届光州双年展(2018);MoMA PS1 和 K11 艺术基金会(2017);她荣获2018-2019年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并于2023年入围M+希克奖。


帕拉格·K·米塔尔(Parag K. Mital), Ph.D是一位印度裔美国艺术家及跨学科研究者,他的科学背景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电影认知、眼动跟踪研究、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他的艺术实践结合了生成式电影体验、增强现实幻觉以及对大型视听语料库的表达性控制,探讨身份、记忆和感知本质的问题。他的科学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平衡使得两者可以相互反思:科学推动理论的发展,而艺术作品重新定义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发表和展出,包括电子艺术大奖赛、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ACM多媒体、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奥伯豪森短片节和英国电影协会。他还经常与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合作,如Massive Attack、Sigur Rós、大卫·林奇、Sphere、谷歌、埃斯·德夫林和Refik Anadol工作室等。



马克·莱珀特(Mark Rappolt)是《ArtReview》杂志主编。他在2013年创立了其姊妹刊物《ArtReview Asia》。他的文章广泛发表于多个出版物,包括《泰晤士报》、《Die Zeit》、《i-D》及《Citizen K》,并涵盖了关于如大卫·柯南伯格、布尔蒂·凯尔、王光乐、毛利悠子和刘小东等艺术家的展览图录。出版的书籍包括关于建筑师格雷格·林恩和弗兰克·盖里的专著。近期的展览包括在上海的chi K11艺术博物馆以及香港的K11 MUSEA巡回展出的《破浪》(2021年);以及与汤姆·埃克尔斯在多哈Mathaf合作策划的《一只或另一只老虎》(2022年)。


本尼·金尼(Bunny Kinney)是DAZED媒体集团的编辑总监和NOWNESS的创意总监,NOWNESS是由LVMH启动并与DAZED及中国现代传媒集团共同所有的短片平台。2018年,他与化妆师伊萨玛亚·弗伦奇和出版人杰弗森·哈克共同推出了DAZED Beauty,一个数字驱动的平台及印刷杂志。在此之前,本尼·金尼曾在i-D和VICE担任创意总监。金尼在时尚和美容领域担任商业视频导演有广泛经验,他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获得银狮奖,并入选2016年《媒体周刊》30岁以下杰出人物榜单。


龙星如是一名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其研究关注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技术的心理地理以及天文学。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及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瓦尔堡研究所,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ZKM媒体艺术中心等,并兼职任教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空间叙事专业。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个人网站:irislong.xyz


诸邦嘉是一位研究当代艺术、批判理论和文化分析工作的策展人。她的近期工作主要探索视觉文化,关注社会技术发展和少数派政治,并开展项目、委任、写作和讲授。她曾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视觉文化系获得了“策划/知识”(Curatorial/Knowledge)项目的博士学位,并在此之后担任博士后,研究数字和网络监控下的艺术。她曾在英国电影学院、卑尔根集会、罗伯茨艺术中心、赛迪HQ画廊等机构组织项目并担任职务。目前,她主管上海外滩美术馆的项目和研究。个人网站:www.jonizhu.com


黄淞浩,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于2019年参与筹备非营利艺术机构「雷电所」,关注当代技术对艺术生产的影响。此外他也曾联合创办“激烈空间”,在个人创作中,常通过对参与者身体经验的调动和游戏机制的设置,揭示个体与集体的处境。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明当代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泰康空间、歌德开放空间、⻓征空间、北京公社等。


糖匪,作家,评论人,SFWA(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正式作家会员。出版作品有《奥德赛博》《看见鲸鱼座的人》《无名盛宴》。2022年出版意大利小说集SPORE。十多篇小说陆续被翻译到英、美、法、澳、日、韩、西等国家。除文学创作外,也涉及装置、摄影等不同艺术形式。曾获Smokelong Quarterly(《烟长》杂志)2019年度最佳微小说、2019年美国最受喜爱推理幻想小说翻译作品奖银奖、2020年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短篇小说奖。两次入选当年美国最佳科幻年选。《看云宝地》获得2021年《上海文学》中篇最佳小说奖。《快活天》入選《收穫》年度最佳中篇榜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i商周

相关新闻

人工智能视觉叙事的里程碑 | MC2活动回顾活动预告|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影响【上海美国中心活动】人工智能教育简介:基础与创新,7月15日,周一,14:30-16:30何以人文:商业与现实中的人文设计|活动回顾注意你的网上活动!税务机关用人工智能抓取未申报收入【资讯】注意你的网上活动!税务机关用人工智能抓取未申报收入活动|李放春:走近韦伯,探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妙”在何处【友情转发】【校园寻宝】|华大课友校园寻宝活动:畅游校园,与同专业的小伙伴们一起探秘校园之美!活动·北京 | 范小青×全勇先×沙丹:艺术与商业,韩国电影崛起的秘密@DT51重磅|中国驻美大使馆:与美方合作打击跨境偷渡活动,接受遣返人员!7月1日起,回国入境将查个人手机或电脑预热活动|在司法系统里的临床心理学家:犯罪人员的心理测量与治疗AI时代的心理探索:未来心理人的职业之旅|上海线下活动报名!【北京美国中心活动】人工智能 — 打造你的未来,4月13日,星期六,上午10:00 – 11:30活动|冯象:摩西之问,西方思想史上本体论的圣书起源硅谷活动|机器人创业与投资的绝佳对接机会!Robotics Founder & Funder Connect阵容更新,抓紧报名活动预告|魏东:《中国刑法解释学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构建》线上读书会报名三联中读x一土全村联名|活动最后1天:我们怎么对待生活,孩子就怎么看待自己5/13 波士顿新闻总汇 | 禁止毕业逐出校园:MIT与哈佛学生抗议活动遭严厉打压 麻州首例猪肾移植患者去世【北京美国中心活动】电影放映与讨论:《女性之域》,3月28日,星期四,晚6:30-8:30【北京美国中心活动】打破壁垒:妇女与投票权一百年,3月26日,周二,晚6:30-8:008月24日线下活动预告——AI大时代:冲击、挑战、机会活动招募|「非科班出身」:心理人前辈倾情分享转行之路活动|刘禾x汪晖:思想的国际舞台,“民族自治”如何被写进人权iWnna线下活动招募|跨专业心理留学与职业发展(成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