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下半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内容来源:2024年4月17日,交大安泰EMBA“知行天下”论坛分享。 分享嘉宾:陈宪,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和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第 8279 篇深度好文:5830 字 | 12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对当下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它又如何影响企业经营呢?
大家好,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宏观经济走势、新质生产力与先进制造业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经济增速下滑与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叠加,让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悲观。
首先,和大家分享三点想法:
短期内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回升现象。
当前国内一些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显著回升,但我认为说回升更合适,并且这种经济的回升更多体现在供给侧,而需求侧的数据仍不理想。
长期视角下,我们坚定看好中国经济。
当前宏观经济学领域存在长期与短期分析框架,在经济学领域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而短期视角下的经济都具有不确定性,比如疫情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会在短期内对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而从长期来看,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稳定,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中国经济,稍后也会和大家分享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5个理由。
对未来的中国经济要有信心。
尽管当前中央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会转弱,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信心与支持,我们要坚定信心,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
下面将从宏观经济形势、新质生产力以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这三个方向具体阐述,为何长期中国宏观经济将回升向好。
一、宏观经济形势
1.我们没有不讲自己的问题,中国经济光明论没有错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光明论”。
作为每年最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六个问题,其中特别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① 宏观经济数据超预期,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202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5.3%,这一数据超出了大众的预期。
从环比数据来看,2023年四季度与2024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8%与1.6%,从另一个维度说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② 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能是未来的新常态
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5.2%,但这个增长水平远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并且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用刺激经济的方式让经济增长回到潜在增长水平。
从宏观视角看,经济回到潜在增长水平可以让经济自然发展,在长期经济终将回到平衡点,也可以用非常规刺激的方式——“放水”,但我认为当前我们应该采取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分为正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超常规的“放水”。正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很重要的,当向市场投放正常宽松的货币不够时,很多本不该倒闭的企业会由于货币政策收紧的原因而倒闭,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
当前我们应该采取正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国内经济实现每年5%-6%的增长,而这一状态将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这也是所谓的新常态。
③ 供给侧经济回升更显著,需求侧数据仍不理想
前面提到了当前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出现回升的趋势,但这更多的表现在国内投资、价格以及进出口的数据上,反观需求侧数据,国内经济复苏仍然偏弱。
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PMI,当前已经出现临界点的变化。
PMI作为采购经理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供给侧的生产信心。2023年10月-2024年2月连续5个月PMI指标都在荣枯线以下,在2024年3月这一指标是50.8,超过了临界点,而这一指标变化代表企业可能会补库存,未来经济会继续向好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逐步上升。由于国内并不披露GDP的月度数据,从而观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内GDP的实际情况,而这一指标在2024年同比增加6.3%,进一步说明我国供给侧经济回升更显著。
CPI、PPI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仍不理想。CPI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需求端非通胀意义上的真实消费情况,当宏观经济与市场需求向好发展,大家开始消费,CPI数据自然会上升。2024年2月CPI是0.7%,而3月又下降到了0.1%,这印证了需求侧数据仍不理想。
观测消费端数据时,我们会同时考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服务零售额这两个数据,当前多数人购买服务的比重可能超过了购买商品的比重,服务零售额在GDP中占比很高,但这两个数据都不是太好。
此外,过去一段时间PPI在负的区间保持相对稳定,当企业处于经营环境、市场投资相对较差的阶段,经营者通常不会选择大量购进设备、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经营策略。
④ 美元计价视角下,2023年净出口呈现负增长
从美元计价视角来看,国内2023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76万人民币,同比增长0.2%,而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4.55%,从而导致以美元计价视角下核算的国内进出口总额出现下滑。
外贸企业在经营时,往往会涉及到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和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当汇率波动较大时,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核算则更为重要。
⑤ 解决中国消费的问题也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消费问题仍受到很大关注。从经济学视角看,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只有消费者收入增长,才有可能转换为消费的增长。
当前解决中国经济的消费问题,首先要解决国民收入的问题,如何让庞大的中产阶级与中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多收入回报、改变未来的预期,进而从预防性储蓄中拿出更多货币来消费,是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经济回升条件下,短期来看,我们将实行稳健的宏观政策。仅就货币政策而言,我们将实行一定程度的货币宽松政策,确保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很好的落实,该降准降准,该降息降息,但不是超常规的量化宽松。
2.当前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相较以往有很大不同
当前国内面临着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比如国内的光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技术快速升级与产品更新迭代的过程,而随着技术升级与产品的更新迭代,原来的产品与落后产能很快就会过剩。
比如,比亚迪。
当前,国内低价新能源车总体来看是过剩的,但如果解决好三四线城市充电桩问题,这些车也将逐渐向低线城市与低收入人群渗透,这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而美国政府官员站在政府的视角为自己国家利益代言,一些观点与学术界和现实规律相悖。
今年四月,耶伦在访华会谈中提到了中国政府对于一些产业的支持与补贴,认为国内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就是由于政府在特定领域给予的支持与补贴。
而政府对于产业的支持与补贴,并不是中国的特色,比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于消费者购买的新能源汽车,都推出了折扣或补贴的政策。
总体来看,我们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要强于不利因素,经济企稳回升、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3.兜底的社会政策保障低收入居民
过去的很多年,我们通过不同的政策,做了很多事来保证低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好了兜底工作。
