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袁凌:过分追求体验性,文学写作将变成行业实录 | 专访

袁凌:过分追求体验性,文学写作将变成行业实录 | 专访

6月前


采写 | 实习记者 张帆

编辑 | 黄月 潘文捷


皮村位于北京的东五环之外,靠近首都国际机场。袁凌从昌平过去,路程远且曲折——先坐5号线地铁,再换乘6号线到草房站,然后搭乘306路公交车。2017年4月,袁凌第一次站在皮村的主街道上,这里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是17000余名打工者的栖身之地,住宅区外环绕的是面积10倍以上的工厂区。


2005年,公益机构工友之家搬到这里,随后陆续搭建了一系列文化活动空间,包括2008年开馆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2014年,工友之家开办了文学兴趣小组,每周日晚七点半,这里聚集起一群对文学写作和阅读有兴趣的工友,以及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授课老师。2017年,《我是范雨素》走红,文学小组走入大众视野。皮村,渐渐成为了全国工友心中的梦想地标。


正在上课的文学小组


第一次参加皮村的文学课后,袁凌拜访了“大嗓门”的史鱼琴,又认识了同样做育儿嫂的林巧珍。他隔段时间就去诗人小海的二手服装店逛逛,也和编辑万华山成了朋友。他成了文学小组的一位讲课老师,手把手帮大家改稿子。在文学之家召集人付秋云的邀请下,袁凌开始参加每年度新工人文学奖的评选,负责非虚构类作品。他和更多文学小组的成员熟悉起来,了解他们“在底层辗转挣扎的过去、卑微辛劳的日常和在缝隙中曲折生长的梦想”。日积月累,他和他们“似乎成了无从分割的一类人”。


2023年夏天,袁凌目睹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和文学小组早期上课教室被拆除。在此之前,因为疫情反复,文学小组的活动被迫迁移线上,皮村数次封闭,一些生计无着的小组成员先后离开了北京。去年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劳动者的星辰》的出版和众人的坚持,成了寒冬中“唯有的一股春意”。袁凌感到某种迫切,要为这个群体留下一份记录。


他在皮村租了一间600块的房子,面积七八平米,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也没有空调暖气,但阳台可以观望皮村主街,足够靠近这里的烟火和人。跨越七年的交往也让这群“栖居在城市边缘仰望星空的异性兄妹”,在袁凌的生命里刻下长久的印记,也便有了《我的皮村兄妹》这部作品。


《我的皮村兄妹》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4-5


01

皮村人在创造性生存和劳动性生存之间摇摆


界面文化:你的新作名为《我的皮村兄妹》,你曾说自己在皮村遇到这样一群人,天然有种亲近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袁凌:因为我和他们有一些地方很相似。比如我们都住在城中村里。刚认识他们的时候,我住在昌平燕丹村,我当时从一个小区搬到城中村,小海、万华山和另两位文学小组工友帮我搬的家,他们都到我那边城中村的房子玩过。我喜欢城中村的烟火气,大家之间的界线没有那么分明,可以比较随意地生活。我小时候就住在大杂院里,孩子多,我也喜欢热闹。这也和我以前做记者的经历有关,我对于城中村的环境觉得很熟悉。


从我的身份来说,我是一个特别有漂泊感的人,我没有北京的户口和社保,没房没车。他们做体力劳动,我做脑力劳动——说到底,都是没有体制内身份和稳定保障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跟他们在一起其实还蛮舒服的。


皮村的街道


在皮村这个地方,因为大家都没有怎么成名、都不是主流文学圈的人,大家可以真诚地在一个很自然的状态下谈谈文学、分享经验。包括在皮村文学小组的文学课程,我会手把手地帮他们修改。这些都让我感到怀念和亲切。


界面文化:他们最开始接触您时也有这种亲近感吗?


袁凌:有,因为他们一开始谁也不知道我是作家,知道之后也不认为我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作家。因为我外表看起来不大像一个作家,我做的是非虚构,他们可能也觉得非虚构不正牌、不主流。


界面文化:接触之后,他们身上有打破你过去认知的地方吗?


