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三板斧」,周冬雨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 | 李婧专栏
周冬雨和范伟主演的《朝云暮雨》,也扑了。
联想到周冬雨去年几部电影纷纷遭遇滑铁卢,不禁为这位演员担心——
接下来,她还能交出好作品吗?
这位最年轻的“三金影后”,实力是否配得上殊荣?
周冬雨的“三板斧”
和很多影后级演员不同的是,周冬雨虽然早早获得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但以整体质量看去,她演的大部分电影口碑都不咋地。豆瓣搜索“周冬雨”,清一色的低分可见一斑。
帮助周冬雨大获成功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山楂树之恋》《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一个高光出道,一个拿下1/2金马奖,一个包揽金像奖和金鸡奖站稳脚跟。但除了这三部电影外,观众要细数她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恐怕很难叫得出角色的名字。而大多数她演的烂片已幸运地被观众遗忘,相比烂片的量,她标志性的清纯面孔抵消了太多负分。
在周冬雨出演的电影里,很容易看到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一种,她好特别、好有灵气;一种,她演什么都一个样。
《山楂树之恋》里的周冬雨
实不相瞒,我每每看她的电影,第一眼总会感慨,真是电影脸,但随后立马抱臂观望:为什么又是这迷人的三招,从一部电影移到了另一部电影?
哪三招?
哭、笑、狠。
心碎的落泪、清纯的眯眼笑、面无表情的倔强,循环往复,构成了周冬雨的“三板斧”。其中最让人有错觉的是她的哭戏。因为周冬雨可以哭出各种花样来,眼泪连成线的、泪珠盈满眼眶的、鼻涕泪水一把抓的,她可以立马给出不同的表达。在《少年的你》里,对哭戏的过分使用成为一剂猛药,但凡故事逻辑、角色情感没讲明白的地方,周冬雨的泪总能弥补一切。
《少年的你》是否好片见仁见智。但在角色与自身形象接近的区域内,周冬雨的“三板斧”确实可以发挥作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学生,观众允许她叛逆、允许她破碎,但只要她露出干净纯真的笑容,坏脾气都可以被原谅。
但到了这几年,周冬雨的“三板斧”越来越不灵了。去年连着上映的几部,《燃冬》《鹦鹉杀》《热搜》,甚至包括作为配角的《坚如磐石》,周冬雨必须在年龄上与更成熟的角色接轨。她所饰演的大多数是都市里的职业女性,而当这些角色心碎脆弱时,观众很难与依旧青春残酷的表现共情。她要么像是无情地扮演了一个心碎的女人,要么像不成熟地矫揉造作,总之观众很难产生共鸣。哪怕她遇到极大的痛苦,那痛苦也像悬浮在空中,与她无关,更与我们无关。
入戏快是否演技高?
业内对周冬雨演技的评价普遍很高。即使郝蕾这样挑剔的演员,你也能听到她对周冬雨的赞美。(不知道郝蕾如今怎么看,有点好奇。)
天赋是大家对周冬雨一致的称赞。从被张艺谋团队发现,她在表演上的悟性就像一枚闪闪发光的宝石,让许多名导和实力派演员感到惊叹。张艺谋曾说周冬雨“哭戏一流”,在《山楂树之恋》试镜时,她可以次次哭、不停哭;而到了正式表演,《山楂树之恋》的最后一场戏,她可以完美达到导演的要求,从进门到病床前坐下来,每种形态的哭都拿捏得刚好一气呵成。
在之后周冬雨和其他人的合作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评价。她总能很快入戏,立马给出准确的表达。这对导演和合作的演员来说,效果惊人——因为周冬雨可以引导他们更快进入那场戏的氛围。连金城武都感叹,“我们可能还要酝酿一下前面的气氛”,但周冬雨不需要。
入戏快,是否代表有天分?是的。因为她花最少的时间,掌握了方法。但入戏快是否代表演技高超?我打一万个问号。