4.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五个理由
① 中国经济总量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是世界的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并不是发达国家的门槛,当前人均GDP3-4万美元是发达国家的门槛,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在4万美元左右,而全球80亿人口,GDP总量在100万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就是1.25万美元。
在不考虑人民币贬值以及通胀的因素下,近几年我国与美国之间的人均GDP差距也是拉大的。
中美经济体量差距最小时,我国GDP总量是美国的77%,而现在又回到了70%的水平。
当前我国人均GDP大概1.25万美元,美国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我们未来的增长空间。
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果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甚至更高水平,世界的资源将无法支撑。
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忽略了国内新能源以及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中国经济的二次腾飞,这恰恰是我们未来的增长空间。
② 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较强韧性
总体来说,学术界公认世界上超大规模经济体的韧性都很强。超大规模经济体需要从人口、经济总量、面积等多方面考量。
从经济体量来看,韩国的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10位,但由于其人口规模以及国土面积的原因,只能算是大国。
反观中国,无论是人口、国土面积或经济总量,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的标准,而超大规模经济体无论从地域发展还是产业升级来看,都具有超强韧性。
中国一些西部城市的崛起,印证了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较强韧性。
固有观念认为中国西部的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我认为成都和西安这两个西部城市,达到了一线城市的标准,这更能够说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是靠核心城市带动的,国内不同区域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与亮点,这也是中国这一超大规模经济体带来的韧性。
③ 具备完善的产业体系
中国具备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与先进制造业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下所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宁波与深圳都具备产业生态良好的特点。
过去这些年,正是因为深圳当地具备完善的产业生态,从而发展起来很多产业,而这恰恰是信心建立的基础条件。
未来,宁波也需要不断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搭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完成进一步发展。
④ 社会稳定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前提。很多外国投资到中国来,与我们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企业出海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出海的地方是否稳定,在东南亚、非洲等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国家,想要做好投资、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一件很难的事。
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密不可分,当前国内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国当前稳定的社会环境。
⑤ 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我想讲两点:
第一是中国人的“勤俭”文化。
每个民族都会说勤劳,但中国人特别勤劳,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此外是中国人的“俭”。当前我们的储蓄更多是预防性储蓄,而未来我们希望老百姓能够正常储蓄,不要过多预防性储蓄,而预防性储蓄就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好。
勤俭,这个“俭”就有可能带来投资,哪怕收入再低的国家也会为孩子的教育投资,而这就是人力资本的投入。
第二是中国人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有为,而这个有为就是要做事,有人为家庭做事,有人为家族做事,有人为单位做事,有人为国家做事。
基于以上5个因素,我们有理由看好中国经济,不要太在乎短期的不确定性,国家同时也在面对着这种不确定性。
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哪里?
1.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新”。
之前有一家机构叫我解读新质生产力时问道,英文应该如何翻译新质生产力?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应翻译为“New Productive Forces”,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新”。
新质生产力应该是多要素的,这一点很重要。传统生产力讲三个要素,现在有的地方讲5个要素,而我认为应该有7个要素。
传统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土地这三要素组合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过程,到了1912年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成为生产力的新要素。
第5个要素是技术。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写入生产力函数。将人力资本内生为生产力函数并不难,因为获得人力资本是需要投资的,比如我们的培训行为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是简单劳动与重复劳动,现在更多地是技术劳动和管理劳动,而这都是人力资源意义上的劳动。
第7个要素是数据。
中国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而这之后我们发现可以自己提出很多概念,这就是中国自信。但现在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我们需要新的机制与环境,这很重要。
2.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
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而科技型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现在我们强调的就是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
三、发展先进制造业
1.制造业是成为强城的关键
一个城市如何从“大城”变为“强城”?之前我们汇总了中国经济GDP总量5000亿以上的城市,上一次排了54个城市,最近一次排了59个城市。
大城想要成为强城,必须要有好的制造业做支撑。
在国内GDP总量5000亿以上的城市可以视为大城,但大城能够成为强城的关键,就在于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宁波、上海、深圳这些城市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
2.城市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制造业
我们国家城市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制造业。由于美国国内制造业的迅速转移,直接导致了中产阶级的减少。从政府的视角出发,需要更多的关注民生,并且当前无数的研究表明一个地方的制造业发达,会产生更多中产阶级。
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35%,美国这一数值的占比为12%,排在我国后面的美国、德国、日本等这些国家,在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加起来还不如中国,这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
美国在创新领域很强,而中国的优势在制造业。
美国在合成生物、脑科学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强,而中国的优势就在制造业,并且现实中很多的研发都是靠制造业优势推进的。
守住制造业占比,稳定中国制造的龙头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要不低于30%,而上海也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不低于25%,但当前这两个目标都没有达到。
2023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38.3%,但第二产业并不等于制造业,所以我们夯实制造业基础,守住制造业占比,在全球范围稳定中国制造业老大地位真的很重要。
四、总结
三句话总结今天的分享:
1.中国经济正在回暖,经济基础还需稳固,动力还需增强;
2.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有五个理由做支撑,当前经济基本面牢固,建议未来继续做好这五个方面,大家要格外珍惜当前稳定的社会环境;
3.当下的中国经济,不是一个周期的结束,而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企业要适应这个新时代,唯有创新,做好自己,因为企业的价值,最终还是靠企业家自己来证明。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交大安泰EMBA,中国首批获准开办的EMBA项目。在2020英国《金融时报》EMBA百强榜中,位列全球第6名。项目始终坚持以“贡献管理智慧,培养有德的领导者,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8000余名来自业界的杰出校友构成了极具影响力与价值的全球菁英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