袁凌:他们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地方,比如我看到有个月嫂的日记时都惊呆了,因为我没想到一个底层的人在夫妻的性上面会那么大胆。我也没有想到,他们会读很多书,而且记忆力很好,会引用一些典故,不管是范雨素还是史鱼琴,都有这种能耐。小海的诗也让我感到超出以往的认知,他对鲍勃·迪伦体会得非常深入。


在生活经验上,他们会填补一些空白。比如皮村虽然有澡堂子,但起步价18元,他们好多时候连这个钱也不想出,就想到了“晒水”。晒水的经验对我来说是新的。用农夫山泉或者娃哈哈那种塑料桶,一打一桶水,把标签一撕,放到太阳底下晒,到晚上差不多就晒得非常热了,尤其是夏天,用它来倒在头上或者擦澡,甚至还要再兑点凉水进去。用他们的话来说,晒出来的水——相比烧出的热水——有一种阳光抚摸你的感觉。


我对体力劳动也有了新的认知。王海军是文学小组成员,他叫我干过两次拆展、布展的活。每叫一个人有一二十块的提成,有一次他叫不到人临时想到了我,另有一次是他带我去的。我看到很漂亮光鲜的展览,转眼就变成一片狼藉了。幕墙板子被放倒后,抬起来比王海军说的要沉得多。最后回收板材装车,是两个工人抬着,递给垛得很高的卡车上的人码放,最大的几块板子要四五个人一起抬,上面接的人也有三个,一旦失手可能会出人命。他们从下午四点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半,为了节省15块钱的餐费,中间没有人提出来要吃饭。第二次回来以后,我就病倒了,后来再也不敢接受王海军的邀请了。我重新认识到,社会的根基还是由体力劳动构建起来的——高楼大厦里的展览,地铁等各种设施,包括外卖、快递、家政这些服务,都是人的汗水堆出来的,不是我们敲几下键盘就可以完成的。


袁凌(左)与王海军在拆展中合影


界面文化:在你看来,对于他们来说,文学写作是繁重体力劳动下的“逃生”或消遣吗?


袁凌:我觉得是都有的。我把人的生存分为三种,资源性生存、创造性生存和劳动性生存。


资源性生存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占有资源,然后靠资源生活得有余裕,体制内外都有这种,体制内更明显,皮村的人显然不是这样生存的。


文学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生存。但当你达不到创造性生存,你可能就会选择劳动性生存,皮村的人在这两种之间摇摆。如果能够创造性生存,谁不愿意有成就感,这好像是神安置在人心中的一种需求。在皮村,有些人外表看起来跟文学完全不搭界,比如一些月嫂,比如王春玉,那么结实,一看就是一个退伍军人出身的保安,但他们有这么一个天性,正好有皮村这么一个地方,他心里那个种子本来可能已经没感觉了,被柴米油盐卖力气僵化掉了,到了这里,它就又开始萌芽了。


皮村的很多人还处在过渡期,本质上来说还不是真正的专业作家,能靠写作吃饭,但也不排除他们有一个梦想。像小海这种他会很苦闷,因为他压的宝重,还有一些压的宝没那么重,比如几个月嫂,她们可能把写作更多当作业余爱好,这种人更能接受现状。


02

素人写作有原始的真实也有视角的局限


界面文化:近两年,《我在北京送快递》《我在上海开出租》等基层非虚构作品流行,2022年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劳动者的星辰》出版。你认为素人写作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袁凌:他们有那样的生活经历,这些经验写出来有一种最原始的真实,这是他们的一个优势。


劣势我想可能是时间的限制。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工夫来写,生活的压力很大,比如月嫂史鱼琴,她可能一上户,手机都不让看,更何况写东西。


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走出自身视角去思考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是比较难的,他们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这也关系到他们的写作能走多远。


界面文化:非虚构专业作家和素人作者,两者是什么关系?素人的写作对你会有启发吗?


袁凌:我写皮村跟他们写皮村是可以共存的,是互补的关系。一方面没有人写皮村群像,我可以有这么一个机会和空间,用不同的视角去写;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写自己容易不够客观,别人写他们又可能不像他们自己写的那么贴切和深入。


小海写过一个在东莞工厂里写诗的故事,当时我已经把他的故事写好了,后来发现他自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里面有几点挺有意思,比如他写自己痴迷、模仿鲍勃·迪伦和汪峰,我就会引用一些,让我写的故事更丰满。


小海在仓库干活挑选衣服,捡起一个头套戴上,发泄内心苦闷


界面文化:书中写某个月嫂和小海的两篇都涉及到了“性”的部分,这类话题可能有触犯隐私的风险。你在写作时如何把握边界?