在《朝云暮雨》中,周冬雨饰演了一个刑满释放的少年犯——这和她过去的角色有所重叠,甚至又回到了她的舒适区。尽管过了三十岁,这位女演员依然可以毫不违和地扮演十几岁的孩子,“白瘦幼”依然是她的优势(也是局限),但当她回到这个“舒适区”,如今用尽全力也无法达到曾经轻松就能得到的效果。
常娟这个角色,有着巨大的割裂感。一方面,她看起来玩世不恭,鬼马精灵;另一方面,她又有不为人知的身世,楚楚可怜。周冬雨像复制了一套公式般,把《少年的你》中的方法拉到《朝云暮雨》中来。她依旧可以清纯地笑,也可以心碎地哭,甚至发狠打砸抢。但你就是很难进入这个角色的内心与她共振,而更多感到一个演员有技巧地使用各种工具,直到最后她亮出了杀手锏——植物人。
这是最匪夷所思的一招,用得非常笨重也不讨巧。尽管周冬雨已竭尽全力斜眼眨巴着表现植物人的病态,但那种病态是刻意被描摹的,仿佛有意为之,让你们快点感动、快点心痛、快点流泪——它比周冬雨一秒入戏的哭还要猛,但猛过了头,也就让人感到麻木。
做题家式的表演
有不少人曾说,周冬雨这些年的片子虽然整体不咋样,但她的选择是大胆的。《燃冬》《鹦鹉杀》《热搜》,甚至包括《朝云暮雨》,都是小众的文艺片类型。
这些选择之所以看起来大胆,因为它们看起来没有名导的光芒加持;但从周冬雨转型的需求看,这几部片都与拿奖拿到手软的《少年的你》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包裹了浓重的黑暗情绪,校园霸凌、抑郁症、“杀猪盘”、性侵案甚至老少恋,周冬雨无非在不同奇葩事件中游走。她可以用自己的演技大书特书,正如在《朝云暮雨》中那样用到极致。但看多了此类片子的观众不免审美疲劳:周冬雨为什么像串场了,角色和角色傻傻分不清楚。
《坚如磐石》中的小警察,《热搜》中的媒体人,都有程式化的浮夸。一方面,她想表现出女人在职场游刃有余的状态,仿佛拿起枪、背起包,就是够飒、够坚韧的独立女性;但另一方面,周冬雨的表达又只是粗略勾勒了她心中的刻板印象。当她穿起职业装时,刻薄的观众甚至感到像孩子强行套上大人的衣服过家家。
我认为形表的欠缺还在其次,毕竟随着年龄增长,周冬雨已经多了更多妩媚和成熟。但内心没有丰富的素材支撑,她的演技始终只是做了个样子,而没有从自己心里迸发出能量来,不过执行了一套熟练的公式。
在《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中,因为角色年龄和当时周冬雨的适配度,她可以从个人成长经验中攫取相似的情感挖掘人物内心。安生的嫉妒、不安全感和任性都十分逼真,仿佛周冬雨正是如此成长而来。而《少年的你》进一步放大了她的叛逆,也算演员本真的释放。
但到了《鹦鹉杀》《热搜》,角色离周冬雨太远了,她已没有足够的阅历支撑。《鹦鹉杀》海报甚至有意放大了她会哭的特点,但很可惜,她哭得再漂亮也很难打动人。
我想将周冬雨的表演归结为“做题家式的表演”。正如学生时通过不断做变态难题来拉高和同学的差距,周冬雨也在不断加大对自己的虐待——从《少年的你》中剃光头,到《朝云暮雨》中变植物人,试图增强对观众情绪的操控。因之“白瘦幼”的身形,哭戏甚至对其体罚的戏码能更好制造戏剧冲突,而做题家习惯了这个加分项,便不断使用。
如果再想想另一个与周冬雨相似的演员,很容易找到可比项:刘浩存。她同样可以立马流出漂亮的眼泪来,也可以绽放清澈的笑容,而当她蓬头垢面在沙漠中奔走时,你会有那么一点心疼她,但心疼没有更多了,因为她的面孔只是为了银幕上美丽的一个定格而存在的,再连续下去,她不能打动你,因为她连自己也没有打动。
周冬雨就是前一个刘浩存。只不过幸运的是,她早早遇到了能够释放她本真的角色,《七月与安生》中的安生,算是完成了一定的复杂度。而在当时一大片流量为王的环境里,少数几个有天赋也愿意用心演电影的青年演员碰上了好时光——多谢同行摆烂,奖才能到手。但再往后数十年,真正用心的00后演员们整波地上了,周冬雨的舒适区便越来越窄。
还演一个清纯的叛逆少女吗?后面有大把人。往前演一个成熟有生命力的女性呢,自身的阅历和学识都达不到。那怎么办呢?只有等待市场无情的审判了。
作者丨李婧
自由撰稿人,豆瓣ID:
mumudancing
好课 | 美术拉片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