袁凌:我和小海聊得很深入,包括他的隐私,你不跟他有多年交往是很难去知道的,也很难体会到他的困境。认识他那么多年之后,他对我说,他过年回河南老家,村里有两个单身汉,活到50多觉得活得没意思,自杀了;如果他活到50岁,也是这样默默无闻也没有成家的话,到时候也不想活了。一个30多岁、热爱诗歌、看起来很有活力的人,在你面前很平静地告诉你,如果他活到50岁也是那样的话,他就自杀,是非常震撼的。


在写作的时候,如果是纯粹的猎奇我是不写的,但如果这个对呈现人物的性格有作用就会写,比如那位月嫂大胆的性爱。外界观念会觉得底层的生活就是卑微苦难,其实他们生活还是有精彩的一面,所以我就写了。那位月嫂后来真正看到书,我给她用了化名,并没有修改这部分内容,她也是认可的。小海的部分我是征求过他的意见的,他一开始觉得不行,我和他沟通,说其实这段经历不涉及道德问题,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他更丰富一些,后来他同意了。书里笼统写了万华山的一段初恋,原稿写得要更直接一些,但华山看了之后有一些顾虑,我征求他的意见之后,在书里做出了一些修改,他的“尺度”可能没小海那么大,我也尊重他。


在想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和他们一个个说过,我会明白地告诉他们,我要专访你,我要写一本书。我是没有含糊的。在访谈之后,如果觉得涉及到隐私的部分把握不住,我会跟他们确认一下他们的想法。


至于非虚构怎么把握隐私的边界,如果你扩大了隐私的范畴,一定什么书也写不了。所以我觉得并没有固定的界线,只要不是造谣他的道德问题,这个尺度是可变的。关键还是态度,你跟他交往的够不够深,你是不是目的性很强地去采访他。如果你是写他的人生故事,给他主体性,他其实是高兴的;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研究的样本,你不是为了写他,是为了借他写社会现象,他可能感觉不到你对他的尊重,就会生气。


袁凌、小海、王海军、马健东夜里在温榆河划船


03

过分追求“体验”会束缚文学的思辨性


界面文化:《我的皮村兄妹》没有采用社会学的视角,而选择写人物群像,这是你更擅长的领域和写法吗?从《寂静的孩子》《生死课》到《我的皮村兄妹》,你如何选择书写的对象与主题?


袁凌:现在有大量的“非虚构写作”,但是“非虚构文学”这个概念没有被提出来,其实我做的始终是“非虚构文学”。“非虚构写作”可以包容更大范围的、带有文学性的文本创作活动,比如从社会研究、知识性、旅行见闻等出发吸纳文学性的创作,它的价值主要在于社会意义;“非虚构文学”必须是以写人或者其他生灵、写人的生活为根本目的,它的意义主要是文学本身。这两者是同心圆的关系。


回头来看,我的非虚构写作主要是关心个体和群体的人本身,不是聚焦某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提供某种典型样本。《青苔不会消失》是各类底层边缘人群和生活场景的集合,《寂静的孩子》是系列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故事集合,《生死课》是《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的续集,依旧是普通人生死的故事系列,《汉水的身世》虽然不是故事集合,但仍然是以一条河和它的子民为书写对象,是生命、存在而不是样本、主题式的写作。


《我的皮村兄妹》里的这群人,和他们相遇的头5年,我都没有想到要写他们。我遇到这些人,相处得愉快,也许在某一天我会写,但不是一定要写——我写非虚构一直是这个态度。在皮村文学小组做志愿者的时候,我上文学课,帮他们改稿子,给他们当评委,在日常相处中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生活。2022年确定要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联系了他们中的30多个工友,一个一个去做专访,最后集中写了13个人的故事。


贾晓燕在工友之家库房挑货忙碌(贾晓燕,1977年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皮村工友之家工作人员,二手商店店员)


界面文化:你曾在皮村租房生活半年,未来还会用类似“体验式”生活来写作吗?


袁凌:体验性现在是对非虚构文学一个比较大的要求,因为当下调查性已经谈不上很多了,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加强体验性。体验性就是一种真实感吧。真实感分两种,一种是还原真相,另一种就是真实的体验,强调在场感、亲临其境感。


当时我感到应该顺应这种对体验性的要求。《汉水的身世》有强大的调查性,《我的皮村兄妹》没有那么强的调查性,它也不是一个大的公共事件,它就有很强的体验性。


但我觉得如果一直要求体验性,也不算是文学的正途,它会束缚文学的思辨力和客观性,对作家也是苛刻的。如果把每个人束缚成非要是快递员写的送快递我才能看,另外一个人写的就不能看,非要是女人才能写女人、男人才能写男人,非要是一个行业的人才能写这个行业的人,那么最后文学就变成一个行业实录了,就没有那种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超越性的东西了。比如像史铁生这样的作家,他坐在轮椅上,他怎么去体验呢?还有余华、莫言这样的作家呢?所以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潮流,但是当下它的出现是合理的。


即便现在体验性那样的火,我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吧。这里面也有年龄的原因。叫我一起拆展、布展的王海军已经50岁了,过几天就会生一场病,就会去黑诊所看一看,体力活太累了。还有些极端的情况,比如尹各庄整改以前的大旱厕,入口一片汪洋,里面苍蝇都没法落脚,我一直没有习惯那个地方,我不知道小海是怎么忍受下来的。


未来,对于非虚构文学,我觉得体验性和调查性应该两者并重,达到一定的公共性。这个事情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有一定值得去追究的真相,同时又有比较好的身临其境感,有生活的经验在里面,这样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好一些。


袁凌在博物馆拆除现场留影,当天他是最早到达最后离开的目击者


界面文化: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是怎样的?


袁凌:我还没有着手写,但是我肯定会继续写下去的,因为我也只有靠这个来生活,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我没有歇下的权利,只能不停地往前飞。”靠写作换得口粮之外,我希望我写的文字是有意义的、是关心人的,而不是其他的一些东西。


(内文图片均由采访对象袁凌本人提供并授权使用)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实习记者张帆,编辑:黄月、潘文捷,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界面文化

相关新闻

马斯克最新专访实录: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对话袁凌:工友们有苦难,但原始生命力保留得更多汪芳教授专访:畅谈心源性晕厥的诊治及进展,呼吁全民参与提高救治成功率 | OCC-WCC 2024卜培莉教授专访:畅叙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评估和进展 | CCIF 2024专访管清友:我们需要结构性改革,改善信心和预期专访张燕生:区域开放格局将深刻变化,下一步战略重点是扩大内需而非出口惨不忍睹的拜登专访——骆驼与稻草?[实录+点评]专访|董勇:没想到范总变成了喜剧人物破除“养老之困”迫在眉睫,每经专访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郑钦文成新一代中国体育旗帜性人物:不是培养机制在变化,而是时代在变化 | 专访专访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不确定性“挑战”跨国企业,如何把握中国机遇窗口?六禾致谦夏晓辉:“可积累性”是价值本源 | 巴伦专访专访天与养老卜江勇:百岁人生才是养老行业最大的机遇West 8 景观总监 Donna Bridgeman:对抗千篇一律的“相似性”|ASLA'23 专访专访普渡大学魏体伟:研发芯片级“两相冲击射流冷却”技术将散热效率提升百倍,正筹建公司实现技术转化专访元宇宙教母凯西·哈克尔:空间计算是立马可用的变革性工具川普专访:我如果当选,关闭教育部!羡慕有高铁........唐伟教授专访:《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SGLT-2i使用专家建议》解读香港海关首位女关长何珮珊专访:不止香港的“把关者”独家 | 科技润泽斯里兰卡:专访中科院杨敏研究员刘少稳教授专访:房颤抗凝治疗现状、进展及未来展望 | OCC-WCC 2024刘彤教授专访:及时准确诊断、迅速个性化治疗,畅谈心脏结节病的临床诊疗及展望 | OCC-WCC 2024黄汝刚教授专访:明确心衰诊治现状及热点,辅助心衰早诊、早治,助于健康中国2030 | NCC 2024黄仁勋最新专访:如果不全力以赴,英伟达可能会在30天内破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